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市志

鎮江位於江蘇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南岸,西鄰南京,東接常州,北與揚州隔江相望。城市三面環山,一面臨水。轄三市四區(丹陽市京口區潤州區丹徒區、句容市、揚中市、大港新區)。全。其中市區面積215平方公里,人口45萬人。全市經緯度處在北緯31。37'--32。19',東經118。58'--119。58'。境內氣候屬北亞熱帶南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4°C。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鎮江市志
  • 地點江蘇省西南部
  • 總面積:3843平方公里
  • 人口:近260萬人
  • 氣候:北亞熱帶南部氣候
簡介,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發展,

簡介

鎮江市,是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有著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為全國62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周時為宜侯封地,故名“宜”,春秋時叫“朱方”,戰國時叫“谷陽”,秦時改名“丹徒”。東漢末,三國時孫權移治於“京口”,築鐵瓮城。南朝宋時稱“南徐”,隋唐時名“潤州”,一度稱“丹陽”。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改潤州為“鎮江府”,鎮江之名沿用至今。民國17年(1928年),名鎮江縣。1929年至1949年,鎮江是國民政府江蘇省省會。解放後,設鎮江市,鎮江又是專員公署(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
1983年行政體制改革後,鎮江市為省轄市

歷史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這奮發激越的千古絕唱,吸引多少遊人前來尋奇、探勝;“甘露寺劉備招親”、“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白娘娘水漫金山”,這些美麗動人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曾使多少人為之神往。綺麗的山川景色,也使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與著作,讓我們後人去賞讀和領略,“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台雲水間”的李白詩句,是鎮江風光的最好寫照。“三山”(金山、北固山、焦山)沿江屹立,風姿各異,猶似一幅壯麗的山水長卷,正如陳毅元帥在登北固山多景樓時說的:這裡是萬里長江畫卷的縮影;南郊風景區群山層疊連綿,古木曲徑幽深,有鶴林、竹林、招隱三個古寺掩映在綠樹叢中,環境幽雅靜秀,被北宋大書畫家米芾譽為“城市山林”;東郊丹徒縣境內的圌山濱江而立,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句容縣南端的茅山勝境,峰巒疊翠,氣勢雄偉,古稱“第一福地”、“第八洞天”,集道教聖地、革命根據地、旅遊勝地於一體;北端的寶華山,歷來是全國佛教傳戒的地方,歷稱“律宗第一山”,自然風景峻秀,故以“林麓之秀、峰岳之奇、煙霞之勝、洞壑之深”稱為四大奇秀而引人入勝。江蘇省有11個省級風景區和自然保護區,鎮江占有4個,即“三山”風景區、南郊風景區、茅山風景區和寶華山自然保護區。所以,鎮江風景秀麗壯觀,具有“真山真水”的獨特風貌。金山江天禪寺、焦山定慧寺、茅山道院、寶華山隆昌寺,均為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重點開放寺廟,也是有名的旅遊勝地。
鎮江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南朝宋齊梁三代帝王的故鄉,文物古蹟十分豐富。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的185處台形古遺址,在丹徒縣大港煙墩山出土的青銅器“宜侯夨簋”等大量文物,對於古代長江下游史前考古和吳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市郊花山灣古城遺址,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在市內,有千年古街西津渡、宋代甘露寺鐵塔、元代過街石塔、明代僧伽塔(磚塔)、清代金山慈壽塔(木塔)等。有460餘方歷代碑刻的焦山碑林和丹陽境內的六朝陵墓石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解放前,由於種種歷史原因,鎮江的文物古蹟有的毀於戰火,有的年久失修,破壞較為嚴重。解放後,許多名勝古蹟和文物逐步得到修繕和保護,先後修建了金山江天禪寺的大雄寶殿、焦山定慧寺的大雄寶殿和天王殿。
歷代名人在風景秀麗的鎮江讀書、著書,寫下了許多名著和詩詞,是鎮江人民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南郊招隱寺,有昭明太子讀書台;焦山別峰庵,有鄭板橋讀書屋;東門坡下,有沈括著書立說的夢溪園,還有八公洞、藏春塢、琴意樓、十硯齋等,都是歷史名人讀書的場所。南朝梁昭明太子的《文選》,編纂集成於招隱寺增華閣,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詩文選集。南朝祖沖之的《大明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有“十一世紀科學座標”之譽。米芾的《畫史》,是繪畫品鑑的名著。明代計成的《園冶》,是世界造園學上最古的名著。鎮江人劉勰的《文心雕龍》,俞希魯的元[至順]《鎮江志》,張玉書的《康熙字典》,馬建忠的《馬氏文通》,也都是有名的著作。歷代文人如李白、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文天祥、鄭板橋等人,都在這裡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鎮江這塊靈秀的土地和悠久的歷史,還孕育和造就了大批風流人物。平民出身的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曾以打擊豪強,限制特權,滅南燕、後秦而聞名。曾先後三次在潤州為官的唐代李德裕,在唐武宗時居相位,很有政績。明代楊一清,因帶兵平亂屢立大功,官居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世宗時加華蓋殿大學士,為首輔。清朝張玉書,博學多能,熟諳水利,康熙年間任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特別是近一百年多年來,鎮江人民為反帝反封建,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在鬥爭中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鎮江的近代史,可以說是一部鎮江人民愛國抗敵的光榮史。在鴉片戰爭中,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鎮江人民與守城駐軍一道,同英國侵略軍進行了殊死的戰鬥,使侵略者“遭到迎頭痛擊”。恩格斯在《英人對華的新遠征》一文中對鎮江軍民的抗英鬥爭作出高度評價:“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辛亥革命先驅趙聲(趙伯先),領導過廣州黃花崗起義。共產黨人嵇直,早在20年代即在鎮江傳播共產主義思想。抗日戰爭鎮江淪陷期間,新四軍挺進江南,開展敵後抗日游擊戰爭。在陳毅、粟裕等直接領導下,創建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民國27年6月,在鎮江城郊韋崗,粟裕親自指揮伏擊日軍運輸隊的戰鬥,為新四軍挺進江南後的第一仗。陳毅賦詩云:“故國旌旗到江南,終夜驚呼敵膽寒;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從大革命時期以來的各個革命歷史階段,共產黨人以黃競西、夏霖、管文蔚、彭炎、陳雲閣、巫恆通、郭綱琳(女)、王龍、趙文豹等為代表,為挽救民族危亡,爭取人民解放,與家鄉人民一道進行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地理

