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礦山研究院

長沙礦山研究院

長沙礦山研究院(Changsha Institute of Mining Research)隸屬於中國五礦集團公司旗下的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是首批湖南省創新型企業和國家第二批創新型企業,是我國專門從事金屬礦產資源開採新方法、新工藝、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諮詢、工程設計、產品製造等技術研究開發的大型研究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沙礦山研究院
  • 外文名:Changsha Institute of Mining Research
  • 總部地點:中國 湖南 長沙
  • 機構簡介:1956年組建的國家重點科研院所
  • 宗        旨:創新、第一、服務、改進
  • 服務項目:礦產資源開發科研、設計與施工
機構概況,歷史沿革,科技平台,服務項目,

機構概況

長沙礦山研究院是1956年按照國家第一個“12年科技發展規劃”組建的國家重點科研院所,專門從事金屬礦產資源開採新方法、新工藝、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諮詢、工程設計、產品製造等技術研究開發的大型研究院,是我國綜合性研究院。該院現有職工1089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600名,高級技術職稱人員300名,專職科研、設計人員180名。該院主管機構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12月27日,是由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為主發起人,聯合國內其他企業依照現代企業制度共同出資組建的股份制企業。
該院現有國家金屬採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金屬礦山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有色冶金機電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安全生產長沙礦山機電檢測檢驗中心、金屬礦採礦工程與裝備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科技平台。
長沙礦山研究院
該院取得科技成果(鑑定或驗收)780項,獲獎科技成果518項,其中:國家科技成果獎勵62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456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國家發明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12項、三等獎16項,省部級二等以上科學技術獎 225項,國家授權專利71項。
院本部地址:長沙市嶽麓區麓山南路343號

歷史沿革

2004年,在湖南省政府的撮合下,株洲冶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有限公司、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屬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錫礦山閃星銻業有限責任公司、湖南湘鋁有限責任公司、湖南柿竹園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湖南黃沙坪鉛鋅礦等7家企業和長沙礦山研究院被合為一體,湖南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立。
2009年12月28日,時任湖南有色董事長的何仁春與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簽署戰略重組協定書。依據協定內容,中國五礦將通過旗下的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以55.59億元向湖南有色增資擴股,獲得後者49%的股份。同時,湖南省國資委將持有的湖南有色2%股權無償劃轉至五礦有色控股,從而使五礦有色控股總計持有湖南有色51%的控股權,長沙礦山研究院隨湖南有色進入五礦有色。

科技平台

國家金屬採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金屬採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於2003年12月11日由科技部批准依託長沙礦山研究院組建,中心圍繞高效採礦技術、無廢採礦技術、礦山安全技術、深部採礦技術、深海探采技術和數字礦山技術等研究方向,致力於採礦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以及行業實用共性技術等工程技術的研究開發、套用研究和工程化研究,促進技術成果推廣與產業化,有力帶動了採礦行業的技術進步,推動了金屬採礦工業整體技術水平的發展,並在2007、 2011年在科技部評估中均被評為優秀。
(1)配備高水平的人才團隊和工程化裝備,打造一流科研平台
中心在主任周愛民博士等的帶領下,通過承擔一批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科技計畫項目,培養了一支專業、學歷、年齡結構合理,研發能力強的人才隊伍。中心現有科研人員131人中有博士7人、碩士28人,具有高級以上職稱人員69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的專家6人、湖南省科技領軍人才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並形成了高效採礦技術、無廢採礦技術、礦山安全監測技術、岩層控制與防治水技術等9個技術團隊。
中心高度重視基礎條件建設,新建、改擴建了礦山充填實驗室、岩石力學實驗室、邊坡尾礦庫實驗室等6個實驗室;擴建了破岩機具中試生產線、採礦裝備工程化研發基地等4個研發基地,有效加強了中心的工程化研發能力,使中心在採礦工藝、充填工藝、礦山安全、礦山採掘設備與器具等方面,具有了開展工程技術研究開發的先進實驗條件、中試條件、性能檢測檢驗、數字仿真與虛擬設計能力,成為了國內一流的金屬礦山採礦技術研發平台。
(2)始終把自主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中心通過走自主創新之路,瞄準金屬礦山採礦技術高效、安全、綠色的發展方向,取得了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使中心成為金屬採礦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開發源和輻射源。2007年以來,中心承擔並完成了320項重大科技項目,其中國家級課題或專題33項、省部級課題16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2項,企業委託的工程技術研究項目262項,自選立項課題7項;解決了一批行業共性的關鍵技術難題,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省部與行業科學技術獎41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與行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4項、二等獎17項;取得國家授權專利33項;主持或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12項。
(3)不斷擴大技術成果套用範圍,提升了行業技術整體水平
中心針對行業的共性、關鍵性技術問題,加強了創新成果工程化推廣套用,帶動行業的技術進步。如“多層大型高危礦柱露天強化開採技術”成果套用於洛陽欒川鉬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三道莊露天礦,成功實施露天大規模中深孔爆破122次,處理空區面積28.8萬m2、空區體積568萬m3,采出礦石1080萬t,在多層大型高危空區條件下實現強化開採,帶動了礦柱高效開採技術的進步,對促進我國礦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重大作用。中心還自主研發了我國第一台深海淺地層岩芯取樣鑽機和世界首創的一次下水多次取芯鑽機,填補了國內空白,解決了我國大洋勘探急需的重大裝備問題,鑽機裝備已成為我國大洋礦產資源調查中的主體設備,完成了14座海底礦山的普查勘探任務,取得深海岩芯400多個,帶動了我國深海探采技術的進步。
金屬礦山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金屬礦山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10年12月獲國家科技部批准建設,是全國第二批依託轉制院所和企業建設的56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實驗室以金屬礦山安全技術為主題,緊密圍繞我國金屬礦山安全生產的整體發展目標與需求,以解決金屬礦山安全生產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開展研究,形成了“金屬礦山安全監測預警與信息技術、金屬礦山岩層控制技術、金屬礦山水害防治技術、金屬礦山機電設備安全檢測檢驗技術”四個研究方向。
實驗室建設期間,實驗室承擔了國家973、863和支撐計畫的相關項目以及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等省部級項目22項,院企合作項目120項,科研經費總計1.0895億元。已獲省部級及行業科技成果獎勵15項,獲授權專利9項,軟體著作權1項。負責和參與起草國家和行業標準17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共47篇,參與編寫專著1部。建設期內,共投入經費1823萬元用於實驗室條件和能力建設。購置或自主研製儀器設備共110 台(套),科研實驗用房面積達7014 m2
實驗室建立了面向社會的“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機制,參與組織召開大型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會議9次,參加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活動41次,吸引了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20位進入實驗室參與合作研究,多次接待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來訪。驗收專家組建議該實驗室加強與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合作交流,進一步匯聚優秀青年人才,使實驗室成為國內外金屬礦山安全領域的高水平實驗研究平台。

