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海防遺址

鎮海海防遺址

鎮海地處我國海岸線中段、甬江的入海口,北上齊魯,南下閩粵,溯甬江可達蘇杭,自古商賈雲集、檣帆如林。在招寶山半山亭所鐫刻的“百舸爭流通異域,一山招寶耀中州”柱聯,即是當時海運盛況的生動寫照。鎮海歷來又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海天雄鎮”、“兩浙咽喉”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鎮海海防遺址
  • 開放時間:08:00 - 18:00
  • 景點級別:無評級
  • 門票價格:15元
背景,規模,過程,現狀,意義,特點,範圍,各景點介紹,

背景

據史書記載,自東晉以來歷經大小戰事46次。明中葉以來,鎮海先後經歷了抗擊倭寇和抗英、抗法、抗日等地與外侮戰爭,留下許多先輩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和豐富而又珍貴的海防遺址。在鎮海口南北兩岸不到2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分布著各個時期的海防遺址30多處,並已分別被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國防教育基地、省婦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11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海海防遺址

規模

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就坐落在昔日的古戰場招寶山麓,總投資2100萬元,由中科院院士、建築大師齊康教授擔任建築總體設計,中國博物館學會陳列藝術委員會副主任費欽生教授擔任內部陳列總策劃。江澤民總書記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

過程

明朝中葉,倭寇勾結不法商人,接連不斷侵犯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到處攻城劫寨、殺人放火、奸淫擄掠。倭寇的騷擾,激起了浙江軍民的強烈反抗,明朝政府派重兵征剿倭寇,名將盧鏜、俞大猷、戚繼光先後駐守鎮海,在招寶山上建威遠城,並屢與倭寇鏖戰於甬江南北,威震海疆。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舟山失陷,鎮海成為抗英的前哨陣地,著名的抗英將領葛雲飛曾負責鎮海的防務,傑出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和欽差大臣裕謙蒞鎮督戰,愛國軍民同仇敵愾,血戰英軍,民族氣節光昭日月。中法戰爭時期,法國遠東航隊司令孤拔率艦隊侵犯鎮海口,浙江巡撫劉秉漳、浙江提督歐陽利見、寧紹台道薛福成等親率大軍築防禦敵,守備吳傑親操大炮炮擊法艦,重傷法軍司令孤拔,迫使法軍敗退,使法艦北上騷擾威脅京津的企圖遭到破滅。在中法戰爭鎮海戰役中,我鎮海軍民數戰皆捷,取得重大勝利,在近代中國反侵略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抗日戰爭中,鎮海軍民曾多次擊退日軍的進攻。1940年7月17日,日本侵略軍從鎮海城關和現北侖區的小港兩翼登入,鎮海愛國軍民在招寶山、戚家山等地與日本侵略軍激戰,擊斃、擊傷日軍400餘人,使敵倉皇敗退。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愛國志土,用自己的血肉,凝聚成不畏強暴、抵禦外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為後人留下了一部生動形象的愛國主義教材一一鎮海口海防遺址。

現狀

現存鎮海日海防遺址共有30多處,主要分布在以招寶山為軸心的2平方公里範圍內。在鎮海口北面現存的主要海防遺蹟有浙江軍民抗倭的重要遺蹟威遠城、月城、安遠炮台、烽難、明清碑刻以及後海塘遺址等。其中,後海塘遺址,城塘合一,既能擋住海潮衝擊,又能抵禦外敵入侵。城塘是用大塊石板條石構築而成的夾層塘,氣勢宏偉,婉蜒數乾米。在鎮海口南面,現存的主要海防遺蹟有金雞山頂塗望台、靖遠炮台、宏遠炮台、戚家山營壘等。如此集中的海防遺蹟,這在全國是罕見的。它們既是我們的先輩用血肉之軀鑄成的歷史豐碑,同時也記載了外國侵略者的累累罪行。此外,在現存的海防測中,還有各個歷史時期軍政首 腦題詞碑記、民族英雄殉難處、侵略軍的登入處以及歷次戰爭留下的各種兵器、各類古籍史料等文物。
鎮海海防遺址