鎮江自古以來就是一座港口城市,向有“銀碼頭”之稱,是長江下游重要的交通樞紐。長江和大運河在這裡交匯,構成了國內最大的黃金十字水道。沿長江上行直達蕪湖、九江、武漢、重慶等地;下行約300公里即出海通洋。沿京杭運河南下,經常州、無錫、蘇州可達杭嘉湖平原;北上則通揚州、淮陰,至山東、河北等省市。鎮江港口歷史悠久,自中唐始,鎮江便成為漕運咽喉;南宋時,已建有避風港池、船閘等港口設施。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鎮江即被開闢為通商口岸,設立海關。解放後,鎮江港經過多次整治,改造了鎮江老港、高資港和諫壁港區,又新建了大港港區;改革開放以來,大港港區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港口。1989年,鎮江整個港口吞吐量已達1800萬噸,在全國內河港口中居第三位;新建的大港港區,一期工程建成4個2.5萬噸級深水泊位,二期工程又有4個2.5萬噸級泊位建成;同時,鎮江至大港港區的鐵路正在抓緊建設。鎮江港對外開放以來,已與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巴西、加拿大、匈牙利等36個國家和地區通航,開通了直達香港的貨運班輪;進出口商品貨櫃運輸和多種方式的國際聯運業務不斷擴大。陸路交通方面,境內公路四通八達,104、312國道(即寧杭公路、寧滬公路)都從鎮江境內通過。鎮江東西兩側緊靠機場,東距常州機場45公里,西距南京機場60餘公里。

