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水利發展戰略

長江是世界第三、我國第一大河,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更是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命脈。長江流域涉及我國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約占國土面積的1/5,生產了全國約1/3的糧食,創造了全國約1/3的GDP,養育了全國約1/3的人口,蘊藏著我國約1/3的水資源和3/5的水能資源(經濟可開發量),擁有我國約1/2的內河航運里程,是我國水資源配置的戰略水源地、實施能源戰略的主要基地、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寶庫、連線東中西部的“黃金水道”和改善我國北方生態與環境的重要支撐點,其戰略地位十分突出。治理好、利用好、保護好長江,不僅是長江流域4億多人民的福祉所系,也關係到全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為了實踐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推進長江水利又好又快發展,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通過重新審視了半個多世紀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長江治理開發與保護的歷程,總結了治江工作取得的成績和經驗,深刻分析了治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當前治江事業面臨的形勢,認真梳理並提出了今後一個時期長江水利科學發展戰略,包括戰略思想、目標、步驟、重點及舉措等。

戰略背景,戰略思想,戰略目標,戰略步驟,戰略重點,戰略舉措,

戰略背景

隨著治理開發長江的關鍵工程——三峽工程即將全面竣工,長江以防洪為主的“治江三階段”主要任務基本付諸實施,治江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既迎來難得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
從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看,近些年來,長江流域極端天氣頻繁,1998年發生了自1954年以來的最大的全流域型大洪水;2006年汛期長江幹流許多主要站出現歷史同期最低水位,長江口鹹潮影響加重,流域發生了大面積、長時間的旱災;2008年11月上中旬長江上游又出現了歷史罕見的晚秋汛。這些都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和降水的年際變化對長江流域水文水資源影響正在日益顯現。
從巨觀經濟形勢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愈演愈烈,我國政府果斷做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成長的重大決策部署,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是主要措施之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大幅增加,為長江水利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從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看,國家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推動東部率先發展、促進中部崛起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基礎上,相繼出台了推動長三角地區發展戰略,又在成都、重慶設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設立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加大了對青海、西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經濟社會發展支持力度,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基本形成。這些都對流域水利區域協調發展、整體保障水平和重點支撐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從流域水利發展現實看,目前長江流域水資源及水能資源開發率還很低,無論與國內其他流域還是與世界已開發國家相比,都存在較大差距;流域內東中西之間、整體與局部之間、城鄉之間的水利發展程度存在顯著差異,發展不夠、發展不平衡、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十分突出。
從治江工作內在矛盾看,長江總體防洪能力顯著提高、綜合防洪體系不斷完善與中下遊河道泄洪能力不足、局部地區和部分支流防洪能力偏低交織並存;長江水資源總體開發利用率不高與部分地區無序開發、過度開發、低水平開發導致一系列生態環境、水庫移民問題和已建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疊加累積影響逐步顯露交織並存;長江水量總體充沛、產水與補水能力強與流域局部地區水質性缺水、工程性缺水交織並存;長江水質狀況、水生態環境總體良好與流域部分湖泊、幹流沿岸城市水域以及部分支流水質污染嚴重、上中游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巨大、珍稀水生生物瀕危程度加劇交織並存。
總之,新時期治江工作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是發展不夠、不平衡、不協調;最突出的矛盾是開發不足與保護壓力加大並存;最複雜的考驗是新老問題交織、不確定性因素增加;最主要的任務是加快長江綜合治理,為流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水利支撐;最根本的要求是統籌保護與開發,協調生態與發展,平衡總體與局部,兼顧當前與長遠,讓健康長江永遠造福人民。

戰略思想

總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可持續發展水利為指導,以“維護健康長江,促進人水和諧”為宗旨,以“在開發中落實保護,在保護中促進開發”為原則,以強化規劃、科技、管理支撐為主要手段,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整體與局部、江與湖、流域需求與服務全國、正常防控與極端風險應對、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的關係,明確目標、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協調推進,加快防洪保全、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生態與環境保護、水資源管理四大體系建設,努力建設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主要目標的生態文明,為維護健康長江、促進流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水資源支撐與保障。