意義

鎮海口海防遺址是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人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擁有豐富歷史文化遺產的鎮海人民深知這筆精神財富的價值。自1986年以來,區委、區政府先後投入700多萬元用於海防遺址的保護和修復。1994年2月,鎮海區委、區政府再次作出了保護開發鎮海口海防遺址和建造海防遺址紀念館的決定。區委、區政府的決定得到了鎮海人民的積極回響,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鎮海人民自發捐款達1千餘萬元,用於海防遺址的保護和建造鎮海口海防歷史紀擁。這項工程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江澤民總書記親筆手書“鎮海口海防歷史紀精”館名。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喬石、全國政協副主席胡繩、楊汝岱、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等都先後為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題詞。1996年,鎮海口海防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特點

奉化江、餘姚江在寧波城區匯合為甬江東流出海,在甬江的出海口,西有招寶山,東為金雞山,兩山雖不甚高,但懸崖削壁,山勢峻險,雄偉挺拔,如門以戶,形成夾崎之勢,這就是著名的“鎮海口”,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浙東門戶”“海天雄鎮”之稱,是我國東南沿海軍民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主戰場之一,留下豐富的海防鬥爭的歷史遺蹟。它與其他地區的海防遺蹟相比,具有範圍大、遺蹟多、類型廣、保存好等明顯特點,而且海防遺蹟與較為著名的眾多自然、人文景觀渾然一體,相映成趣。這些遺留下來的文物古蹟,也是我國人民熱愛祖國,不畏強暴、抗禦外侮、自強不息的歷史見證。

範圍

“鎮海口海防遺蹟”,其範圍包括甬江兩岸南北部份,這樣,將鎮海城關的吳傑故居,梓蔭山吳公紀功碑亭,泮池──裕謙殉難處,“鉤金壙”──英軍登入處,招寶山威遠城、月城、威遠城碑刻、安遠炮台,北侖區的金雞山瞭望台、靖遠炮台、平遠炮台;笠山的宏遠炮台,小港口的鎮遠炮台、戚家山營壘等,編成一組,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

