開善寺(南京市玄武區開善寺)

開善寺(南京市玄武區開善寺)

開善寺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東南坡下,中山陵以東約1.5千米處,現稱靈谷寺。是南朝梁武帝為紀念著名僧人寶志禪師而興建的“開善精舍”,明太祖朱元璋親自賜名“靈谷禪寺”,並封其為“天下第一禪林”。

1983年被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是紫金山風景區重要景點。現在的靈谷寺是1928年在原寺址建成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建國後改名為靈谷公園,但習慣上仍稱靈谷寺。

靈谷寺有建於明洪武十四年,用磚石砌成的無量殿(又稱無梁殿);還有靈谷塔三絕碑等勝境;玄奘紀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師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師頂骨紀念塔中有玄奘頂骨舍利。寺內有放生池金剛殿、天王殿、無量殿、五方殿、毗盧殿、觀音閣等殿堂,寺後有寶訪公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開善寺,靈谷寺
  • 地理位置:南京市東郊紫金山
  • 著名景點:靈谷公園,供奉寶塔
  • 美稱:“天下第一禪林”
靈谷寺前身是處於獨龍崗的開善寺,南朝天監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為埋葬寶志和尚,在獨龍崗建開善精舍和志公塔。
梁天監十三年(514年)梁武帝肅衍葬寶志法師於此,建有開善精舍和志公塔。
唐乾符中稱為寶公院。南唐時為開善道場。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寺名為“太平興國禪寺”。元朝及明初稱為“蔣山寺”。
唐朝乾符年間,改名為寶公院。宋朝開寶年間(968一975年),更名為開善道場。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又題寺額為“太平興國禪寺”,明初改為“蔣山寺”、“十方禪院”。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寺名為“太平興國禪寺”。元朝及明初稱為“蔣山寺”。
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因為原寺塔距宮闕太近,同時準備建明孝陵,明太祖把寺廟遷到鐘山東南麓,合為一寺。並賜“第一禪林”,稱為“靈谷寺”。“左群山右峻岭,北倚天之疊嶂,復穹岑以排空,諸巒布勢,若堆螺髻於天邊。”寺廟建成後,明太祖御賜匾額“靈谷禪寺”。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皇帝南巡時,臨幸鐘山,御賜“靈谷禪林”匾額,並書天香飄廣殿,山氣宿空廓”對聯賜寺。 靈谷寺地處紫金山東南麓,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時就已是佛教聖地,梁武帝時,其周圍大小寺院已達70多所。
靈谷寺初建時,規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從山門到大殿,長2.5公里,占地約500畝,僧1000餘人.除現存外,當時還有金剛殿、天王殿、五方殿、毗盧殿、觀音閣、禪堂、客室、方丈室等。朱元璋曾御筆題額“第一禪林”。
到了明代,這些寺院歷經滄桑,大部分被毀,只有南麓獨龍崗一帶的蔣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數幾座保存完好。
靈谷寺建築(14張)
清代中葉靈谷寺,有“靈谷八景”著稱。八景是:鍾阜晴雲,浮圖秋月,古殿鐘聲,蒼池松影,銀杏棲霞,清泉咽竹,空衍應掌,曲水流筋。[1]
當時規模很大,占地500餘畝,山門上書"天下第一禪林"。但是建築大多毀於清朝鹹豐同治年間清軍與太平軍的兵火,雖然同治年間寺院得以重建,規模已大不如前。今天的靈谷寺是清同治六年曾國藩所修"龍王廟"。
然而紅牆黃瓦、松翠林茂、鳥語花香、環境幽靜,仍不失“靈谷深秋”的佳景。寺內院落共有三重,西首為大雄寶殿,寶殿正中釋迦牟尼塑像,左右為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殿兩側排列十八尊羅漢,東首院落原為觀間殿,後改為玄奘法師紀念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