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祥文風塔

鐘祥文風塔

鐘祥文風塔 ,又名文風塔、白乳高僧塔,位於鐘祥市郢中城區東南龍山頂。西臨龜鶴池,北倚莫愁湖,南依鏡月湖;放眼遠眺,山高塔高,高聳入雲,巍峨挺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鐘祥文風塔
  • 又名:文風塔、白乳高僧塔
  • 位於:鐘祥市郢中城區東南龍山頂
  • 位置:西臨龜鶴池北倚莫愁湖南依鏡月湖
簡介,歷史,

簡介

鐘祥文峰塔,又名文風塔、白乳高僧塔,坐落在湖北省鐘祥市郢中鎮古城東西隅的龍山之顛,始建於唐僖宗廣明初年。據載:“塔在彌勒院(龍山報恩寺前身),昔黃巢戮一僧,刀方加,白乳流出,巢異之。邦人敬禮,累土為浮圖。”
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重建為圓形實心磚石塔,由地宮、塔座、覆缽、相輪、寶蓋和利剎六部分組成。塔式獨特,通體雪白,通高21.52米。塔基呈遞縮八邊形;上為覆缽,似倒扣的佛家法器——盂缽;相輪二十一遞縮,每層檐下設類似斗拱的磚飾;頂部為三個銅質圓形寶蓋,四周懸掛銅鈴;利剎一柱嵌三元,象徵“三元及第”;地宮中珍藏著佛教珍物:“佛像一尊、辟支佛舍利二顆、柏達師舍利二十顆。碧峰師靈骨一枚。”該塔距今已有610年歷史,一九六一年列為湖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文峰塔別具風采,象豎立的毛筆,直插雲霄,頗具文采之風,而故名。龍山面臨鏡月湖,背倚古城,西與元佑宮毗鄰,東連綿綿群山。登龍山瞰四周,奇情美景美不勝收,是人們遊覽的好去處。白乳高僧塔,歷史悠久,歷經滄桑,儘管時過境遷,風吹雨打,但是它仍然保存完好,雄偉壯觀,仙氣繚繞,神秘莫測,香客不斷,乃佛教勝地也。

歷史

鐘祥文風塔
相傳,唐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黃巢率軍攻占郢州(今鐘祥),結識了龍山彌勒院高僧。一天,高僧夢見黃巢突然舉刀向他撲來,他躲閃不及,被黃巢殺中,只聽“啊”的一聲,惡夢驚醒後,嚇出一身冷汗。他想,這不是好兆頭,黃巢在郢州期間不知何時要招來殺身之禍,迴避為上策。於是就開始尋找藏身之地。這天傍晚,他見彌勒院後有一棵粗壯的空心古樹,便藏了進去。第二天清晨,黃巢到此舞刀,舞著舞著,便大吼一聲,向古樹劈去,頓時,高僧化為白乳,從刀痕處汩汩外流。後來,黃巢離開了郢州,當地百姓就在此地用土壘起高塔以示紀念,起名白乳高僧塔。有史料為據:“刀方加,白乳溜出,巢異之。邦人敬禮,累土為浮圖。”
後來又改土塔為磚塔,圓形實心,高16米,方圓10米。塔身自下而上由地宮、塔座、腹缽、塔剎頭組成,腹體自下而上逐級遞縮呈21層圓環形;塔剎頭下部有3個銅質“元”字;每層檐下都有類似斗拱建築裝飾;塔身有3個圓形銅製空寶蓋,四周系以銅鈴,風吹鈴響,悅耳動聽。
明朝重修白乳高僧塔後,改名文風塔。郢州文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名馳譽傳,塔頂似穿雲倒插的鐵筆,有“文風報天”之意,故名文風塔。清乾隆年間,塔頂剎頭歪斜,城中匠人登頂扶正,府衙大慶,以聯取樂。上聯是“文風塔兒斜指拳頭捶紅日”,很久無人對出下聯,後來,在京做兵部左侍郎的李潢回鄉,在塔下遊玩賞景時看了上聯,對出下聯“城牆垛子倒長牙齒啃青天”。時至今日,還流傳著此副對聯的趣談。
文風塔不僅是名勝古蹟,而且還是佛教勝地。早在遠古時期,這裡就是彌勒院,隨著歷史的變遷,儘管沒有了寺院的痕跡,但是朝拜者仍然不斷,香火旺盛。前幾年,在這裡供上了菩薩,香客更是絡繹不絕,尤其是每年陰曆的三月三、九月九,周邊十里八鄉的香客日夜兼程趕往此地燒香許願,拜佛求平安,可謂車水馬龍。
1954年,省政府撥款維修,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恢復原名白乳高僧塔。現由鐘祥市博物館管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