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市古廟會

長治縣柳林村的農曆九月十七廟會,是上黨地區較有影響的騾馬大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治市古廟會
  • 藥材會:四大藥會
  • 鐵貨會:萬里蔭城,日進斗金
  • 鎮古會:微子鎮,靠山強,不鬧十五鬧添倉
長治縣柳林騾馬大會,長子鮑店藥材會,長治縣蔭城鐵貨會,潞城微子鎮古會,屯留二仙廟會,襄垣涼樓祝壽會,黃碾古廟會,長治古城十月初一會,潞安府城隍廟會,長治七月初一古廟會,

長治縣柳林騾馬大會

長治縣柳林村的農曆九月十七廟會,是上黨地區較有影響的騾馬大會。
據傳,柳林古廟會原名五龍宮小香火會,因村中修著一座五龍宮而得名。到了清光緒年間,長子縣張店村一陳姓商賈,因在冀魯交界的一個村莊戀著一齣好戲而耽誤了回家。夜裡夢見一老翁給他點拔說:“要看好戲,到山西柳林。”他醒來後發現床頭放著一個寫有“金龍四大王”五字的牌位。於是便急忙趕回柳林,正值柳林唱戲,他便把牌位放在台前香案上,香案上頓時出現了一條尺余小金龍。此事驚動了村民和知縣,人們紛紛解囊捐款在柳林村北建造了一座大王廟,並塑了金像。從此,柳林由原來的五龍宮小香火會變成了大王廟盛會。
傳說歸傳說。其實柳林騾馬會是在民國20年(1931年)左右才興盛起來的。那時,柳林村還是一片沼澤荒地,雜草叢生,村里家家都飼養牲畜,為搞活牲畜交易,便藉助燒香還願的人群興起了騾馬大會,越發展越大。
現在,柳林會已變成了以騾馬交易為主的物資交流大會,會期定為三天,客流量高達10萬人次,商品交易額達100萬元以上。尤其是牲畜交易市場,每天成交額達千匹(頭),成為上黨地區有名的騾馬交易市場。

長子鮑店藥材會

我國曾有四大藥會,其中之一就是鮑店古鎮藥材會。這個古會500多年前已聲揚華北,名馳九州
鮑店是一個古老的集鎮,地處長子、屯留縣交界,太洛公路穿鎮而過。藥材會從每年農曆九月十三始,至臘月二十三日止,歷時百天。明末已馳名全國,尤其是在川、廣、閩、貴等省享有盛名。最多的一年有西藏、青海、廣東、雲南等十三個省的藥材客商前來趕會做買賣。他們販來了藏紅花、騾馬牛羊、“廣南壯物”、“淮貨”等各省名貨,換走了上黨產的名貴中藥材和土特產品。鮑店成了大型的藥材集散地,每會官府收稅達萬兩白銀。
藥材市場的繁榮,也帶來糧食交易的興盛。鮑店糧市始於秦漢,由於它西、北面緊靠盛產糧食的農業區,又地處交通要道,所以糧食購銷兩旺。特別是藥材會的興起,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商客,無形中給糧市拉來了顧客,使糧市出現了“填不滿”的興旺景象,年收購糧食4萬餘石。
現在鮑店藥材會改為九月十三至十九,歷時7天。糧市每逢農曆三、六、九日為集日。年成交糧食平均達4萬餘公斤,成交總額達240餘萬元。

長治縣蔭城鐵貨會

山西有句民諺:“萬里蔭城,日進斗金”。說的是長治縣蔭城鎮鐵貨遠銷萬里,利潤豐厚。
蔭城坐落在長治縣城南10公里處的雄山腳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就開始冶鐵,東漢時被稱為“天然鐵府”。千百年來這裡生產的手工制鐵鍋、鐵釘等鐵器,以其質高價廉贏得市場,招徠八方客商。明清兩代,產品內銷全國各地,外銷朝鮮、不丹、尼泊爾、波斯、俄國等10多個國家,交易興隆時期日成交額達三千多兩白銀。
鐵貨以蔭城著稱,蔭城鐵貨會以鐵貨出名。鐵貨會自農曆五月十三開始,歷時半個月。說起這個鐵貨會,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三國時期,關羽過五關跑到蔭城,由於連斬數將,他的青龍偃月刀已卷了刃,想磨刀,但這裡久旱無雨又找不到水,眼看蔡陽就要追上來,他不禁對天長嘆:“皇天不助我,吾命休矣!”話音剛落,只見天上頓生烏雲,頃刻間下起了大雨。關羽大喜,就雨磨刀。不一會兒,蔡陽追來,交鋒只數個回合,就被關羽一刀斬於馬下。後來,外地商賈為了祈求關老爺保佑他們生意興隆,來往平安,便自動捐資,在關羽磨刀的五月十三這一吉日設會建廟,拜神唱戲,興起了對關公的祭祀活動。斗轉星移,廟會和鐵貨貿易自然融為一體,會越辦越大,生意越做越紅火。

