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縫葉鶯(長尾縫葉鶯)

普通縫葉鶯

長尾縫葉鶯一般指本詞條

普通縫葉鶯(學名:Orthotomus sutorius):體長9-14厘米,是一種體型小的棕頂冠而腹白的鶯。尾長而常上揚;額及前頂冠棕色,眼先及頭側近白,後頂冠及頸背偏;背、兩翼及尾橄欖綠色,下體白而兩脅灰。於繁殖期雄鳥的中央尾羽由於換羽而更顯延長。雲南亞種的臉頰及耳羽無細紋;華南亞種的上體色深。虹膜淺皮黃色;上嘴黑色,下嘴偏粉色;腳粉灰色。

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山腳和平原地帶。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和越南。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普通縫葉鶯雌雄羽色相似。額和頭頂棕色,往枕部逐漸變為棕褐色或褐色,眼先蒼灰色,眼周淡棕色,頰和耳羽淡皮黃色沾橄欖綠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上體為橄欖綠色或黃綠色,中央一對尾羽亦為黃綠色或橄欖綠色,繁殖期間特形延長,外側尾羽褐色,外翈羽緣沾棕色,尖端淡皮黃色;飛羽褐色,外翈羽緣茶黃色或黃綠色。下體白色微沾皮黃色。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尾短,繁殖期間不延長。
虹膜淡褐色、黃褐色或皮黃色,雌雄羽色相似。嘴棕褐色或紅褐色,下嘴黃色或皮黃色,腳肉色或肉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9-10克,♀8-10克;體長♂92-128毫米,♀100-108毫米;嘴峰♂13-14毫米,♀12.7-13.4毫米;翅♂44.5-46.5毫米,♀44-46.8毫米;尾♂42-67.5毫米,♀42-46.8毫米;跗蹠♂19-20.5毫米,♀19-20毫米。(註:♂雄性;♀雌性)(華南亞種)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山腳和平原地帶,尤其喜歡村旁、地邊、果園、公園、庭院等人類居住環境附近的小樹叢、人工林的灌木叢。

生活習性

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見3-5隻成群。常在樹枝葉間或灌木叢與草叢中、也在地上活動和覓食。性活潑,整天不停地在枝葉間跳來跳去,飛上飛下,或從一棵樹飛向另一棵樹,也能從樹上直接飛到地上或從地上飛到樹上覓食。鳴聲單調,其聲似“匹欺、匹欺”或“嘰喲、嘰喲”的哨聲。活動或休息時,尾常常垂直翹到背上,有時甚至在飛行時亦如此。
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蜘蛛、螞蟻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食物貧乏季節也吃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和越南。
普通縫葉鶯普通縫葉鶯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主要在5-8月,通常營巢在1500米以下的低山、山腳和平原地帶的小樹叢和灌叢等開闊地帶,尤以村寨的農田附近的樹叢和灌叢常見。巢通常用一塊或數塊樹葉、灌木葉或草葉縫合而成,如果是一塊葉子,常常和下垂的植物和種子拉在一起。多選擇大而寬的植物葉作巢,邊緣縫合也多用天然植物纖維,如棉花樹纖維,也用蜘蛛網縫合。巢呈深杯狀,主要由植物毛、細的纖維、細草莖、鬚根等柔軟材料構成,巢外面常裝飾有蜘蛛卵,上面的開口常用封閉的葉來隱蔽。巢的高度從離地幾厘米到1米以上,月時甚至大高達6米的大樹上。
營巢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協助。每窩產卵3-5卵,偶爾6枚。卵白色或粉白色,被有稀疏的淡紅褐色斑點,偶爾有大的深紫色斑。孵卵由雌雄鳥輪流進行,以雌鳥為主,孵化期約12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亞種分化

普通縫葉鶯(9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普通縫葉鶯爪哇亞種
Orthotomus sutorius edela
Temminck, 1836
2
普通縫葉鶯斯里蘭卡亞種
Orthotomus sutorius fernandonis
Whistler, 1939
3
普通縫葉鶯克什米爾亞種
Orthotomus sutorius guzuratus
Latham, 1790
4
普通縫葉鶯雲南亞種
Orthotomus sutorius inexpectatus
La Touche, 1922
5
普通縫葉鶯華南亞種
Orthotomus sutorius longicauda
Gmelin, 1789
6
普通縫葉鶯緬甸亞種
Orthotomus sutorius luteus
Ripley, 1948
7
普通縫葉鶯馬來西亞亞種
Orthotomus sutorius maculicollis
Moore, F, 1855
8
普通縫葉鶯不丹亞種
Orthotomus sutorius patia
Hodgson, 1845
9
普通縫葉鶯指名亞種
Orthotomus sutorius sutorius
Pennant, 1769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