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蜆

閃蜆

中文名稱: 閃蜆

拉丁名稱: Corbicula nitens(philippi)

科目:軟體動物門 雙殼綱 真瓣鰓蜆科 蜆屬

分布類型: 海水,淡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閃蜆
  • 拉丁學名:Corbicula nitens(philippi)
  • :動物界
  • :軟體動物門
  • :雙殼綱
  • :真瓣鰓蜆科
  • :蜆屬
簡介,中藥的閃蜆,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及分布,生活習性,主要分布地區,食用做法,

簡介

中藥的閃蜆

藥 名:閃蜆
黃蜆子黃蜆子
拼 音:SHANXIAN
別 名:蜆子(《中國藥用動物志》)
來 源:為蜆科動物閃蜆的貝殼。
功 效:止咳化痰、解毒療瘡。
主 治:用於肺虛久咳、皮膚瘡癤腫毒。
性味歸經:辛、甘,平。入肺、脾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5-15克,水煎服。外用適量。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形態特徵:

俗稱蜆仔。貝殼中等大,外形近卵圓形。殼高19.1mm,殼長21.1mm,殼寬13.3mm。殼質堅硬而薄。殼頂不太明顯,位於貝殼近中央。前後端呈弧形。殼面黑褐色或黃褐色。殼表的生長紋細密。貝殼內珍珠層紫色,略具光澤。環走肌痕下緣呈暗紫色。左右殼主齒各3枚,右殼前後側齒各2技,左殼前後側齒各1枚。

生活習性及分布

生活習性

(一)棲息環境
菲律賓蛤仔大多棲息在風浪較小的內灣、且有適量淡水注人的中、低潮區,但鹽度較高的沿海島嶼和數米深的潮下帶,也偶有發現;棲息底質,以含砂量為70%~80%的砂泥灘數量最多。在含砂量很少的泥灘和含泥量極少的砂地或礫石地帶,雖也有發現,但數量甚少。
菲律賓蛤仔是以發達的斧足,挖掘砂泥營穴居生活的。漲潮時,升至灘面,伸出水管進行呼吸、攝食和排泄等活動;乾潮後或遇到外界刺激時,則雙殼緊閉,或依靠足的伸縮活動,退回穴底,在灘面上留下兩個靠得很近的由出、入水管形成的孔。
菲律賓蛤仔的穴居深度,隨其個體大小、底質組成和季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個體小的、底質較軟的或水溫較高的季節,穴居較淺;而個體大的、底質較硬的或在寒冷的冬季,則潛入較深。但總的說來,穴居深度一般多在3~15厘米左右。
(三)對水質的要求
1.水溫:菲律賓蛤仔屬於廣溫性的貝類。在自然海區中,水溫在0~36℃範圍內,均能適應。當水溫為5~35℃時,生長正常,而其中以18~30℃生長最快。蛤仔的適溫上限為43℃,當水溫升至44℃時,死亡率達50%;當水溫升至45℃時,則全部死亡;而當水溫下降到0℃時,鰓纖毛停止運動,攝食停止;當水溫下降到零下2~3℃時,經3周,死亡率達10%。
2.鹽度:菲律賓蛤仔對海水比重的變化,也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比重為1.004~1.027時,生活正常,而其中以比重為1.015~1.020時生長最好。在河口附近而又沒有防洪堤的內灣養殖區,常伴隨著山洪暴發而發生菲律賓蛤仔大量死亡的現象,這不僅是因為海水比重的急劇下降,而且更主要的是洪水帶來了大量的泥砂,使海水長時間處於混濁狀態,影響了菲律賓蛤仔的呼吸和攝食的緣故。

主要分布地區

台灣分布:台灣西部,台北縣八里鄉十三行遺址,澎湖大倉島,澎湖北部海域,澎湖內海海域,台北縣貢寮鄉龍洞,屏東縣恆春半島,台灣東北角,金門後湖,金寧,金城,金沙,金湖,烈嶼,桃園,新竹,苗栗縣通霄,苑裡,台中縣大甲以北。遼寧地區亦有廣泛養殖。

食用做法

辣炒閃蜆原料:
主料:閃蜆750克。
輔料:蒜5-6瓣、姜5大片、乾辣椒5-6個、蔥花。
調料:食用油2大匙、黃酒2大匙、蚝油1大匙、糖2小勺、澱粉1小勺、鹽1小勺。
做法:
1、買來的閃蜆放在清水中,在水裡放入一勺鹽、一勺香油,促進閃蜆吐泥。泡的時候可以切醬、蔥、蒜。泡一會兒後,用兩隻手像大叉子一樣在水裡來回反覆的揉搓閃蜆,讓閃蜆頭暈,多吐點泥出來。
2、長的乾辣椒可以用剪子剪成兩半、蒜切片、姜切絲、大蔥的蔥綠部分切成蔥花,也可用小香蔥。
3、反覆清洗閃蜆數次後,把花蛤放入開水鍋中,蓋上鍋蓋,一分鐘後撈出。
4、焯過水的閃蜆都把殼子張開了,再用清水沖洗兩遍,把閃蜆里的泥徹底洗乾淨,瀝乾水分備用。
5、起鍋放油,煸香蒜片和薑絲後再放入乾辣椒煸炒,然後放入閃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