鎇235

鎇,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化學元素,它的化學符號是Am,它的原子序數是95,屬於錒系元素之一。

1944年,由美國西博格(G.T.Seaporg)、詹姆斯(R.A.Jamse)和摩根(L.O.Morgan)在被一個反應堆輻射過的鈽中發現的。

鎇的拼音名稱是以美洲而命名。比對它上一周期的銪,是以歐洲為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鎇235
  • 晶體結構:六角形
  • 系列:錒系列
  • 顏色:銀白色
  • 半衰期:10-20分鐘
介紹,特性,俱樂部,概述,誕生過程,合成鎇,

介紹

鎇,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化學元素,它的化學符號是Am,它的原子序數是95,屬於錒系元素之一。
1944年,由美國西博格(G.T.Seaporg)、詹姆斯(R.A.Jamse)和摩根(L.O.Morgan)在被一個反應堆輻射過的鈽中發現的。
鎇的拼音名稱是以美洲而命名。比對它上一周期的銪,是以歐洲為名。

特性

名稱、符號、序號:鎇、Am、95
周期、元素分區: 7、f
原子量: [243] 原子量單位
物質狀態: 固態、放射性
熔點: 1449K(1176 °C)
沸點: 2880K(2607 °C)

俱樂部

世界上一些先進的實驗室,像美國的貝克萊(Berkely)、俄羅斯的杜布納(Dubna)、德國的重離子研究中心(GSI)等,都對超重元素的合成和研究高度重視,並且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所謂的“超重俱樂部”,就是由這些實驗室組成的。他們經過40多年的持續攻關,使超重元素的合成迄今已達到了Z=116。

概述

鎇235是人工合成的一種新元素,作為一種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化學元素,鎇(化學符號Am)的原子序數是95,屬於錒系元素之一。鎇的同位素鏈有16個核素,從鎇-232到鎇-247,尚存在著鎇-233、鎇-235和鎇-236三個未知環節。由近代物理所和高能所合作,於1996年8月,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並鑑別出。

誕生過程

“新核素”,是指人們在實驗室採用人工方法產生或發現的以前尚未觀察到的原子核。人類歷史上首次人工合成新核素,要追溯到1934年。法國物理學家約里奧·居里夫婦用阿爾法(α)粒子轟擊鋁(Al)時首次產生了人工放射性物質,從此揭開了人工合成新核素的序幕,他們由此獲得了193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20世紀60年代初,核物理學家根據原子核殼層結構的理論模型推算:在質子數Z=114、中子數N=184附近,存在一片壽命較長的核素,形成一個“超重元素穩定島”。此後,Z>103的超重新元素的合成以及超重新元素性質的研究,成了核物理最具挑戰性的前沿課題之一。於是,該領域的研究熱熱鬧鬧,甚至在歐美少數幾個已開發國家中形成了“超重俱樂部”。
20世紀80年代末,中科院近物所的科研人員開始涉足新核素合成和研究這一前沿領域。1992年,我國近代物理所的科研人員在重質量豐中子區首次合成了汞-208和鉿-185等2種新核素,與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合成的鉑-202一起(鉑-202是由“新核素合成和研究”重大項目的一個子項目組合成的),實現了我國在新核素合成領域零的突破。
但此次鎇-235的成功合成,意義更甚一層:這同時也意味著,中國的新核素合成與研究終於涉進了另一個重要區域——超鈾缺中子區。
在自然界中,原子序數最大的是鈾(92),而原子序數大於92的元素便被稱為超鈾元素——供研究和套用的全部超鈾元素都是人工合成的。它們對於核能的發展利用、擴展元素周期表、預言更重原子核的結構、探索天體起源、擴充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都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尋找並研究超鈾元素,一直是世界各國科學家追尋的目標之一。“超重俱樂部”的成員,像美國的貝克萊(Berkely)、俄羅斯的杜布納(Dubna)、德國的重離子研究中心(GSI)這些知名實驗室,都對此高度重視,並且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此前(指1996年)的近20年,世界上一些著名核物理實驗室都努力接續這些環節,但一直未獲進展。
1996年,20世紀60年代畢業於天津大學核物理專業、在科研戰線奮鬥了30餘年的郭俊盛研究員,他帶領幾位年輕的和研人員,在分析了同行們的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進行了一次大膽的探索嘗試:採用高流強、多層靶、有效的反應產物傳輸技術和高效化學分離流程。
實驗是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的質子直線加速器。他們用35MeV(35兆電子伏)的質子轟擊鈽-238靶,用氦噴嘴及毛細管傳輸技術收集了反應產物,然後,用快速化學分離除去了裂變碎片,再將鎇從剩餘產物中分離出來,製成了樣品進行測量。
對近百個樣品的測量分析表明:鎇-235已經成功合成,其半衰期為15±5分鐘。

合成鎇

自90年代國中國首次合成新核素以來,核素圖上已有8個空白被中國科學家填補。其中多在重質量豐中子區,只有鎇-235處在超鈾缺中子區。因此,中國第一次合成鎇-235意義重大。
鎇-235這一重質量新核素的合成,被視為超重新核素合成和研究的有益嘗試,這一成果入選了同年的“全國10項重大科技事件”和“全國十大新聞”,並榮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