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鍊心理學

鍛鍊心理學

鍛鍊心理學(exercise psychology)是運用心理學的教育、科學和職業功能來促進、解釋、保持和提高身體健康指標的一門學科。它關注的是與肌肉力量和耐力、運動範圍、心肺耐力及身體結構的客觀變化和(或)與主觀感覺相連的認知、情緒和行為。

鍛鍊心理學源於體育科學與心理學。從心理學方面看,它與健康心理學緊密相連;從體育科學方面看,它又與其它鍛鍊科學密切相關。鍛鍊可以被視為人類身體活動方面的一個特殊的實踐領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鍛鍊心理學 
  • 類別:心理科學
  • 目的:促進身心健康
  • 方法:鍛鍊客觀的變化改變主觀情緒
  • 主要研究內容:鍛鍊干預心理的因素
主要研究,心理效益,短期效益,長期效益,應激影響,產生機制,生物學途徑,心理學途徑,實驗法,觀察法,實驗研究方面,理論建設方面,研究舉例,管理成效,研究展望,實證自然並重,中西並重,

主要研究

鍛鍊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促進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身心狀態。鍛鍊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內容是如何通過各種體育鍛鍊來保持與改善身心健康及形成良好的身心狀態,或預防人們生病及非良性身心狀態。鍛鍊心理學是幫助運動員與鍛鍊者從體育活動中使自己在精神、情緒和認知等諸方面獲益。另一方面,鍛鍊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涉及參加與健康有關的體育活動的心理前因,包括鍛鍊的最初加入、選擇及堅持。在這種研究基礎上,就能理解人們的鍛鍊行為,並為那些忽視通過鍛鍊來改善生活方式與生活質量的人們制訂出教育策略與心理干預手段,用以幫助他啟動、增加、建立合適的鍛鍊行為。

心理效益

短期效益

所謂短期心理效益是指單次體育活動在較短時間內對個體的心理狀態的不穩定的影響。身體鍛鍊的短期心理效益最主要體現在情緒改善方面,而情緒問題則是一般人群最經常體驗到的。這方面的一個主要評價指標就是心境(mood),已有大量的研究使用這一指標對身體鍛鍊的短期心理(情緒)效益進行反映。武漢體育學院姒剛彥,黃志劍等人[2-4],在我國也進行了有關理論及測量工具(參見5.1)的介紹、引進、檢驗和中國被試的大樣本現場實驗研究,並取得了一定成果。

長期效益

身體鍛鍊的長期心理效益是指長期系統參加體育活動對個體的一些穩定心理特質的影響。在這一方面,研究還未得出清晰一致的結論,這主要是因為研究中中間變數難以控制。看法認為,在個性特徵方面,一些研究表明體育活動的長期心理效益是提高自信和自我概念;情緒方面,特質焦慮和抑鬱也傾向於受到體育活動的輕微影響;而在認識機能方面,1992年的一項元分析研究在考察了近200個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結論,認為體育鍛鍊對認知有微弱的積極影響[5]。

應激影響

與其他心理因素比較,鍛鍊對應激生理反應方面影響的研究較少。其中理由之一可能是由於這方面的研究結果比較模糊,尤其是來自縱向研究的結果沒有象鍛鍊對其它心理生理因素(如焦慮)的影響那么清晰。

產生機制

生物學途徑

生物學途徑大多以體育活動引起的生理變化進而導致心理水平上的變化作為理論主線,其主要目的及功能是解釋體育活動帶來的短期心理效益(如情緒改善、心理愉快等)的作用機制。主要有“生理激活與調節的觀點”、“安多芬(endorphins)假設”、“兒茶酚胺的觀點”等等。另一方面,生物學途徑也試圖通過體育活動保持和改善(大腦)感知覺系統機能狀況來解釋體育鍛鍊提高個體認知能力的效益。但這方面尚缺乏有力的實驗證據。

心理學途徑

心理學的觀點與生物學途徑相比,首先注意的是體育鍛鍊的長期作用而不是其即時作用。當然,長期作用主要是由短期作用的不斷積累而形成的,有關這一問題,有研究者曾提出,短期心理或心理效益通過積累發生長期變化是可能的。雖然這仍是一個假設,但研究者們認為,這是一個合理的解釋,具備正常的理論基礎。
這一解釋途徑存在的主要理論或觀點有“暫時解脫(time out)的觀點”、“自我效能和控制的觀點”、“流暢體驗的觀點”等。心理學方面的解釋較為集中在對認知,思維與注意的心理過程與效應方面。