服務項目

採礦工程技術
長沙礦山研究院採礦工程中心是專門從事礦產資源開採新方法、新工藝和新材料研究的綜合性科研機構,下設難採礦床開採技術研究所、高效採礦技術研究所、充填技術研究所和採礦高新技術研究所。擁有國內先進的充填實驗室、放礦實驗室、微震監測實驗室,具有多學科聯合攻關能力。現有科研人員50多人,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7人,高級工程師7人,國家和省級學術帶頭人3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湖南省科技領軍人才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1人,第三層次人選1人,博士3人,享有國務院政府津貼2人。
採礦工程中心致力於金屬非金屬礦山高效、安全、低能耗、綠色採礦等技術的研究開發,技術推廣、成果輻射和開放服務工作,在地下礦山高效採礦、複雜難採礦體開採、礦山充填及尾廢綜合利用、空區處理與礦柱協同開採、礦山工程爆破、礦山災害監控預警與安全保障、有色金屬礦山生態修復等技術方面具有行業領先地位。
採礦工程中心始終堅持以“提高採礦效率、降低採礦成本、提高礦山經濟效益、充分回收和綜合利用礦山資源、保護礦山生態環境和礦山安全生產”為宗旨,在“六·五”至“十一·五”期間,承擔並完成了國家科技攻關課(專)題40餘項,省部重點項目200餘項,國內外大中小型礦山企業的橫向合作項目800餘項,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創造了重大經濟與顯著社會效益,為我國採礦科學技術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科研合作與成果套用輻射到全國32個省、市和自治區,與9大有色基地、10大鋼鐵基地、7大黃金省份建立了長期的科技合作關係。
長沙礦山研究院
充填技術專項實驗室:1984年,充填技術專項實驗室充分利用依託單位長沙礦山研究院的科研和人才等綜合優勢及基礎條件,建成並投入使用。2010年,實驗室依據“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和“金屬礦山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畫任務書”的標準進行改擴建,通過最佳化整合依託科研人才力量和優勢技術,擁有了一批長期從事充填採礦工藝研究和新技術開發的研究人員,占地1000多平方米,科研實驗儀器設備有30多台套,包括MTS伺服剛性壓力機、破碎篩分系統、充填料環管輸送試驗系統等先進實驗儀器與系統,已具備充填材料物理化學性質試驗測試、力學測試、充填料漿流變參數及輸送性能測定的條件與能力。在國家“八·五”至“十一·五”攻關課題研究期間,根據我國礦山多種複雜的地質情況,先後完成了多項居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利用氧化鋁廠生產的廢料——赤泥,取代水泥做膠結劑,真正實現了無水泥膠結充填,不僅節約了大量資金,而且不必排水,大大減少了污染;採用擠壓輸送工藝和裝備,變低濃度充填料為高濃度擠壓輸送,大大降低高濃度充填系統建設投資和生產成本,這項技術為國際首創,並獲國家發明專利;採用了碎石和塊石砂漿膠結充填技術,此兩項技術可以用碎石和塊石作為充填的骨料,不必再採用那些加工均勻的石料,大大地降低了成本。
這些技術現已在我國的一些礦山生產中推廣套用,充填成本下降了30~40%,這些高新技術有著廣泛的套用前景。目前已完成《南京棲霞山鉛鋅礦充填採礦技術研究》、《紫金山金銅礦尾砂充填技術研究》、《李官集鐵礦細粒級尾砂充填系統試驗研究》、《萬城公司尾砂充填系統試驗研究》、《和睦山鐵礦全尾砂結構流體膠結充填工業試驗研究》、《哈圖金礦全尾砂結構流體膠結充填技術研究》、《銅坑礦全尾砂結構流體膠結充填研究》、《大紅山鐵礦Ⅰ號銅礦帶深部150萬t/a工程充填試驗研究》等項目充填技術工藝相關實驗,承擔了4項國家和省部級重點項目的研究任務。
充填技術專項實驗室實驗能力與配套設施的完善推動著充填採礦技術的發展,加快了礦山對充填技術的套用的步伐,為礦山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的同時,減輕礦產資源開發對環境的破壞,進而產生了顯著社會效益。在未來幾年內,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實驗室建設,朝著國內一流的國家重點充填實驗室的方向邁進。
長沙礦山研究院
長沙礦山研究院
礦山安全技術