潞城微子鎮古會

微子鎮是潞城市東部的第一大鎮,也是上黨地區通向冀、魯、豫三省的一大門戶。邯長鐵路和邯長、甘林兩條公路在這裡交叉相會,穿境而過,機動車日流量達上萬車次。這裡自古以來就是商家必經的集散中心。特別是每月年的“添倉會”和比干嶺廟會,更是客商看好的貿易機會,被譽為“太行第一會”。
添倉會於每年的正月二十四為正會。此會因祭祀用“添倉”拯救當地災民的三峻神而得名。當地人有句順口溜:“微子鎮,靠山強,不鬧十五鬧添倉”。
比干嶺廟會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九正式舉行,會址原以鎮旁的比干嶺比干廟為中心,比干廟又叫“三仁祠”,是當地人為敬奉商代的忠臣微子(此地商代為微子的封地)、比干和箕子“三仁”而建的祠堂。
除此而外,鎮上還有農曆四月二十四的“四月賽”傳統廟會和十月初一的物資交流大會。
由於四個會期都在農閒季節,又是備春播、備夏種、備冬衣的關鍵時節,所以歷數千年,經久不衰。會期,來自晉、冀、魯、豫四省十三市的客商紛紛雲集於此,故而成為太行東西兩側廣大地區物資交流的極好場所。

屯留二仙廟會

屯留縣有悠久的歷史,建於春秋,古稱留吁。戰國屬趙,並徐唔,稱純留。秦朝屬上黨郡,設屯留縣至今。城內歷代廟宇比比皆是。會因廟生,迄今古廟會仍有九個。廟會中尤以北關農曆三月初八的二仙廟會最為出名。
很早以前,北關有母女3人,母親老實厚道,姐妹美麗善良。冬天母親不幸患了重病,多方醫治無效,水米難進。一日母親忽然提出想喝口鮮黨參湯,這可難壞了姐妹倆。為了滿足母親的心愿,她倆決定頂風冒雪上太行山為母親尋找鮮黨參。走啊走啊,不知走了幾天幾夜,鞋磨破了,手腳凍腫了,乾糧吃光了,還是沒找到。姐妹倆在凍餓中想到了垂危的老母,禁不住抱頭痛哭。這時忽見迎面數十丈高的懸崖上閃出道道金光,金光中罩著一株鮮嫩的黨參。她倆喜出望外,趕快攀上懸崖,正待伸手拔參時,腳下一滑,掉下懸崖。她倆的賢慧、善良和孝道感動了玉皇大帝,便派小神將她倆接上天庭,並治好了她們老母的病。人們為了弘揚人間孝敬父母的美德,紀念誠孝成仙的姐妹倆,便在縣城北關修了一座二仙廟,農曆三月初八落成這天,遠近幾十里的鄉民紛紛來廟燒香,廟會也因此而興,規模年勝一年。
如今會期,本省五地十三縣和河南、河北、內蒙等地的工商企業、個體商戶都來展銷交易。二仙廟會成了屯留縣商品流通的一個重要渠道和市場。

襄垣涼樓祝壽會

襄垣縣城南7公里處的西里村,有座古剎叫涼樓寺,是襄垣古八景之一。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是涼樓寺一年一度的祝壽會。此會素以“暮春神會冠五省,婦姑童叟進香靈”而聞名於晉、冀、魯、豫、陝廣大地區,是襄垣歷史悠久、規模最大的古廟會之一。
涼樓寺,傳說是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黃飛虎手下的護法將軍三目僧,生前為了贖罪,免下地獄,討好執掌幽冥地府大權的黃飛虎,而為黃飛虎三月二十八生辰修建的一座規模宏大的祝壽聖地。時至今日,這裡乃至冀、魯、豫、陝廣大地區仍流傳著“生前趕了涼樓會,死後不受閻王罪”的順口溜。
傳說終歸是傳說,據考證,涼樓祝壽會始於宋元年間。該寺現存殘碑記載:在元代,身為當朝太師、官拜河南王的察哈那延久慕涼樓寺勝觀盛名,專程到襄垣涼樓寺進香,並捐款維修了涼樓寺東廂房13間。由此可見,寺院興建早於元代。寺院建成之時,即為開光慶典之日,廟會由此而起。現今古廟會已變成了物資交流大會。每年會期趕會人次逾10萬,成交金額超百萬,而且規模還在一年年擴大。

