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舞馬銜杯銀壺

鎏金舞馬銜杯銀壺

盛唐著名銀器。1970年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窯藏出土。通高18.5厘米。這件仿皮囊形銀壺,器腹兩面均錘出一馬銜杯紋,馬頸系飄帶,昂首揚尾,似作舞狀。紋飾鎏金。形制優美,圖案別致,製作精工。圈足內有墨書一行:“十三兩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鎏金舞馬銜杯銀壺
  • 出土地點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窯藏
  • 館藏地點: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 所屬年代:唐
  • 通高:18.5厘米
設計工藝,歷史故事,文物研究,出土過程,歷史記載,

設計工藝

整個壺的造型是模仿北方遊牧民族的皮囊壺製成,壺身為扁圓形,上方一端開有豎筒狀小口,壺蓋帽為錘揲成型的覆蓮瓣,頂中心鉚有一個銀環,環內套接了一條長14厘米的銀鏈和提梁相連,壺肩部焊接著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弓狀提梁。在壺身兩側模壓出兩匹相互對應,奮手鼓尾,銜杯匐拜的舞馬形象。銀壺通體拋光,舞馬、壺蓋、弓形提梁和同心結處均鎏金。這件銀壺巧妙的借鑑契丹族皮囊壺製作而成。
鎏金舞馬銜杯銀壺鎏金舞馬銜杯銀壺

歷史故事

唐代的馬不僅廣泛的套用於戰爭、交通、運輸、驛傳,還大量用於宮廷貴族的社交和娛樂活動中,其中唐玄宗時期的舞馬最為特別。據《明皇雜錄》記載:唐玄宗時,宮中養了好幾百匹舞馬。玄宗經常觀看並親自訓練。每逢八月五日玄宗生日(即千秋節)時,在興慶宮的勤政務本樓下都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並以舞馬助興。此時的舞馬披金戴銀,在《傾杯樂》的樂曲中,翩翩起舞。一曲結束之後,舞馬會銜著地上乘滿酒的酒杯到皇帝面前祝壽。唐朝文人曾寫下許多有關舞馬的詩詞“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都是對其真實的描述。銀壺上的舞馬銜杯造型正是當時祝壽情景的真實再現。
出盡風頭的舞馬最終下場卻很可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向西逃跑,宮廷舞馬也散落民間,後來一些舞馬被安祿山的部下田承嗣得到。有一天軍中有宴樂,舞馬聽到後就開始跳舞,士兵以為是妖馬,就將它們用鞭子活活抽死了。從此以後,舞馬銜杯祝壽這種宮廷娛樂形式在歷史舞台上銷聲匿跡,永遠定格在這件銀壺之上。

文物研究

鎏金舞馬銜杯銀壺出土於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中是國寶級文物,是唐代中原漢族與北方契丹族文化交流的物證。

