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鄉(重慶市武隆區鐵礦鄉)

鐵礦鄉(重慶市武隆區鐵礦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鐵礦鄉位於武隆區境西南,東以硝廠溝、北以大洞河為界,分別與長壩鎮東山、白雲鄉相望;西和南與南川縣、貴州省接壤;東南與趙家鄉為鄰,幅員面積62.7平方公里,鄉政府駐地海拔1010米,距武隆城區70餘公里。

婁山余脈盤旋於全境,南高北低,溝谷峭壁,奇山異石到外可見。最高峰貓鼻樑海拔1839.1米,最低處海拔在600米左右,屬典型的山區立體地形,立體氣候。氣候寒冷,無霜期短,年平均氣溫為12.4℃,日照少,雨霧多,年平均降雨量1432.8毫米。土壤主要為二迭系、三迭系灰岩發育形成的礦子黃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鐵礦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政府駐地:鐵礦鄉街
  • 電話區號:023
  • 郵政區碼:408500
  • 地理位置武隆區境西南
  • 面積:62.7平方公里
  • 方言:西南官話-成渝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天生三橋、芙蓉洞等
  • 機場:仙女山機場(在建)
  • 火車站:武隆站
  • 車牌代碼:渝G
相關介紹,經濟社會發展,內設機構,

相關介紹

耕地面積6432畝,其中田1765畝。農業以多種經營產業為主,產烤菸、山木藥材、生漆等。鄉鎮企業發展較快,現有私營企業採礦廠4個、電站3個、煤礦1個、黃連廠2個。
2004年糧食總產量311.4萬公斤,玉米、薯類為主要糧食作物。山羊存欄6372隻,年出欄6215隻,年出欄生豬6063頭。2004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309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86元。
鐵礦鄉原為永順鄉(現長壩鎮)的十九、二十、二十一保,於一九五二年民主建政時設定。一九五三年曾設境內紅寶、礦山兩村建和平鄉,一年後撤併;原名共和公社。一九八一年地名普查改同名公社時,因境內蘊藏著豐富的鐵礦和從解放前至今都在開採鐵礦而更名為鐵礦公社;一九八三年建鄉時為鐵礦鄉。鄉政府原駐地紅寶村鐵匠溝,由於受南面雞尾山危岩威脅於二OO一年六月遷至境內幸福村,駐地茶元堡。
鐵礦鄉礦產資源豐富,有鐵礦、鋁土礦、煤、石棉礦、大理石礦等。森林資源豐富,現有林地面積68500畝。
黃連:現有在地面積2194畝;天麻:現有在地面積8004平方米,並有大量野生天麻。

經濟社會發展

2011年,全鄉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39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5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185萬元。
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
五年來,我們通過扶貧攻堅、新農村建設和農戶萬元增收工程,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統籌鄉、村發展,成功打造中藥材、畜禽、烤菸、高山蔬菜、勞務輸出五大支柱產業,形成了辣椒種植示範片,方竹筍種植示範園,肉牛、生豬、山羊、肉兔、土雞養殖示範園,金銀花、黃連種植示範園。目前,全鄉辣椒種植規模發展到1300畝、方竹筍2300畝、野生平竹筍5000畝,畜禽養殖發展到肉牛養殖400頭、種豬200頭、山羊3000隻、肉兔1000隻、土雞20000隻,中藥材種植髮展到金銀花180畝、黃連1400畝,烤菸種植400畝,年勞務輸出1000人以上。
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
公路建設方面:全面完成了長鐵路、鐵東路、白背路、紅寶村至鄉政府繞行公路建設和幸福村小魚泉組、雙龍組、田灣組以工代賑公路建設。水利建設方面:修建堰塞湖攔砂壩一座;初步鋪設了人飲管網;完成了集中供水廠的勘測、規劃等前期準備工作,將大洞河水庫納入全縣“十二五”規劃。城鄉建設方面:完成場鎮污水管網建設、路燈安裝及綠化美化,完成百勝村椿天坪和百家屋基集中安置點建設,修建並配套完善了紅寶村和百勝村村民活動中心;完成了鐵礦鄉中心校寄宿制建設工程,新建了學生宿舍樓和食堂;森林工程建設方面:完成了長鐵路沿線及紅寶村長興、雙河1200畝退耕還林,對大佛岩和雞尾山險區全面實施了封山育林。
(三)應急搶險和災後重建成效顯著
搶險救災有序有力。“6.5”雞尾山垮塌特大自然災害發生後,鄉黨委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部署,迅速行動,全力投入到搶險救援、善後安置、避險搬遷工作中。一是實施現場搶險,搜救失蹤人員。在搶險救援中,我們組織了3支救援隊伍60人配合指揮部全力開展搜救遇難和失蹤人員,至始至終戰鬥在一線,確保搶險救援工作的全面開展和順利進行。二是抓好善後處置,妥善安置民眾。按照善後處置組“6+1”幫扶模式,落實了62名幹部分別對接62個縣級部門組建62個進村入戶工作小組,與遇難和失蹤人員親屬同吃同住同勞動並完成協定簽訂,做到善後工作不結束,工作人員不離崗,幹部對接幫扶一直延續至今。三是做好避讓搬遷工作。鄉黨委、政府率領全鄉幹部民眾對紅寶村長興組、雙河組,百勝村李子茶園組、二台組、向家壩組、椿天坪組、三土坪組7個村民小組238戶714人開展了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永久避讓搬遷,及時維護了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災後重建卓有成效。一是繼續對“6.5”災害造成的62戶74人遇難戶家庭的遺留問題進行了妥善處置;二是對雞尾山106戶294人和大佛岩142戶467人避險搬遷民眾實施了戶改退地工作,切實解決了避險搬遷民眾的生產生活困難;三是完成災後重建項目28個,其中:基礎設施項目17個,產業發展項目6個,社會事業項目5個。災區公路、電力、通訊、人飲、人行便道等基礎設施基本恢復,民眾生產生活秩序日趨正常。

內設機構

黨政綜合辦公室 :主要承擔黨的組織建設、紀檢監察、宣傳和精神文明建設、統戰、武裝、編制、人事、民宗僑台、工青婦、老齡、目標管理、文秘等方面職責,負責承辦人大、政協工作方面的具體事務。現有工作人員3人,負責人豆麗華,辦公電話:
經濟發展辦公室 :主要承擔經濟發展規劃與指導服務、社會經濟統計、扶貧開發等方面職責。現有工作人員2人,負責人李長明,辦公電話:
社會事務辦公室 :主要承擔民政、人口和計畫生育、社會救濟、殘疾人事業、勞動與社會保障、勞務輸出、農村合作醫療管理等方面職責。辦公室現有工作人員4人,負責人田旭東。辦公電話
綜合治理辦公室:主要承擔法制建設、人民調解、信訪、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公共應急事件、救災搶險、交通建設、運輸市場管理、車輛、船舶、礦山、食品衛生安全、森林防火、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方面職責。 現有工作人員4人,綜治辦負責人易廷文,辦公電話:
鄉財政所:主要承擔財政收支、預決算、財務管理、各項農民補貼兌付和耕地占用稅、契稅徵收管理等工作。 現有工作人員2人,所長楊興成,辦公電話:
文化體育中心 : 主要承擔文化、宣傳、體育等方面服務工作。現有工作人員1人,負責人蔡國強。
農業服務中心 :主要承擔農技、農機、林業、水利水保、水產等方面的重大技術推廣、信息服務、資源環境保護、災害防治等工作。現有工作人員8人,負責人:肖育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