實驗法

鍛鍊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的分野,主要存在於實驗法與觀察法(非實驗法)之間。眾所周知,實驗研究由於其兩大特徵:被試的隨機分配與實驗條件的精確控制,使之對因果關係如體育鍛鍊與心理效益的關係的推斷成為可能,因此被認為是更為科學的研究方法。然而,除了在體育鍛鍊這塊特殊的領域實施實驗性研究所固有的多種問題外(參見4.2),實驗性研究的外部效度問題是當前受到最多抨擊的地方。問題的關鍵是顯而易見的:實驗操縱的鍛鍊情景與真實的鍛鍊情景是難以比較的。尤其對心理效益的研究來說,實驗室控制的鍛鍊計畫的生態學意義顯然不高。也有研究者[6]提出了“匹配假設(Matching hypothesis)”,來解釋實驗研究中心理效益不高的原因。

觀察法

(非實驗法)
在鍛鍊心理學的研究中,有大量的研究採用了觀察法範式,如使用問卷、量表、訪談等手段來考察鍛鍊行為與心理效應之間的關係。有的觀察性研究也同時採用了對身體、生理素質的實驗室測量,作為評價心理效應的一種指標。觀察法的長處在於其以較少的耗資與耗時來提供大量的研究信息,通常是來自大樣本的信息。它同樣也能對事物的真實狀態做出評價,而沒有實驗研究中的人為因素。然而觀察法本身存在兩方面的問題。其一是無關變數(或第3變數)介入的問題,其二是研究關係的方向性問題。實驗研究可以解決因果關係的問題,而觀察性研究雖能確定它們之間關係的存在,卻很難解決何為因、何為果的問題。

實驗研究方面

在已有的實驗研究中,尤其是在體育鍛鍊的長期心理效益方面,存在著含糊甚至相互矛盾的研究結果。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在實驗設計,實驗效度的控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實驗設計上主要涉及訓練條件的設計與控制條件的設計。訓練條件的設計包括何種訓練的類型、強度、持續時間足以引起一些重要的過程,例如生理素質變化的假設,包括對這些變化的測量,作為檢查自變數操作的手段,以及該鍛鍊類型與強度和心理效益的關係(例如已有許多研究指出在中等強度的負荷下心理方面的效益最大)。而在控制條件的設計則強調對控制組來說一些關鍵過程、因素必須真正得到了控制。除了感興趣的自變數之外,控制組其他方面的處理應該與實驗組一樣,只有這樣的實驗設計才更具科學價值。而在已往的研究中,有不少研究在上述實驗設計方面存在著問題[7]。
在鍛鍊心理學的研究上,有3種因素影響著實驗效度[7]。首先是研究中途被試的退出。由於這種被試減少不是隨機的,這樣它就直接破壞了研究初始的隨機設計,威脅著研究的內部效度。其次是研究者與被試的期望效應問題。由於社會普遍的宣傳與觀念,許多實驗者與被試會有一個鍛鍊能產生身心效益的預先觀念,在研究中實驗需求與被試的期望就易於產生作用。這種期望效應就會威脅研究的結構效度。第三,研究大多採用自願者作為被試,而自願者的態度、知識、願望、心理素質等都可能遠較其他人不同。這種區別則會影響研究的外部效度。

理論建設方面

儘管已有較多的理論模型嘗試解釋人們的健康行為與良好身心狀態,但都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如實證基礎的局限性,解釋途徑的局限性,適用範圍的局限性等,因此尚沒有形成被廣泛接受的理論模型。鍛鍊心理學家們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要尋求一個連結社會、心理生物諸方面的理論構架,能精確地,毫不含糊地定義我們要研究的問題。
有學者[1]提出,以黃金標準來要求,一個理想的指導鍛鍊心理學研究的理論模式應:(1)涉及理論建構的多重層次;(2)包括內容相關與過程定向的建構;(3)提供有關建構清楚、系統的操作性定義。其中,(1)是提出了只有多層次的理論結構才會有良好的行為預測功能;(2)是需區分出兩種不同的建構,即理論必須要承認個體差異(內容相關建構),以及理論要能幫助解釋行為為何發生與如何變化(過程定向建構);(3)是指出一個理論系統內的多項建構應該能通過操作性定義來系統化互相連結。