各景點介紹

威遠城
威遠城:位於鎮海區招寶山街道城東社區招寶山巔,分布面積5186平方米,據《鎮海縣誌》載,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由都督盧鏜和海道副使譚綸組織建造,為條石砌築。城門額勒陰文楷書“威遠城”,系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縣令郭淳章題。現存威遠城呈長方形平面,周長502米,牆高7.4米不等,上築城垛,東北、西南各啟一門,拱門縱聯分節,並列砌築,城牆條石錯縫壘砌。城門內古稱觀兵台,鋪設石板地坪、甬道。城內置有明清碑刻11方、圓通寶殿等建築。該城堡歷代屢次修葺,1983-1985年,鎮海縣人民政府對前城門到圓通寶殿段的東南西三面城牆進行修繕,2006年區政府出資對南城牆進行修繕,對消防設施進行調整、規範,現存建築保護較好。該遺址經歷了抗倭、抗英、抗法、抗日戰役,是“四抗”戰役的重要歷史見證,對研究“四抗”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該古城牆建築工藝精湛,對研究早期浙東地區城牆建築有較高的科學藝術價值。
明清碑刻
明清碑刻:位於鎮海區招寶山街道招寶山城東社區威遠城內,據民國《鎮海縣誌》載,原有碑刻四十餘方,現存碑刻11方,占地面積50平方米。依城而立。碑高2至2.4米,寬1至1.2米,其中明代四方,清代七方。該碑刻群為明清時期軍政首腦的題詞、碑記,不但具有極高的書法技藝高超,而且碑刻中有讚譽招寶山在海防中的地位與作用,如“撐半壁天”碑,“擎天鰲柱”碑、“海天雄鎮”碑、“天險崇開”碑;有描述倭寇平定後海上太平景色的,如“海天清晏”、“天開圖畫”碑;有表示保衛定海決心的,如“永清四海”、“歐陽公防夷碑記”碑。另外,對寶陀寺相關的“重修招寶山寶陀寺”、“保衛寶陀寺勒石碑記”、“招寶山寶陀寺續修碑記”三碑。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月城
月城:位於鎮海區招寶山街道招寶山東北側山腰。據民國《鎮海縣誌》載建於清光緒九年(1883)。原城長七十餘丈,高一丈二尺,寬九尺。現存月城占地面積128平方米,條石砌築的門洞和城牆,長約60米,高(城門)3.8米,進深3.4米,拱式、條石縱聯分節並列砌築,中間為夯土、門洞分前後兩節,前節為圓形拱門洞,高2.10米,寬1.70米,進深1.38米;後節為方形門洞,高2.50米,寬1.88米,進深2.00米;門洞中間有門框和裝門軸的將軍石,拱券採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正門門額書有“海宇乂安”,內壁嵌有光緒九年八月歐陽利見撰書《增築招寶山月城碑記》,高0.76米、寬0.86米,厚0.06米,楷書。現存建築保護較好,該遺址經歷了抗法、抗日等戰役,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同時建築工藝精湛,對研究早期浙東地區軍事建築設施有較高的科學藝術價值。
安遠炮台
安遠炮台:位於鎮海區招寶山街道招寶山南麓,據民國《鎮海縣誌》載,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分布面積2492平方米,建築占地面積328平方米。系黃泥、沙、碳、糯米飯混合物夯實而成,呈圓形,高6.0米,內徑16.5米,壁厚約2.0米,設前後炮門,前炮門朝東面大海,後炮門朝西面甬江。台內中心留有圓形旋轉火炮鐵軌。台西北有一洞門,高約5.0米,寬2.4米。
中法戰爭鎮海之役之前,鎮海共有“威遠”、“靖遠”、“鎮遠”、“定遠”、“安遠”、“天然”、“自然”、“南欄江”等8座炮台。安遠炮台內配置德國製造的21厘米口徑旋轉式海岸大炮一尊。該炮在抗戰前夕被遷到鉗門口炮台山,在抗戰中發揮過積極作用,後被日軍所毀。在炮台東北側置有前膛鐵炮3尊。1996年對炮台內環境做了整治,種植了草坪、灌木,營建了圍牆、管理房。
該遺址經歷了抗法、抗日等戰役,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同時,炮台採用黃泥、沙、碳、糯米飯混合物夯實而成,建築工藝獨特,對研究早期浙東地區軍事建築設施有較高的科學藝術價值。
泮池