黃碾古廟會

長治郊區黃碾鎮每年農曆五月初一物資交流大會,遠近馳名。南北三里長街,兩廂貨棚林立,人頭攢動,摩肩接踵。不僅四鄰各縣在此擺攤設點,而且河南的新鄉、安陽,河北的涉縣、邯鄲等各地商賈也要遠道而來。
五月初一古會是賀龍王廟會。說也有趣,往往在農曆五月初一前後,或大或小,總要降雨,於是便在五月初一大賀龍王,也叫龍王誇官。全鎮三社各出社火,扛妝、跑旱船、舞獅子,盡情同賀。並有三台戲,落子、梆子、秧歌,三足鼎立,熱鬧非凡。
歷代大賀龍王,商賈自是不甘寂寞,於是買賣也就紅火起來,五月初一便順理成章地融進了物資交流的內涵,會期常常達半月之久。五月初一前五天稱為前會。這時各地的生意人就在街上搭棚售貨,俗稱“京貨棚”。京貨棚里布匹綢緞、日用雜貨,種類齊全,目不暇接。京貨棚前還有“銀樓”,掛滿了銀首飾、銀戒指一類的銀器,銀光閃爍之處,吸引著姑娘、媳婦們的目光。街道本不寬,兩側貨棚遮天蔽日,賣棗糕、粽子、饅頭的流動小販,在人群中擠來擠去,扯著嗓門叫賣。這時前來趕會的人,大都是平民百姓,主要是扯一兩塊布,回去做件新衣,也好穿戴整齊再來趕正會。初一至初五叫正會,趕會主要是看誇官、社火和戲。
新中國成立後,五月初一大會摒棄了賀龍王的舊習,改成物資交流大會。幾十年風風雨雨,大會經久不衰,每逢過會仍是紅紅火火,一派喜慶。

長治古城十月初一會

十月初一是古城長治一個較大的傳統集會,此會以交易破舊衣物為主,故名“破爛會”。
解放後,破爛會演變為大型集市貿易活動,英雄街、東街、西街、南街同時起會。大會基本保留了傳統特色。會上,城市居民將積存的陳舊衣物及其他雜物攤設街頭,低價出售,購主大部分是農民。他們選購一些適用衣物,回去修修補補,於勞動時穿著。這種交易最初僅一天,從早上開始,至黃昏結束,後延長至一到三天。
近幾年,破爛交易雖然繼續進行,但由於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購買人數大大減少。外省、市一些單位將庫存滯銷商品也運來出售,使會的規模大斷擴大。

潞安府城隍廟會

長治市東街每年農曆四月十五舉辦傳統的城隍廟會,是長治一次規模較大的集市貿易和民間娛樂盛會。
潞安府城隍廟,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距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修城隍廟自然是為了敬奉那位守護城池的城隍神。城隍廟建成後,受苦受難的百姓為了求得城隍神的保佑,便在農曆四月十五這一天虔誠地帶上供品、香火去求城隍神的保佑,與此同時,人們還要搭台唱戲,好讓城隍老爺高興。人多了,商人自然就被吸引來了。於是眾多客商屆時也到城隍廟設攤叫賣,這樣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古廟會。
如今的城隍廟會已在商品經濟大潮中變成了物資交流大會。它既保留了於人民身心健康有益的傳統娛樂方式,又擴大了交易活動市場。屆時,晉、冀、魯、豫四省數十縣的商賈雲集上黨古城,十里東街,貨棚遮天蔽日,商品堆積如山,人群如潮如涌,歌樂此起彼伏。

長治七月初一古廟會

長治古城一年一度的農曆七月初一傳統古廟會,歷史悠久,名播四方,早在明清時就聞名於晉、冀、魯、豫四省。
該廟會起源於明代天順年間(1457——1464),到明後期由到玉皇廟祈雨的方式逐漸演變成迎玉皇帝回長治朝賀、求雨的祭拜儀式。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府縣衙門親自組織,將玉皇大帝的偶像迎回長治西關二郎廟祭拜,直到祈雨成功,才將玉皇神像送回玉皇廟。“朝玉皇”後,還要舉行酬謝關帝神和二郎神兩位“保駕大臣”的活動。先在二郎廟前搭台唱戲,把新街的關帝神請來看戲;從七月初一始,又在新街關帝廟搭台唱戲,回請二郎神。最初的交易會就這樣產生了。到清初,七月初一古廟會發展成了全城性規模,開始出現了由商人組成的專事廟會的組織“西府社”和“供盞社”。七月初一上午,社火、鼓樂、歌舞、香客、迎神隊伍浩浩蕩蕩,成千上萬的觀眾前來觀看。廟會中“賽戲”一項特別引人注目,商家為了藉此招攬生意,分別在東西南北四街搭起工藝十分考究的裝檐戲台,請來上黨地區最著名的戲班演出,各戲班也將此作為顯露頭臉的好機會,選用最好的頭角,購置全新的行頭登台獻藝。廟會期間,長治周圍數百里內的人們,甚至華北各省的商人也都慕名而來。白天四街鼓樂聲聲,車水馬龍;夜晚店鋪張燈結彩,唱戲說書通宵營業,成了一座空前繁榮的不夜商城。
解放後,古廟會變成了發展城鄉經濟,促進商品流通,活躍人民生活的物資交流大會。會期由解放前的三天改為七天,甚至十天半月。參加交易活動的商家越來越多,除華北各省市外,江浙兩湖及兩廣雲貴的商家也來助興,天下奇貨珍品集於一城,使四方遊客乘興而來,滿載而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