經濟文化發展

鎮江,又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歷史上鎮江的手工業比較發達,南朝宋時釀酒業就相當出名,唐、宋時土貢綢緞生產已很發達,清道光年間即生產出風味獨特的鎮江香醋,19世紀70年代起鎮江生產江綢馳名遐邇,但後來除香醋外都逐漸衰敗了。鎮江近代工業的產生也比較早,在19世紀末就辦起了四經絲廠和大綸絲廠,但發展很慢,直至解放前夕,全市具有百人以上規模的工業企業僅有火柴廠、麵粉廠、電氣公司等十幾家,工業基礎非常薄弱。解放後,經過40餘年的發展,鎮江的工業從少到多,從小到大,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之後,工業規模迅速擴大,實力逐步增強。1990年全市鄉鎮以上的工業企業有3891家,工業產值120.81億元。工業的構成大體情況是:
一是以輕紡、機電、化工三個行業為主。1990年,輕紡、機電、化工三個行業的產值約占全部工業產值的70%多。
二是工業企業以小型企業為主。3891個企業中,98%以上是小型企業。
三是以鄉鎮工業企業為主。1990年鎮江市120.81億元的工業產值中鄉村工業產值69.11億元,占57.2%,名副其實地撐起了鎮江市工業生產的半壁江山,而且這個比例在逐年擴大。
四是鎮江市已形成了若干優勢產業。本市電力、造紙、建材等在省內處於領先地位;輕工、紡織、機械(包括船舶、汽車)、電子、化工、醫藥等行業有相當規模和水平。裝機容量為162.5萬千瓦的全國最大的火力發電廠──諫壁電廠1990年的年發電量在100億千瓦時以上,居全國火力發電廠之冠,占全省發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鎮江紙漿廠和鎮江大東造紙廠的機製紙產量、出口量和設備擁有量均居全省第一。建材工業生產水泥、大理石、玻璃纖維及玻璃鋼等26類40多種產品,其中水泥1990年產量達160多萬噸以上,是全省的水泥大戶。食品工業生產的香醋、醬菜、小磨麻油及飲料酒,多次在國內和國際得獎。鎮江鈦白粉廠生產的鈦白粉,年產量居全國首位。錨鏈廠生產的三山牌AM3級錨鏈獲國家金獎,先後取得英、德、美、日等9家船級社的認可,是國際免檢出口產品。電子工業生產多種接外掛程式,為國內四大接外掛程式生產基地之一。醫藥工業生產的紅黴素,產量占全國的六分之一。
鎮江的農業原生產水平不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發展較快。全市有耕地241.49萬畝,其中低山丘陵近150萬畝;還有水面90多萬畝。鎮江地處丘陵山區,既適宜糧、棉、油作物生產,又具有發展林、牧、副、漁生產的有利條件。解放前,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各種農作物的產量甚低。剛解放的1949年,水稻平均單產160公斤左右,小麥50公斤左右。解放後,通過變革生產關係,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進耕作制度,推廣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使得農業生產穩步上升。1990年水稻單產449公斤,小麥235公斤,糧食總產量122.66萬噸,比1949年32.55萬噸增長2.77倍。鎮江市是全省雜交稻和三麥單產的高產地區。1990年,丹陽市被國家列入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市農村的多種經營全面發展,1990年多種經營的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48.05%。鎮江市又是全省的蠶桑基地,1990年蠶繭產量10736噸,比1949年130噸增長81.6倍;茶葉2137噸,比1949年1噸增長2000多倍。水產品31929噸,比1949年934噸增長33.2倍。1989年,丹陽市、揚中縣獲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單位稱號。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1990年全市農村已湧現出49個億元鄉、鎮和62個千萬元村。農民的生活得到顯著改善,1990年全市農村人均收入為894元。
鎮江的商業原有一定基礎,解放後商業、外貿和外向型經濟,有較大的發展。鎮江得交通之便,商業歷來很發達。早在元代,鎮江已發展成為內外貿易的重要城市之一。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闢為商埠以後,鎮江一度成為長江下游最大的米市、木市和煤市。但進入20世紀以後,主要由於水陸交通條件的變化,鎮江的商業轉口優勢逐步削弱。解放後,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商業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一系列的調整和改革,已初步形成了多種經濟成份、多種流通渠道的社會主義商業市場。1990年,全市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26.16億元。70年代以後,鎮江的外向型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1990年全市有出口創匯企業400多家,出口產品有糧油、紡織、服裝、絲綢、輕工、工 藝、化工、醫藥、五金、礦產、機械、電子等16大類438個品種,產品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香港、澳門、東南亞及歐共體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商品總值12億元。在發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引進外資及先進技術和設備等方面,也有長足的進步。到1990年,三資企業有55家。鎮江還在泰國、美國、印尼等國家興辦了合資企業;在科威特、幾內亞、貝寧、蘇丹、伊拉克等國家、承建了多項工程,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