泮池:位於鎮海區招寶山街道鎮海中學內,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代多有修繕,占地面積145平方米,呈半月形,東西長26米,南北寬6米,上有石橋三座。池周圍石欄,下繚石砌。原為孔廟組成部分。孔廟原由大成殿、大成門、泮池、明倫堂、杏壇、硯池組成,泮池原為古學宮(文廟)的內環河,始浚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嘉定四年(1211)復建三橋於其上。鴉片戰爭時,督辦浙江軍務的欽差大臣、兩江總督裕謙曾在此投池殉難,實現其戰前與城池共存亡的誓言。
該遺址年代久遠,並歷經抗法等重大戰役,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
吳傑故居
吳傑故居:位於鎮海區招寶山街道勝利路與人民路交叉口,坐北朝南,現存建築占地面積1869平方米,分西院、東院兩院,西院建於1885年,東院建於1895年,呈凹字形布局,均為硬山頂磚木結構。東院: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三間兩弄雙層門樓一幢、三間兩弄雙層大廳一幢、三間雙層東廂房一幢組成;西院: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由三間兩弄單層前廳一幢、三間兩弄雙層後廳一幢、兩間雙層前東西廂房各一幢、單間雙層後東西廂房各一幢建築組成。
吳傑,字吉人,1837年生,安徽歙縣人,應募入左宗棠軍,鎮壓太平軍於閩、浙間,以“功”加都司銜,署常山千總。清光緒四年(1878)鎮海口設炮台,奉調任鎮海營炮台守備,管轄鎮海口招寶山、金雞山南北諸炮台。光緒十一年(1885)3月1日,法海軍中將孤拔率艦隊進犯鎮海口,吳傑督戰,親手開炮,擊傷敵艦指揮官孤拔,取得鎮海口之役勝利。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前,遂舉家安定,縣人尊稱“吳大佬”,後葬鎮海東崗碶村後山。該宅布局規整,建築雕刻精緻,2000年作過修繕,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及名人研究保護價值。
俞大猷生祠碑記
俞大猷生祠碑記:位於鎮海區招寶山街道梓蔭山東北麓。據民國《鎮海縣誌》載,碑始刻置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現由亭、碑組成。亭面闊一間,進深1.4米,地面鋪設錯縫橫鋪的青石板。水泥圓柱、柱礎,人字架樑柱,上有人字坡硬山式筒瓦屋頂。風檐板及椽子,紅色梁架,白色混水磚石牆。亭內置石碑四方,豎碑式放置,高2.3米,寬1米,厚0.18米,碑上端兩角為圭角,白底黑字陰刻文。
俞大猷,福建晉江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武進士,授參將。嘉靖三十一年,倭寇擾浙東,他調寧、紹、台、溫四府,常駐鎮海,多次擊退倭寇進犯,屢建功勳。嘉靖三十五年(1556)鎮海民眾在鎮遠門內建生祠。嘉靖三十八年(1559)由道生撰碑記,鐫石立碑於生祠內。後生祠已毀,原有碑四方,今存三方,1996年5月將三方原碑遷入現址,另將一方複製補上。該碑記述了俞大猷生評以及抗倭史跡,對研究鎮海口乃至浙東地區抗倭史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吳公紀功碑亭
吳公紀功碑亭:位於鎮海區招寶山街道梓蔭山西麓,據《鎮海縣誌》載,建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占地面積8平方米。四柱歇山頂,呈長方形,高5.3米,枋上刻“吳公紀功碑亭”六字,南面左右兩柱鐫刻“豐功留梓蔭,威望鎮歐洲”楹聯。內置“吳公紀功碑”一方,高2.4米,寬1.1米,上端削角,湘潭袁思亮撰,縣人俞佐庭書。碑文記述了吳傑的生平事跡。
吳傑,字吉人,1837年生,安徽歙縣人,應募入左宗棠軍,攻占太平軍以“功”加都司銜,署常山千總。清光緒四年(1878)鎮海口設炮台,奉調任鎮海營炮台守備,管轄鎮海口招寶山、金雞山南北諸炮台。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起,法艦闖入鎮海口,次年3月1日,法海軍中將孤拔率艦隊進犯鎮海口。吳傑督戰,親手開炮,擊傷敵艦指揮官孤拔,取得鎮海口之役勝利。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前,遂舉家安定,縣人尊稱“吳大佬”,後葬鎮海東崗碶村後山。該碑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0月由鎮海一帶社會知名人士俞佐庭、陳修榆、虞和德、傅宗耀、唐愛陸等46人,在吳傑百歲誕辰時,為紀念吳傑在中法戰爭中英雄業績集資所建。
