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葉實蕨(鱗毛蕨科實蕨屬植物)

長葉實蕨(鱗毛蕨科實蕨屬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長葉實蕨(拉丁學名:Bolbitis heteroclita (C. Presl) Ching)是實蕨科,實蕨屬土生中型或小型蕨類植物。根狀莖粗而橫走,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灰棕色,葉近生,葉柄禾稈色,頂生羽片特別長大,披針形,側生羽片無柄,闊披針形,側脈明顯;葉薄草質,乾後黑色。能育葉葉柄較長,葉片與不育葉同形而較小,孢子囊群初沿網脈分布,後滿布能育葉下面。

分布於中國台灣、福建 、海南 、廣西 、四川 、貴州 、雲南 。日本 、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越南、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美拉尼西亞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50-1500米密林下樹幹基部或岩石上。

長葉實蕨葉片常綠,生長迅速,適宜庭院地面及假山布景、水池畔點綴、吊盆懸掛欣賞、室內組合盆栽觀賞等,是園林小品、展廳垂直綠化、點綴的優良植物。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葉實蕨
  • 拉丁學名:Bolbitis heteroclita (C. Presl) Ching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木賊綱
  • :水龍骨目
  • :鱗毛蕨科
  • 實蕨屬
  • :長葉實蕨
  • 命名者及年代:(Presl) Ching,1934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土生中型或小型蕨類植物。根狀莖粗而橫走,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灰棕色,盾狀著生,近全緣。葉近生,相距約1厘米;葉柄長15厘米或更長,禾稈色,疏被鱗片,上面有溝;葉二型:不育葉變化大,或為披針形的單葉,或為三出,或為一回羽狀;頂生羽片特別長大,披針形,先端常有一延長能生根的鞭狀長尾;側生羽片1-5對,近無柄,闊披針形,長10-15厘米,寬3-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楔形,邊緣近全緣或呈淺波狀而具少數疏剛毛狀齒。側脈明顯;小脈聯結成整齊的四角形或六角形網眼,網眼在側脈之間排列成3行,無內藏小脈,近葉緣的小脈分離。葉薄草質,乾後黑色。能育葉葉柄較長,葉片與不育葉同形而較小。孢子囊群初沿網脈分布,後滿布能育葉下面。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台灣(宜蘭、平東、台東)、福建(華安)、海南(儋縣)、廣西(東興、大苗山、武鳴、龍勝)、四川(重慶、峨眉山)、貴州(獨山)、雲南(普洱、河口、蒙自、佛海、鎮越、屏邊、西雙版納)。日本(琉球)、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越南、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美拉尼西亞也有分布。生長在密林下樹幹基部或岩石上,海拔50-1500米。
長葉實蕨
長葉實蕨

繁殖方法

芽孢繁殖與分株繁殖是長葉實蕨最簡易便捷的兩種繁殖方式。
長葉實蕨
長葉實蕨
芽孢:一般情況下,芽孢的生長速度較快,正常的溫濕度情況下,頂生羽片的先端會陸續出現芽孢。芽孢經7-14天左右即可長成幼苗,幼苗帶有少量的根系,用枝剪將幼苗連帶部分葉尖一起剪下下來,在幼苗基部留下長2-3厘米左右的葉片作為幼苗的營養供體。剪下下來的幼苗每株單獨裝盆,栽培基質蓋過幼苗基部即可,每次噴淋之後,應檢查根部是否裸露,如裸露應及時覆蓋。芽孢幼苗繁殖成活率很高,周期短,且不損害植株整體的觀賞性。
分株:分株繁殖是將長葉實蕨的根狀莖截斷作為繁殖體。長葉實蕨根狀莖粗壯,生長迅速,分株繁殖成活率很高。長時間沒有進行分株繁殖的植株,根狀莖交錯生長,不易於梳理,可直接剪斷進行分株。

栽培技術

自然情況下,長葉實蕨通常附生在山谷溪邊潮濕的岩石上。長葉實蕨根狀莖發達,根系較長,吸水能力強,因此,人工種植時建議採用較大的容器。長葉實蕨對栽培基質的要求不是很嚴格,為了獲得更好的生長,加快根狀莖生長及根系發育,一般採用基質為腐殖土+腐熟椰糠,比例為3:1。在花盆內底部先墊置一層碎陶片(蛭石或碎石),以增加根系吸氧量,高度至盆高1/2處為宜。再往盆內填土至2/3高度,然後將植株放置盆中央,往盆內均勻添加疏鬆的腐殖土,厚度以蓋過根狀莖1厘米為宜。
長葉實蕨
長葉實蕨
注意:為防止栽培基質中攜帶病菌及有害蟲卵,所有栽培基質應在太陽下暴曬1-2天。澆水方法為噴淋。注意每次噴淋之後,土壤會往下滲落,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添加少量腐殖土,但不可將根狀莖完全覆蓋。

主要價值

長葉實蕨葉片終年常綠,野外多附生於石頭上。植株適應性強,適宜庭院地面及假山布景、水池畔點綴、吊盆懸掛欣賞、室內組合盆栽觀賞等,是園林小品、展廳垂直綠化、牆麵點綴的優良植物。
長葉實蕨(鱗毛蕨科實蕨屬植物)
長葉實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