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經(長短經)

反經

長短經一般指本詞條

《反經》是一本實用性韜略奇書,由唐代趙蕤所著。它以唐以前的歷史為論證素材,集諸子百家學說於一體,融合儒、道、兵、法、陰陽、農等諸家思想,所講內容涉及政治、外交、軍事等各種領域,並且還能自成一家,形成一部邏輯體系嚴密、涵蓋文韜武略的謀略全書。為歷代有政績的帝王將相所共悉,被尊奉為小《資治通鑑》,是豐富、深厚的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經
  • 又名:《長短經》
  • 作    者趙蕤
  • 類    別:哲學知識
書籍簡介,書籍提要,書籍目錄,作者簡介,

書籍簡介

《反經》由唐人趙蕤著,具文學、史料、鏡鑒三重價值。
原名《長短經》,有是非、得失、長短、優劣的意思。
紀曉嵐編撰的《四庫全書·〈長短經〉提要》說:“此書辨析事勢,其言蓋出於縱橫家,故以‘長短’為名。”
《反經》是一千多年前唐朝人趙蕤所著。《反經》“不以成敗論英雄”,擺脫了以忠奸評價歷史人物的傳統定式,以發展的辯證唯物的觀點對唐之前歷代智謀權術做了一次全面的闡述和總結,真實生動地再現歷史事件,提醒人們對任何人和事物,要“既知其一,又知其二”,不能“只知其正,不知其反”,真正做到識人量才、知人善任。
史有《資治通鑑》,人所共知。但許多人不知道,唐宋以來,有兩本書歷來作為領導者政治教育必修的參考書:一本是被歷代君臣推崇的從正面講謀略的《資治通鑑》;而另一本即不為人熟知的《反經》。
《反經》的整體框架以謀略為經,歷史為緯,交錯縱橫,蔚然成章,加上譯註者深厚的古今漢語功底,使《反經》行文有如流水、通俗易懂。書中所引的前代著述經史子集幾乎無所不包,所引書目中更有今已散佚的著述,如《玉鈐經》、吳人張微的《墨記》等。《反經》集政治學、謀略學、人才學、社會學為一體,以振聾發聵的商論和令人警策的歷史教訓,為現實生活中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家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謀略武器並展現了無限生機。書中充滿了富於洞察力且實用的建議,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發人深省。《反經》這本書兼具了文學、史料、鏡鑒三重價值。
讀《反經》,以古為鏡,慎察既往,以戒今失。春風得意時不會得意忘形,樂極生悲。窮途末路處也許正是柳暗花明時,得失之間,坦然淡定。

書籍提要

紀曉嵐
唐趙蕤撰。孫光憲《北夢瑣言)載:“蕤,梓州鹽亭人。博學韜鈐,長於經世。夫婦俱有隱操,不應辟召。”《唐書·藝文志》亦載:“蕤,字太賓,梓州人。開元中召之不赴。”與光憲所紀略同。惟書名作《長短要術》為少異。蓋一書二名也。是書皆談王伯經權之要,成於開元四年。自序稱凡六十三篇,合為十卷。《唐志》與晁公武《讀書志》卷數並同。今久無刊本。
王土禎《居易錄》記徐乾學嘗得宋槧於臨清。此本前有“傅是樓”一印,又有“健庵收藏圖書”一印,後有“乾學”一印。每卷之未皆題“杭州淨戒院新印”七字。猶南宋舊刻,蓋即士禎所言之本。然僅存九卷。未有洪武西已沈新民《跋》稱其“第十卷載陰謀家本闕,今存者六十四篇”云云。(案此《跋》全剿用晁公武之言,疑書賈偽托。)是佚其一卷而反多一篇,與蕤《序》六十三篇之數不合。然勘驗所存,實為篇六十有四。疑蕤《序》或傳寫之誤也。第一卷八篇,題曰“文上”;第三卷四篇,題曰“文下”;第二卷四篇,則有子目而無總題。以例推之,當脫“文中”二字。第四卷一篇,題曰“霸紀上”;第五卷一篇,論七雄之事,題曰“霸紀中”;第六卷一篇,論三國之事,亦無總題。以例推之,當脫“霸紀下”三字;第七卷二篇,題曰“權議”;第八卷十九篇,題曰“雜說”;第九卷二十四篇,題曰“兵權”。其第十卷所謂“陰謀”者,則今不可考。篇中注文頗詳,多引古書。蓋即蕤所自作。注首或標以“議曰”二字,或亦不標。體例不一,亦未詳其故也。劉向序《戰國策》,稱或題曰“長短”。此書辨析事勢,其言蓋出於縱橫家,故以“長短”為名。雖因時制變,不免為事功之學。而大旨主於實用,非策士詭譎之謀,其言固不悖於儒者。其文格亦頗近荀悅《申鑒》、劉邵《人物誌》,猶有魏晉之遺。唐人著述,世遠漸稀。雖佚十分之一,固當全璧視之矣。

書籍目錄

《反經》共9卷64章:
卷一:大體、任長、品目、量才、知人、察相、論士、政體
卷二:君德、臣行、德表、理亂
卷三:反經、是非、適變、正論
卷四:霸圖
卷五:七雄略
卷六:三國權
卷七:懼戒、時宜
卷八:酌情、詭信、忠疑、用無用、恩生怨、詭順、難必、運命、大私、敗功、
昏智、卑政、善亡、詭俗、息辯、量過、勢運、敖禮、定名
卷九:出軍、練士、結營、道德、禁令、教戰、天時、地形、水火、五間、將體、
料敵、勢略、攻心、伐交、格形、蛇勢、先勝、圍師、變通、利害、奇兵、
掩發、還師

作者簡介

趙蕤 (ruí),字太賓,梓州鹽亭人(今四川省鹽亭縣兩河鎮趙家壩人),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四年 ( 公元 659 年 ),卒於唐玄宗天寶元年( 公元742年)。唐代傑出的道家與縱橫家 。趙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傑”,以“趙蕤術數,李白文章”並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