該碑是研究中法戰爭鎮海之役勝利的重要史實,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戚家山營壘戚家山營壘:位於北侖區戚家山街道蔚斗社區戚家山山頂,北與金雞山對峙,東北為笠山和小浹江口。占地10000平方米,平面呈橢圓形,牆體用塊石壘成,可容兵3000餘人。現中間營房已蕩然無存,四周牆體仍保留著原來的輪廓。牆體殘長約600米,寬1米,高1至3.5米不等,全部用大、小塊石壘成,局部用三合土加固。戚家山又名七盤山、七家山,歷來為軍事要地。相傳明朝戚繼光等抗倭將領曾紮營於此。據歷史文獻記載,清光緒七年(1881),總鎮楊春和建營壘,是二線清兵大本營。1940年7月21日,國民黨軍隊與日本侵略軍在此展開激烈白刃戰後,日軍開始倉惶敗退。
金雞山了台
金雞山了台:位於北侖區戚家山街道蔚斗社區金雞山山頂,與招寶山威遠城隔江相望。坐西南朝東北,占地68.1平方米,現存了台1座、石碑2通。了台主體呈梯形,另有斜形台階通向台頂,石材砌築。了台東北側有“督師禦敵處”碑1通,西北側有保護軍門遺蹟碑1通。據歷史文獻記載,了台建於清光緒十年(1884)。光緒十一年(1885)正月,成為中法戰爭鎮海戰役作戰指揮中心。
靖遠炮台
靖遠炮台:位於北侖區戚家山街道蔚斗社區金雞山東北麓沙灣頭。坐南朝北,占地 447.8平方米,原設炮眼5孔,營房5間。三合土夯築,平面呈凹字形,立面呈梯形。長45米,寬9米,高4.4米。牆體上厚1.06米,下厚1.75米。炮眼寬2.4米,高2米。營房和各炮室間隔牆已毀。1986年,曾出士1842年英國阿姆斯特郎80磅前膛炮1門(現存北侖博物館),發現靖遠炮台門楣石碑一通(現存開發區蛟山公園)。據歷史文獻記載,該炮台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光緒十年(1884),置阿姆司脫郎80磅前膛炮4門,瓦瓦司後膛炮1門。
鎮遠炮台
鎮遠炮台:位於北侖區戚家山街道蔚斗社區開發區四號橋西南側,北面為小浹江口。坐西南朝東北,占地494.4平方米,原設炮洞5孔,營房11間。三合土夯築,平面呈凹字形,立面呈梯形。長52.6米,寬9米,高4.8米。牆體上厚1.2米,下厚2.7米;炮眼寬2.5米。炮台壁大部分已倒塌,多數營房已毀,現僅存西北首的2間三合土營房保存較完整。據歷史文獻記載,該炮台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光緒十年(1884),置瓦瓦司80磅前膛炮1門,瓦瓦司46磅前膛炮2門,英國土炮2門。後增克虜伯12公分口徑後膛炮2門,17公分口徑後膛炮1門(17公分口徑後膛炮於1937年移至宏遠炮台)。
平遠炮台
平遠炮台:位於北侖區戚家山街道蔚斗社區金雞山東北麓,與招寶山南麓烏龍崗下安遠炮台隔江對峙。占地77.9 平方米,現存炮台1座。三合土夯築,平面呈曲尺形,長20米,高5.3米,牆體上厚1.6米,下厚2.5米。毀壞嚴重,現僅存處在絕壁邊緣的部分三合土殘牆。據歷史文獻記載,該炮台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建造,光緒十四年(1888)置克虜伯21公分口徑後膛炮1門。1936年撤平遠炮台,將平遠炮台大炮移至鉗口門鎮遠新炮台。
宏遠炮台
宏遠炮台:位於北侖區戚家山街道蔚斗社區笠山東北麓,東側原來是蛟口門,西邊與虎蹲山、游山對峙。占地942.8平方米,現存三合土炮台1座、鋼筋混凝土炮台1座。三合土宏遠炮台是當時鎮海口炮台之“王”。炮台壁採用雙層防禦結構,三合土炮台壁從底向上,略向內側收縮,大炮裝在圓盤型鐵軌上,可360度旋轉。現尚存北側和西側部分三合土炮台殘牆。鋼筋混凝土炮台建造在三合土炮台舊址內,俗稱敞開式碗口炮台,炮台直徑約14米,炮台壁厚1.5米,高1.5~3.5米。原有2座,現存三合土炮台殘牆東南側的1座,保存完好。據歷史文獻記載,三合土宏遠炮台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光緒十四年(1888),置克虜伯24公分口徑後膛炮2門,21公分口徑後膛炮1門。鋼筋混凝土炮台建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當時保留2門克虜伯24公分口徑後膛炮,增加一門克虜伯17公分口徑後膛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