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鏡頭理論

長鏡頭理論

長鏡頭理論(theoryoffull-lengthshot)亦稱“段落鏡頭理論”。是由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提出。指主張對一個場景或一場戲進行一個較長的、連續的拍攝,從而真實、完整地表現客觀世界的思想。他認為,電影的本性就是客觀世界的復原,應摒棄戲劇式的按因果關係的省略手法,應完整的自然的再現現實,不割斷事物發生的時間和空間。蒙太奇運用分解組合的方法不僅破壞了客體世界的完整統一,簡化、貶低了它描繪的現實,而且把觀眾的注意力引嚮導演關注的事物上。事物的客觀性被導演的主觀性替代,含義的複雜性被單一性替代。使觀眾不能處在一種自由選擇、自主判斷的地位,思考和評價的主動性得不到發揮,失去了想像餘地。因此他認為,現實是多義的,只有用長鏡頭才能給觀眾提供自由選擇畫面的機會和權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鏡頭理論
  • 提出者巴贊
  • 理論攝影影像本體論
  • 時間:1945年
簡介,理論誕生,長鏡頭,具體實踐,

簡介

長鏡頭理論
法國電影理論巴贊根據自己的“攝影影像本體論”提出來的和蒙太奇理論相對立的電影理論。巴贊及其擁護者們,宣稱,以愛森斯坦為代表的傳統的電影理論已過時,只有長鏡頭理論才是現代電影觀念。巴贊認為,長鏡頭表現的時空連續,是保證電影逼真的重要手段。蒙太奇把完整的時空、事件分解,是極大的不真實。導演通過蒙太奇分解,加進自己的主觀意識,不讓觀眾加以選擇,因此他主張取消蒙太奇。這種理論對強調影視作品的真實性,有積極意義,但完全取消蒙太奇,就過於偏激了。電影、電視創作的實踐證明,蒙太奇和長鏡頭都是需要的,應互相補充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理論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電影批評家安德烈·巴贊蒙太奇的作用提出異議,認為蒙太奇是把導演的觀點強加於觀眾,限制了影片的多義性,主張運用景深鏡頭和場面調度連續拍攝的長鏡頭攝製影片,認為這樣才能保持劇情空間的完整性和真實的時間流程。
1945年,伴隨著安德列·巴贊發表的電影現實主義理論體系奠基性文章《攝影影象的本體論》現實主義電影開始被系統而深入的進行探討和論述,而與現實主義相契合的拍攝方法或者說是運作方式正是長鏡頭,所以巴贊也被視為長鏡頭理論的奠基人。當然我們現在所說的長鏡頭理論是對巴贊提出的“景深鏡頭理論”的不嚴密的概括。長鏡頭理論是一種與傳統的蒙太奇理論相對立的電影美學流派,又是一種與唯美主義、技術主義相對立的寫實主義理論。其特點是強調電影的照相本體屬性和紀錄功能,強調生活的真實性,貶低情節結構和蒙太奇之類形式元素的作用。

長鏡頭

有人把長鏡頭稱作“鏡頭內部蒙太奇”,可見蒙太奇與長鏡頭是一種分與合的截然不同的創作理念,蒙太奇是利用對時空進行分割處理來達到講故事的目的,而長鏡頭追求的是時空相對統一而不作任何人為的解釋;蒙太奇的敘事性決定了導演在電影藝術中的自我表現,而長鏡頭的紀錄性決定了導演的自我消除;蒙太奇理論強調畫面之外的人工技巧,而長鏡頭強調畫面固有的原始力量;蒙太奇表現的是事物的單含義,具有鮮明性和強制性,而長鏡頭表現的是事物的多含義,它有瞬間性與隨意性;蒙太奇引導觀眾進行選擇,而長鏡頭提示觀眾進行選擇。這個理論帶來的最有意義的變革是導演與觀眾的關係變化。蒙太奇藝術只能加深這種地位的荒唐性與欺騙性,始終使觀眾處於一種被動的地位。而長鏡頭理論出於對觀眾心理真實的顧及,則讓觀眾“自由選擇他們自己對事物和事件的解釋”。這個理論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特呂弗巴贊的忠實弟子,他說:“沒有正確的畫面,正確的只有畫面”。戈達爾說:“電影就是每秒鐘24畫格的真理”。他們的電影觀念,同巴贊的長鏡頭理論一脈相承。

具體實踐

按照長鏡頭(鏡頭—段落)和景深鏡頭的原則構思拍攝影片,是一種旨在展現完整現實景象的電影風格和表現手法。它具體的實踐要求是:
1. 避免嚴格限定觀眾的知覺過程,它是一種潛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過事物的常態和完整的動作揭示動機。保持透明和多義的真實。
2. 長鏡頭(鏡頭—段落)保證事件的時間進程受到尊重,景深鏡頭能夠讓觀眾看到現實空間的全貌和事物的實際聯繫。
3. 連續性拍攝的鏡頭—段落體現了現代電影的敘事原則,屏棄了戲劇的嚴格符合因果邏輯的省略手法,再現現實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更有真實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