出土過程

1970年10月5日,陝西省文化組辦公室下屬的一個收容所挖地基,挖出了一個陶瓮,還有一個銀罐。
考古學家們迅速在挖出陶瓮的地基周圍繼續勘探,當月11日,在離第一個陶瓮出土地點一米左右的地方,泥土下又傳來一聲脆硬的撞擊聲,第二個陶瓮被發現了。
當時圍觀的人中還沒有人想到,在這個收容所下面,居然埋藏著二十世紀唐代考古最重要的發現。
兩個陶瓮里,裝滿了精美絕倫的金銀器、玉器、錢幣和銅器,甚至還有琥珀、石乳等珍貴藥材,琳琅滿目,多達千餘件。其中,僅錢幣就有近40種,包括30枚金“開元通寶”,421枚銀“開元通寶”,還有西域高昌國的吉利錢、日本元明天皇時期的“和同開珎 ”銀幣、波斯薩珊王朝的銀幣、東羅馬帝國的金幣。
銀壺的壺形如扁圓的皮囊,以銀片捶打、焊接而成,上有鎏金提梁。提梁前為壺口,蓋以鎏金覆蓮瓣紋壺蓋,蓋頂鉚接銀環。一條細巧的銀鏈將壺蓋和提梁連線起來。
在壺身兩面,有兩匹對應的鎏金駿馬。馬的後腿彎曲蹲坐,前腿直立,馬尾高揚。馬口中銜一隻酒杯,脖子上系有彩帶,飄灑於身後。馬的形狀是在壺壁上捶打出來,所以如浮雕般凸起,富有立體感。
金銀器物的製作,到唐代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峰。利用金屬延展性,捶打出器形和紋飾的捶揲技法,在商周時期就已初具,可以製作青銅器和玉器上裝飾的金箔。而到了春秋戰國之時,已能製作精美的銀盤和匜。漢代的絲綢之路帶來了中亞和西亞的金銀器加工技術,並與中原的技法交流與融合。到唐代,工匠們對金銀捶揲技法已掌握純熟,能夠製造出極為輕巧而紋飾精細的器物。得益於精湛的捶揲技法,銀壺上駿馬的細節才能表現清晰,口鼻眼的輪廓、軀幹的肌肉線條都歷歷可見,形象躍躍欲出。
而皮囊形的壺身,顯然是借鑑了遊牧民族的器物形制。北方的契丹民族常常攜帶這種形狀的皮囊,用來盛水盛酒。唐朝的工匠毫不顧忌地借鑑了少數民族的器物外形,創造出獨特的華美之制。
壺身上兩匹鎏金駿馬的姿態。器物圖畫中馬的形象源遠流長,如秦代兵馬俑中的陶馬,東漢時期的銅奔馬,以及唐代三彩馬傭,或作奔跑之姿態,或昂首站立。這件鎏金銀壺上的駿馬,卻是恭敬蹲坐的姿態,而且口銜酒杯。

歷史記載

在《舊唐書》中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多年,喜愛音樂,凡設宴聚會,就到勤政樓。頭一天,掌管皇帝警衛和儀仗的金吾帶領北衙禁軍,在天色未明之時陳設儀仗,光祿寺準備膳食。及至天亮,百
毫無疑問,這些善於舞蹈的駿馬,是深得玄宗喜愛的。唐人鄭處誨寫的筆記《明皇雜錄》中記載,玄宗曾經命人訓練舞馬“四百蹄”,即一百匹。這些舞馬還被分為左右、部目,用繡花的綢緞、金銀絡頭和珠玉裝飾它們。當舞馬的表演到達高潮時,他命壯士舉一榻,讓馬在榻上起舞,而穿淡黃衫、系玉帶的少年樂工立於左右前後。
唐代的長安城包括了今天的西安市城區、東郊、西郊的小部分以及南郊的較大部分,城牆開有十二門,城內街巷縱橫,劃分為110坊。何家村所在的地方,當時是興化坊,坊內有寺,許多達官貴人的宅邸就在興化坊內,包括邠王李守禮、尚書右僕射、密國公封德彝、京兆尹孟溫禮的住宅。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八月,叛將李希烈圍攻襄陽,為解襄陽之圍,玄宗的曾孫、唐德宗李适詔令涇源節度使率軍救援。當年十月,涇源節度使姚令言帶領五千士卒到達長安城,隨後行進到滻水。朝廷的賞賜微薄,僅給粗飯,引起了士兵的憤怒。
《明皇雜錄》中寫道,安史之亂,唐玄宗逃亡蜀中,宮苑裡的舞馬於是流落民間。安祿山曾經看到過舞馬表演,深感喜愛,於是將幾匹舞馬帶到范陽。後來,這些馬為叛將田承嗣所得。田承嗣不知道這是宮廷的舞馬,和戰馬一起養在馬廄里。
史書記載說,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回到長安,夜裡登上勤政樓,樓下再無駿馬舞蹈祝壽、宮女雲集,齊奏《破陣樂》和《太平樂》的恢弘勝景。玄宗憑欄南望,只有煙雲滿目。他親吹玉笛,劫後餘生的梨園弟子唱起了《涼州詞》,曲罷相睹,淚零如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