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狀細胞貧血腎病

鐮狀細胞貧血腎病

鐮狀細胞貧血所致的腎損害稱為鐮狀細胞貧血腎病(sicklecell nephropathy),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鐮狀細胞貧血是一種異常血紅蛋白病(HbS),常引起溶血性貧血。純合子型又稱鐮狀細胞貧血,雜合子型稱鐮狀細胞特徵。常見於非洲及美洲的黑人,我國極少見。

病因和發病機制,診斷,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標準,鑑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和發病機制

由於口珠蛋白第六位胺基酸(即谷氨酸)被纈氨酸替代,在低氧和低pH條件下,異常血紅蛋白相互聚集,使紅細胞變形能力明顯降低,變成鐮刀狀,在通過組織毛細血管網時易發生損傷,損傷的紅細胞在肝、脾等處被破壞而發生血管外溶血,也可在血管中被破壞,發生血管內溶血。此外,由於鐮狀紅細胞不易變形通過微循環而導致血流淤滯,形成黏滯一鐮變惡性循環,最後微循環阻塞引起缺血和梗死,出現疼痛危象和組織損害。
本病易引起腎血管、腎小球、腎小管損害。由於骨髓質高滲、低pH和缺氧的環境,使紅細胞更易鐮變,導致血流障礙和血管閉塞。

診斷

臨床表現

1.鐮狀細胞貧血 嬰兒出生4~6個月後貧血症狀逐漸出現。兒童有消瘦、生長發育遲緩等表現,易發生感染。
(1)慢性溶血性貧血: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溶血性貧血表現。
(2)血管閉塞危象:為本病的突出表現,主要表現為疼痛及器官損害。常出現軀幹及四肢劇烈疼痛,若內臟及腦血管梗死則出現相應症狀和體徵。誘因常為感染、脫水及酸中毒。
2.鐮狀細胞特徵多無臨床症狀,僅在嚴重缺氧情況下才出現微循環障礙。主要在腎髓質的直小血管,紅細胞發生鐮變,腎髓質血流淤滯,甚至血管閉塞,嚴重者可發生腎乳頭壞死。
3.腎損害表現
(1)血尿:最常見,以鏡下血尿為主,有時呈肉眼血尿。
(2)蛋白尿:為持續性蛋白尿,可出現。腎病範圍的蛋白尿。
(3)腎小管功能不全:早期出現濃縮功能減退,繼之濃縮、稀釋能力降低,出現等滲尿。疾病早期為可逆性的,後期則發生永久性的多尿、夜尿增多等。部分患者可發生不完全型遠端腎小管性酸中毒。易伴發腎盂腎炎,腎乳頭壞死。
(4)高尿酸血症:由於紅細胞破壞增多,血尿酸增高。
(5)腎功能衰竭:因腎血管梗死及急性溶血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也可緩慢進展為慢性腎功能衰竭。

實驗室檢查

1.血象呈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血片中可見靶形和鐮狀紅細胞。可有粒細胞增多及核左移現象。
2.紅細胞鐮變試驗 向紅細胞懸液中加入還原劑(偏重亞硫酸鈉或亞硫酸氫鈉)以除去氧,可加速鐮變的發生,正常血紅蛋白於試驗40分鐘後才出現沉澱,而異常血紅蛋白常在20分鐘內出現沉澱,稱為陽性。
3.血紅蛋白電泳出現異常血紅蛋白(HbS)。

診斷標準

1.患者父母均有鐮狀細胞特徵或鐮狀細胞貧血。
2.有溶血性貧血的證據。
3.血紅蛋白電泳出現大量HbS。
4.紅細胞鐮變試驗陽性。
5.當出現蛋白尿及腎功能改變時,可診斷為鐮狀細胞貧血腎病。

鑑別診斷

鐮狀細胞貧血腎病需與其他異常血紅蛋白病所致的腎損害棺鑑別。主要採取血紅蛋白電泳方法。

治療

1.一般治療
(1)預防:對有鐮狀細胞特徵的患者,應避免缺氧、脫水、感染、勞累、酸中毒,勿用止血帶壓迫肢體等。
(2)治療血管閉塞:注意保暖,鼓勵多飲水或輸液以利血液循環。高壓氧及吸氧有時可使疼痛減輕。
2.藥物治療
(1)雙氫麥角鹼(herdergine):0.3mg每日1~2次,皮下或肌內注射。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使疼痛消失。
(2)山莨菪鹼(654-2):增加紅細胞的流動性,保護細胞膜,適當延長紅細胞的壽命,改善溶血和臟器梗死現象。10mg每日兩次肌內注射,20天為一療程,間隔1周,可重複1療程,共2~3個療程,症狀緩解後改為10mg每周兩次,維持6個月。危象時,以654-2 l0mg靜脈注射,每日4次。
(3)鎮痛劑:疼痛劇烈時,為緩解疼痛可交替使用各種鎮痛劑。
(4)腎臟損害:無特殊治療,基本同原發性腎病,但出現腎病綜合徵者不宜用激素治療。有尿路感染或腎盂腎炎者應及時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療,這對保護腎臟十分必要。腎功能衰竭時可予以透析或腎移植治療。
3.基因治療通過改變異常基因,可達到徹底治癒本病,但目前尚未推廣。

預後

鐮狀細胞貧血腎病預後較差。患者多在幼兒期死亡,如活到成年常死於肺部併發症、腎功能衰竭、敗血症或腦血管意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