40多年來,鎮江經濟的發展,無論從縱向或橫向相比,都呈加速發展的態勢。1949年鎮江的工農業產值僅2.02億元(其中工業0.28億元,農業1.74億元),1990年,農業產值已發展到132.4億元。其歷程大體可分為如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年至1971年,用了22年時間,工農業產值由2.02億元發展到11.96億元,即增加約10個億;第二階段,從1972年至1981年,用了10年時間,由11.96億元發展到32.53億元,增加20個億;第三階段,從1982年至1985年,由32.53億元發展到63.41億元,增加了30個億,只用了4年時間;第四階段,從1986年到1990年,由63.41億元發展到132.4億元,增加近70個億,也只用了5年時間。另外,無論從工農業總產值,還是國民生產總值及國民收入幾個主要經濟指標的年人均水平,均在全省處於中上水平。
解放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所發展,但速度不快;改革開放以來,加快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鎮江現代城市的建設始於闢為商埠以後,在英租界內築大馬路、二馬路、三馬路,後又越過租界築京畿路、南馬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開始有了電燈,民國元年(1912年)又有了自來水。江蘇省政府遷鎮江後,開始拆除城牆,先後築成了中山路、中正路(今解放路)、金山路、中華路、林隱路、蘇北路、大西路等幹道(大都為土石路),與之配套的有排水設施及橋樑建築。後來又建成江邊水廠,鋪設了大西路瀝青路面。解放後,從50年代至70年代,新築和平路、外環路,整修了中山路、解放路、大西路、蘇北路等,並進行了瀝青表面處理。以“七五”為起點,先後拓寬或翻建、新建了中山路、電力路、金山西路、黃山南路、鎮焦路、蘇北路、京畿路、桃花塢路、風車山路等19條幹道。建成了金山水廠,市區的日供水能力由原來的10萬噸左右提高到19.95萬噸,飲用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8%。新建了管道煤氣工程,家庭煤氣用戶發展到2.2萬戶,氣化率21%。城市公共運輸,共有營運車輛168標台,營運線路已發展到18條,日客運量達14萬人次。郵電通訊發展迅速,全市1990年有電話機總數454萬部(其中程控近2萬部),每千人擁有電話機18部,長途直撥電話可達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有一批設施齊全的賓館、飯店。
鎮江教育與科研事業,發展也較迅速。鎮江的私塾歷史久遠,清光緒十年(1884年)起,逐漸興辦新學,至解放前夕,全市有大學1所,中等專科學校9所,普通中學26所,國小1695所。解放後,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至1990年,全市已形成高等教育比較發達、教育門類層次齊全的教育體系。1990年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8所,居全省第三位;中等專科學校11所,中學313所,國小2067所,幼稚園1185所。東郊的江蘇工學院是全國重點大學,市區的鎮江船舶學院是中國船舶總公司的直屬高校。
自南朝祖沖之在鎮江編寫《大明曆》至清代的千餘年間,鎮江在建築、鑄造、制鏡、釀酒、印刷、造船、絲織等方面的技術和中醫中藥研究等,均有較高的水平。鎮江闢為通商口岸以後,相繼出現了一些代表近代科技水平的工業企業和醫藥衛生單位。解放後,科研事業發展迅速。至1990年,全市有各類科研機構33個,其中中國農業科學院鎮江蠶業研究所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蠶業研究機構。全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2萬餘人,其中有高級職稱的1509人,中級職稱的1.3萬人。全市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87項,獲部級和省級科技進步獎217項,獲市級科技進步獎585項。在北京舉行的國家“七五”星火博覽會上,鎮江科技新產品獲3項金牌、4項銀牌。
鎮江的文化、衛生、體育和文博事業,也有較好基礎。全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7處。市博物館館藏文物有2.6萬餘件,其中有幾百件是文物精品,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歷史價值,1966年列為國家一級藏品的有66件。1985年市政府組織206件鎮江文 物精華赴北京革命歷史博物館展出,得到了全國人大、全國政協領導和各界人士的好評,弘揚了民族文化,提高了鎮江的知名度。80年代初,10多位中青年畫家踏著新四軍征途採訪寫生,受到中央及軍隊許多老同志的讚揚,並出版了《新四軍征途畫選》。全市擁有藝術表演團體9個,公共圖書館5個,電影放映單位198個,其中電影院和影劇院92個。全市有電視台2座,電視轉播台3座,電視覆蓋率97.4%;有無線廣播電台2座,廣播覆蓋率100%。1984年至1989年,先後建設了有較好設施的少年宮、青年宮、工人文化宮和群藝館,三宮一館的建築總面積有2.2萬餘平方米。全市有各類衛生機構722個,擁有病床7580張,專業衛技人員9744人。1987-1990年參加省以上各類體育比賽,共獲獎牌812枚,其中金牌135枚。1988年,國家體委正式命名鎮江為全國桌球重點城市。
鎮江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資源較寬裕,人均用地1480多平方米;水資源豐富,境內江、河、庫、塘俱全;礦產資源,有鐵、鋅、銅、鈉等金屬礦和豐富的石灰石、白雲石、大理石、膨潤土等非金屬礦;能源條件較好,全國最大的火力發電廠--諫壁發電廠就在市區東郊;勞動力也較充沛。同時,水陸交通便利,又有城市作為依託,發展經濟的條件十分優越。鎮江人民在中共鎮江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指導,結合鎮江實際,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箇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充分利用鎮江的各種有利條件,堅韌不拔,艱苦奮鬥,把鎮江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工業、港口和風景旅遊城市,讓名城鎮江煥發出新的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