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蛇鯔

長蛇鯔

長蛇鯔(學名:Saurida elongata),又名蛇鯔、神仙梭、香梭、長蜥魚,狗母魚科蛇鯔屬、溫水性近海底棲魚類。體長筒形,中部稍粗。體長約450mm。喜棲息在泥和泥沙底質的海區。游泳迅速,但移動範圍不大,不進行長距離洄游。分布於中國沿海,朝鮮,日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蛇鯔 
  • 拉丁學名:Saurida elongata (Temminck et Schlegel)
  • 別稱:香梭、神仙梭、沙棱、狗棍、細鱗丁、蛇支、丁魚、蛇支魚
  • :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Osteichthyes硬骨魚綱
  • :Scopeliformes燈籠魚目
  • :Synodidae狗母魚科
  • :蛇鯔屬
  • :長蛇鯔
  • 分布區域: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我國廣東、福建沿海海域產量較多
  • 英文名:lizardfish
形態特徵,頭,鰭,生活習性,經濟價值,冷凍魚糜,

形態特徵

體長,呈圓筒狀,一般體長19-30厘米、體重100-300克。頭略平扁,口大,兩頜具多行細牙,齶骨及舌上亦具細牙。體被較小圓鱗。體背側棕色,腹部白色,側線發達平直,側線鱗明顯突出。背鰭1個,位於吻端和脂鰭的中間;脂鰭很小;臀鰭小於背鰭;尾魯深叉形。背、腹、尾鰭均呈淺棕色,胸鰭及尾鰭下葉呈灰黑色。

頭短,頭背部甲。吻尖,前端鈍,吻長明顯大於眼徑。眼中等大,距吻端較距鰓蓋後緣為近。脂眼瞼發達,可把眼部1/2掩蓋。眼間距寬,中間微凹,其寬遠大於眼徑。鼻孔每側1對,位於吻與眼之問,前鼻孔具皮質短鼻瓣。口大,口裂長,其長超過頭長之1/2,末端達眼後緣之遠後下方。兩頜約等長,上下頜骨狹長,頜骨上有許多銳利小犬狀齒,上頜齒約4—5行;下頜齒約5—6行,下頜內側齒較長,大。齶骨每側有齒帶2組,外組齒帶較長,前部通常是3行。舌細尖,上具有細短齒。鰓蓋骨透明,較光滑。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假鰓發達。鰓耙短小如針尖狀。鰓膜骨條16。

背鰭1l—12;臀鰭10—11;胸鰭14—15;腹鰭9;尾鰭19。背鰭位於腹鰭起點的後上方,背鰭起點至吻端大於至脂鰭起點的距離;平放時,前部鰭條的末端超過後部鰭條的末端;背鰭最長的鰭條小於頭長。脂鰭小,位於臀鰭基後半部的上方。臀鰭位於體後之下方,其基底長小於背鰭基底長。胸鰭短小,向後不伸達腹鰭基。腹鰭腹位,起點距吻端較距臀鰭起點為近,外側鰭條略長於內側鰭條。尾鰭叉形,上葉稍長於下葉。

生活習性

為近海底層魚類,通常棲息於水深20一100m底質為泥或泥沙的海區。性兇猛,游泳迅速,以小型魚類和幼魚為食。通常移動範圍不大,不結成大群,一般不作遠距離洄游。南海魚群於每年2—4月由外海游向近岸進行產卵繁殖;黃渤海魚群的繁殖期在每年的5—7月。南海的主要漁場為北部灣、七洲洋及萬山群島,東海、渤海及黃海也有一定產量。漁獲期以冬春兩季為主。常年可捕獲,以冬春兩季為捕撈盛季。

經濟價值

為我國主要經濟魚類之一,年產量較大。其肉味肥鮮,但多刺。可鮮食也可製成鹹乾品。鮮食多以油炸或紅燒為主。此外,長蛇鯔具清熱、消淡、健脾補腎之藥用功效。

冷凍魚糜

長蛇鯔能製成冷凍魚糜,將長蛇鯔肉采肉、漂洗、脫水後,加入糖類、多聚磷酸鹽等蛋白質抗凍變性的添加劑,使其在低溫下能較長時間保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