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以來環境考古

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以來環境考古

《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以來環境考古》是201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誠、鄭朝貴、吳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以來環境考古
  • 作者:朱誠、鄭朝貴、吳立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2月
  • 頁數:665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030473509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以來環境考古》介紹了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以來環境考古研究的目的、意義、方法和成果等。《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以來環境考古》在研究晚冰期以來湖北神農架大九湖地區環境演變的泥炭地層記錄基礎上,分析了長江上、中、下游新石器時代以來考古遺址時空分布、典型遺址考古地層、若干典型自然沉積地層與環境演變和人類文明演進的關係。對長江上游主要研究了重慶、成都平原、貴州、雲南、青海的考古遺址時空分布和長江三峽庫區、中壩遺址、玉溪遺址、大寧河流域及成都平原典型遺址考古地層特徵,論述了成都平原溫江紅橋村遺址距今4000年前的水利工程特徵。對長江中游主要研究了湖北江漢平原荊州江北農場新石器時代以來自然沉積記錄,分析了湖北、湖南、江西等長江流域區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遺址時空分布變化規律;討論了湖北荊門沙洋鐘橋遺址、天門石家河遺址與鄖縣遼瓦店遺址揭示的全新世環境演變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對長江下游主要研究了長江三角洲、南京林峰橋、寶華山地區、高淳縣胥溪河環境演變記錄,並與浙江天目山千畝田泥炭地層的全新世環境演變記錄作了對比分析,在此基礎上研究了上海馬橋、江蘇宜興駱駝墩、高淳薛城、海安青墩、東台陶莊與開莊等典型遺址區新石器時代以來環境演變與人類文明演進的關係。
《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以來環境考古》除可供環境考古、第四紀環境演變、自然地理學、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教學科研參考外,對當前環境考古具有較高參考價值,也可供高等院校師生和考古部門及博物館工作人員參考。
《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以來環境考古》封面照片由朱誠提供;封底照片上方左側長江上游忠縣中壩遺址全景照片由孫智彬提供,其餘由朱誠提供。

作者簡介

朱誠,男,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區域環境演變研究所所長、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教育與普及專業委員會主任(2008-2016年)、中國地理學會環境變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考古學會常務理事(2012-2015年)。多年從事長江流域全新世環境考古研究,已發表過多篇環境考古研究論文,已出版《全球變化科學導論》和《環境考古概論》教材。
鄭朝貴,男,滁州學院教授,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教育與普及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學會會員。多年從事區域環境演變、GIS套用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發表環境考古研究論文多篇,獲得安徽省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二項。
吳立,男,安徽師範大學國土資源與旅遊學院地理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地理學會會員、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會員。多年從事長江中下游地區第四紀環境演變與環境考古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已發表多篇環境考古研究論文。

圖書目錄

序言
前言
第一章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環境考古研究的意義
第二章晚冰期以來湖北神農架大九湖地區環境演變的泥炭地層記錄研究
第三章長江上游新石器時代以來考古遺址時空分布與環境的關係
第四章長江上游新石器時代以來典型遺址考古地層研究
第五章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以來自然沉積記錄研究
第六章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以來考古遺址時空分布與環境的關係
第七章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以來典型遺址考古地層研究
第八章長江下游典型自然沉積地層全新世環境演變記錄研究
第九章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以來考古遺址時空分布與環境的關係
第十章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以來典型遺址考古地層研究
第十一章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以來環境演變與人類文明演進的關係
參考文獻
附錄一環境考古英漢辭彙對照
附錄二中國歷代年表
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