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波理論和創新理論

長波理論和創新理論,長波理論,亦稱大循環理論、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由原蘇聯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於1928年在其《大經濟循環》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每一次大循環都有上升(繁榮)和下降(衰退)兩個階段,即所謂資本饑荒期和資本飽和期。前一時期表現為對資本的需求增加,投資和資本輸出增加,貸款利率提高,新興產業建設的規模擴大,速度加快,就業人數增加,長期失業者消失。隨著對資本需求的減少,資本主義經濟進入第二個時期,表現為投資減少,貸款利率降低,新興產業建設放慢甚至停步,失業人數增加。康德拉季耶夫認為,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經濟經歷了三次周期為50—60年的大循環:18世紀70年代至19世紀40年代為第一個大循環;19世紀50年代至19世紀末為第二個大循環;20世紀初至40年代為第三個大循環。

創新理論則是一種用來解釋資本主義基本特徵和經濟發展的經濟學理論。是由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的,集中反映在這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熊彼特的創新理論認為,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式,實現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新的組合,並把這種“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包括引進新產品,引進新技術,開拓市場,控制原材料的供應來源,實現企業新的組織管理和生產要素的新組合)。企業家被視為資本主義的靈魂,其職能就是實現“創新”,不斷進行“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實現這種“新組合”,即“創新”是一個內在的因素;“經濟發展”也不是外部強加的,而是來自內部自身創造性的關於經濟生活的一種變動。創新、新組合、經濟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這一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的前景是由“創新”決定的,通過不斷創新,資本主義經濟給它自己創造了兩個局限性:一是經濟活動領域越來越廣泛,生產越來越複雜,私人企業將無法應付新形勢下的要求;二是生產現代化造就了一個與之相適應的技術和管理人員隊伍,這樣,當生產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資本主義的歷史使命就告結束,並認為“在資本主義體制範圍內的逐步社會主義化,不僅是可能的,甚至是最明顯的可以指望的事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