戰略目標

一是保障防洪安全。遵循“蓄泄兼籌、以泄為主”的方針,堅持“江湖兩利”和“左右岸兼顧、上中下游協調”的原則,進一步完善長江流域防洪總體布局,逐步建成以堤防為基礎,三峽工程為骨幹,乾支流水庫、蓄滯洪區、河道整治工程相配合,平垸行洪、退田還湖、水土保持等措施與防洪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全面提高長江流域防禦洪水災害的能力。
二是合理開發利用。遵循“增加供水與節約用水並重,以節約為主”的方針,堅持“三生用水兼顧”和“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原則,以建設節水型社會為目標,協調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制度,逐步建成以大型水源工程和跨流域調水工程為骨幹,中小型蓄、引、提、調工程相配合,水量分配、定額管理、取水許可、統一調度相結合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體系。加強水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工程建設,合理開發水電,大力發展航運,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三是維繫優良生態。遵循“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方針,以水環境承載能力和水功能區區劃為基礎,以保障飲水安全、用水安全、生態安全為目標,牢牢把握開發利用的底線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紅線,加強重點水源區的保護,加強水資源和以水體為重點的生態系統的保護,加強水土保持工作,著力提高流域水資源保護與監督管理水平,維護好流域水生態環境。
四是穩定河勢河床。遵循“因勢利導、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治理與開發相結合、以保護促開發”和“左右岸兼顧、上下游銜接、各部門綜合協調”的原則,以保障防洪安全促進航運發展,實現水資源及岸線、洲灘、江砂資源的科學、合理和可持續利用為目標,通過全面系統的綜合治理和科學有效的河道管理,形成河勢和岸線穩定、泄洪通暢、堤防穩固、航道、港域、水環境良好的河道,以河道的綜合治理、開發和保護,支撐沿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戰略步驟

根據流域實際,分三個步驟:
第一步:目前至2020年,長江流域總體上處於強化治理與開發、促進水生態與環境保護的階段。基本建成綜合防洪減災體系,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率達到50%左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不超過25%,進一步強化節水型社會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全部解決,城鎮供水安全得到保障,幹流90%的水功能區及主要支流80%的水功能區達標,80%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治理,流域生態環境逐步實現健康發展,流域水利管理初步實現現代化。
第二步:2020年至2030年,長江流域全面進入治理開發與保護並重、更加側重保護的階段。進一步完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率達到60%左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不超過30%,基本建成節水型社會,水功能區達到規劃功能目標,90%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治理,流域生態環境逐步實現健康發展,流域水利管理基本實現現代化。
第三步:2030年至2050年,長江流域全面進入加強流域綜合管理的階段。全面建成綜合防洪減災體系,實現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轉變。在開發利用的底線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紅線範圍內,水能資源和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進一步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要水源區及環境系統得到保護,所有水功能區繼續達到規劃功能目標,生態系統得到全面修復。全面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流域水利管理全面實現現代化。

戰略重點

以源頭生態脆弱區、水電開發集中區、重要水源區、洞庭湖區與鄱陽湖區以及河口地區等五大區域作為重點區域,抓住各自主要矛盾,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保證實現既定的治理、開發和保護目標。以漢江、赤水河、岷江作為重點支流,積極研究探索和實踐治江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擬將漢江流域作為探索洪水風險管理與洪水資源化、流域水資源配置與統一調度管理、水功能區與入河排污口設定管理以及水生態環境保護的典型,將赤水河流域作為探索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流域綜合管理的典型,將岷江流域作為探索處理好水調與電調關係、進行生態環境修復的典型。以三峽及長江上游控制性水電工程建成後長江中下游防洪形勢與對策、長江中下遊河道整治及長江口綜合治理、流域控制性水利水電工程的統一調度與管理、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限制條件與配置、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流域水行政綜合管理等作為重點領域,深入開展科學研究,超前謀劃對策措施,促進長江水利又好又快發展。

戰略舉措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以河勢控制與長江口整治、重要堤防、蓄滯洪區及山洪災害防治等為重點,加快綜合防洪減災工程建設;二是以重點城市和重點地區水源工程、節水改造工程、骨幹水電工程、跨流域調水工程等水資源和水能資源骨幹工程為重點,加快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建設;三是以重點水土流失地區綜合防治、上海等五大城市水源地、黃浦江等五條支流和巢湖、滇池綜合治理以及重要水源區水資源保護工程為重點,加快水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建設。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規
在國家已經頒布實施的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從法律、行政法規、部規章三個層次上,進一步加強長江流域水法規體系建設,逐步建立以《長江法》為核心的完善的流域水法規和政策體系。
(三)切實加強流域管理
著重從統籌規劃、科學調度、行政審批、執法監督、指導協調等五個方面加強流域管理,提高流域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
(四)強化科技支撐平台
一是加強原型監測。逐步建立和完善覆蓋全流域的水文、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和水土保持監測及河道原型觀測綜合監測體系。二是加強信息化建設。加快長江流域水利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監控能力建設,加大全委信息資源整合力度,推進長江委數據中心和流域整體數字模型建設。三是加強重大治江問題研究。四是加強科技人才培養。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加強國際國內技術合作與交流。
(五)建立多元投入機制
建立健全投融資機制,對保障治江事業科學發展極其重要,要在充分發揮政府投資主渠道作用的同時,根據工程項目的性質與功能,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爭取各方面對治江事業的投入,建立多元投入機制。一是社會融資體系。調動全社會治理開發和保護長江的積極性。二是長效補償機制。建立水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效補償機制。三是積極探索其它渠道,爭取更多的資金投入,如設立三峽基金、生態保護基金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