長沙礦山研究院安全技術中心是專門從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諮詢、評價科研機構,現有科研人員50餘人,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8人,高級工程師12人,國家第四屆安全生產專家2人,湖南省安全生產委員會專家6人;配備有先進的室內實驗和現場勘察、檢測配套儀器設備,具有多學科聯合攻關能力,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創造了重大經濟與社會效益的研究成果,在我國非煤礦山安全技術領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金屬礦山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岩石力學專項實驗室;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管理總局“六大支撐體系建設”技術支撐平台——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管理總局“六大支撐體系建設”技術支撐平台——露天邊坡、尾礦壩(庫)穩定性監測技術實驗室。
資質條件:地質災害治理設計甲級;地質災害治理施工甲級;地質災害治理評價丙級;安全評價乙級;全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標準化一級企業評審單位;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備案的金屬非金屬礦山及相關行業安全預評價報告評審。
長沙礦山研究院
工程設計與施工
長沙礦山研究院設計中心是該院專門從事礦山采、選、尾礦工程設計,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評估、諮詢、建設工程總承包業務以及項目管理和相關技術與管理服務的單位。具有冶金礦山工程設計、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施工和評估等多項資質。中心專業配套齊全,設備配備先進,設有採礦、選礦、電力及控制、安環、土建和技術經濟等13個科室,擁有1500平米的現代化辦公場地。中心現有經驗豐富的專業設計人員40餘名,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5名,高級工程師16名,國家註冊一級結構師2名,國家註冊二級建築師3名,半數以上員工具有碩士學位。
設計中心傳承長沙礦山研究院近60年的優良傳統。自成立以來,本著“質量第一,精益求精”的設計理念,發揮研究院多年積累的技術優勢,利用國家金屬採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金屬礦山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平台多年積累的科研成果和研發優勢,通過工程設計,加快科研成果轉換,將其迅速轉換為生產力,並轉變為中心的設計優勢和競爭優勢。
在礦岩破碎、採空區、三下(建築物下、水體下、交通幹線下)等複雜難採礦床開採設計具有獨特的技術優勢,尤其是全尾砂膠結充填採礦工程設計具有優勢地位。
設計中心本著“立足五礦、面向全球”的發展理念,開拓創新,積極進取,努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力爭成為我國冶金礦山工程設計及建設工程總承包領域的尖兵。
檢驗檢測技術
掛靠在長沙礦山研究院的國家有色冶金機電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是原國家技術監督局1988年以技監發[1988]056號文批准籌建的,並於1992年2月以國質監認字[141]號證書正式授權認可。1999年6月23日經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批准更名為國家有色冶金機電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本“中心”兼是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機電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授權的湖南省有色冶金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授權站。1995年1月國家科委與國家技術監督局聯合以國科鑒字[058]號證書授權為科技成果檢測鑑定國家級檢測機構。1997年獲得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的實驗室認可。2003年順利通過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組織的“三合一”(實驗室認可、計量認證、審查認可)複評審。
“中心”現有職工20多人,其中高中級職稱以上技術人員占84.6%,擁有固定資產約850萬元,擁有獨立的檢測大樓,實驗室面積3700餘平方米,設備250台套,現可按50多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對礦山設備、冶煉設備、壓力加工及配套設備、相關電氣設備進行檢驗和對外開展應變計量檢定服務。
①執行上級下達的任務,承擔礦山設備、冶煉設備、壓力加工及配套設備、相關電氣設備質量監督抽查、統檢、定期檢驗工作;
②執行上級下達的任務,承擔有色、冶金機電設備新產品檢測鑑定工作;
③開展了地下鏟運機、裝載機、窄軌運輸車輛、礦井提升機、礦用絞車等多項礦山機電設備、工程機械、冶金機電設備、壓力加工機電設備等方面的安全性能檢驗工作。
④承擔相應授權範圍內的機械、電氣產品的一般委託檢驗和仲裁檢驗,以及應變計量檢定工作;
⑤承擔或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訂、修訂和有關標準的試驗驗證工作;
⑥研究、開發新的檢驗技術、方法和設備;
⑦向社會提供有關檢驗技術諮詢、培訓工作服務。
長沙礦山研究院
機械工程研究開發
長沙礦山研究院在礦山採掘設備、裝運設備、冶金特種設備和工程車輛的研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研究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9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29項。形成了大型露天礦成套設備、三井一巷(豎井、斜井、天井和平巷)掘進機械化作業線和地下無軌採礦設備的配套與產品系列化的能力。擁有裝備先進的機械綜合實驗室、液壓碎石機實驗室、裝運實驗室等,可承攬柴油機、變速箱、變距器、鑿岩機具、碎石器、液壓元器件等性能測試和試驗。研製成功高氣壓中深孔環形鑿岩設備及與之配套的粒粉狀炸藥裝藥車、高爐長壽技術及設備、冶金無軌運輸車輛和工程車輛尾氣淨化技術與設備等。有能力承擔研製各種礦山採掘機械、工程機械、冶金機械設備和其它特種機械設備。
長沙礦山研究院
長沙礦山研究院
長沙礦山研究院
溶浸採礦技術
長沙礦山研究院溶浸採礦是融采、選,冶於一體的高新採礦技術。它不僅能夠經濟有效地回收難採礦體、低品位礦石中的有用成份,而且能選別礦石和廢石中的有用成份,從而拓寬了礦產資源的利用範圍,有效地控制環境污染。1984年,有色行業第一個溶浸採礦實驗室在該院建成並投入使用。通過十幾年的研究和開發,實驗室已擁有一批長期從事溶浸採礦工藝研究和新技術開發的研究人員,擁有300多平方米的實驗場地,並裝備有價值近百萬元的各類儀器設備,可進行各種複雜的溶浸試驗。在堆浸提銅新工藝和原地溶浸採礦技術方面具有非富實踐經驗,其中金的提取技術(包括金的常規浸出、選冶聯合浸出、高砷高硫金礦的細菌浸出、高砷高硫金精礦的濕法浸出、常規堆浸及高含泥金礦的制粒堆浸)、銅的提取技術(包括氧化礦、混合礦、硫化礦及廢石堆中銅的堆浸、制粒堆浸、原地浸出、生物浸出技術及從浸出液中回收銅)、離子型稀土礦、菱錳礦及鉛鋅礦的就地或原地溶浸採礦技術在國內處於先進水平。承擔了4項國家和省部級重點項目的研究任務,獲國家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和三等獎1項。
海洋採礦技術
長沙礦山研究院作為採礦專業研究院對深海採礦這一領域較早注目,也較早起步。上世紀70、80年代已開始信息研究,作了前期準備。1985年成立了海洋採礦研究室,1994年10月該室更名為海洋採礦研究所。
“八五”以來,該研究所承擔了30多項中國大洋礦產資源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主管的國家長遠發展項目課題及“863” 課題。全部通過課題歸口單位組織的專家驗收,部分課題被評為優秀,並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省部級一等獎三項、二等獎二項、三等獎一項,申請國家專利30餘項,撰寫科研論文和科研報告百餘篇。
為促進海洋技術的全面發展,由大洋協會與長沙礦山研究院共同投資建設,於2007年2月建成了占地面積20000 m2的海洋採礦實驗室。主要用於進行深海大型裝備如集礦機等在模擬深海底質環境下的相關試驗尤其是行走試驗,以及模擬高壓環境下零部件的可靠性實驗,驗證、考核並測試其整體性能。同時也可作為其它深海設備在深海試驗前的試驗平台。 2007年以來,海洋所共獲得23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發明專利。
長沙礦山研究院
長沙礦山研究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