研究舉例

心境研究的動力平衡模型(Dynamical equilibrium model)
心境研究在西方鍛鍊心理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原因是:(1)心境可以作為研究體育活動心理效益作用機制的一種途徑;(2)改善惡劣的心境愈來愈成為現代人們的需要,而體育活動被認為正是這樣一種適合的手段;(3)心境在研究人們參加鍛鍊的心前因,即啟動、加強與堅持鍛鍊行為方式有很大價值。德國拜羅依特大學Abele與Brehm提出的“動力平衡模型”[8]是當前心境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模型。該模型認為:“心境狀態可區分為兩個維度:評價性維度和激活水平有關。而主觀體驗的“良好身心狀態(well-being)”可分為姿態的、特質的和過程的3個方面,其中即刻的心境被認為是其狀態的方面。心境沒有一般情緒那么強烈,也沒有固定的目標,而是個體一般的評價性體驗,個體良好身心狀態體驗的特質方面是指心境狀態的跨時間的平均水平,是個體最頻繁體驗到的心境狀態,其過程的方面則是指心境狀態跨時間的變化性。個體傾向於把他們心境狀態的水平維持在穩定的特質水平上,這一過程被稱為心境的“動力平衡模型”。而這一模型中則需要具備兩種機制:平衡機制和失衡機制。該理論進一步假設,健身和有氧訓練等非競賽性鍛鍊類型活動具有心境的雙向調節功能,即將負性心境或過程高的良性心境狀態維持在中間水平上亦即平衡機制的功能;而具有雙方競賽性的存在勝負結果的競技類型活動對心境的影響則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的影響與心境的激活性有關,即活動前活躍性、激動性有預期的提高,在活動後又有大幅度的降低。這就是說,這類活動具有失衡機制的功能;另一方面的影響與心境的評價性維度有關,即勝利後的喜悅、愉快和失敗後的憤怒、抑鬱。與上述的理論假設相一致,Abele與Brehm也發展、制訂了相應的研究工具BFS(Be Findichkeits Skale)心境量表。
有關“動力平衡模型”的檢驗在德國已有大量的研究並取得了眾多的成果,現已逐漸地用於指導實踐,武漢體育學院已把該理論及測量工具介紹、引入中國,並已進行了系列的研究。

管理成效

這一套用研究從“健康風險評價”的內容到“健康管理計畫”的實施,在許多方面都與當前鍛鍊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有關,也是鍛鍊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在實際套用中的一種體現。

研究展望

提高認識,開展研究
我國社會與體育界本身,都對體育鍛鍊促進心理健康作用的認識存在明顯不足。例如在《全民健身計畫綱要》中未曾涉及到這一點,在當前流行的“運動處方”研究中也未見到與此有關的研究報導,甚至正在推行的國家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計畫中也未包括足夠的有關知識。這一現象,與我國高水平競技體育日益重視心理訓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照。
總體而言,我們應以我國國情為依據,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突出套用性,逐漸開展較為系統的實證性、經驗性研究。
理論驅動與經驗驅動並重
如前所述,雖然已有各種各樣的理論模型或假設,但尚缺乏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大系統理論建構來指導我們鍛鍊心理學的研究。但這種缺乏並不應該,也不會阻止我們當前鍛鍊心理學研究步伐的前進。在心理學研究歷史上,斯金納就主張過在缺乏完整理論建構情況下開展以經驗為基礎的研究。
在當前鍛鍊心理學研究的情況下,除了繼續從事在已有理論模型指導下進行驗證性、發展性、套用性研究外,還應大力提倡開展以現象為基礎的經驗性研究。建立在現象、經驗基礎上的研究,同樣能使我們獲得關於體育鍛鍊與心理效益相互關係的知識,而這些重要知識的積累與發展,就對逐漸形成大系統理論建構做出了關鍵的貢獻。例如,中國傳統體育鍛鍊項目如太極、氣功等,與西方典型體育鍛鍊項目如有氧運動健身操等相比,對鍛鍊者身心狀態的影響有何異同這類研究,就是經驗驅動型研究。這一類研究提供的知識,對於進一步發展我們的理論構想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實證自然並重

實證主義的研究範式是注重定量、客觀、命題被證實或證偽;而自然主義的研究範式則是注重定性、現象、主觀、表意。在當前西方鍛鍊心理學的研究中,與其母科學的發展相一致,方法論定向上的主流是實證主義的。
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為科學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可是在其理論的發展中仍面臨著難以解決的問題或難以克服的障礙。象當代認知心理學仍把心靈的活動看作是客觀的自然過程,而不是主觀的經驗世界,這大大限制了對人類心理的全面和完整的揭示和把握。因此,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就反對以實證方法為核心,反對把實證方法看作是產生和知識唯一的源泉。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地位與尊嚴,確信人的本質和創造能力,探索人的生活體驗和生命意義。
當代鍛鍊心理學研究的興起蘊含人文主義的思想:強調身心健康的統一與喚醒與社會、自然和諧一致的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識。因此,在鍛鍊心理學的研究中同時也採用自然主義的研究範式是有價值的與合理的。並且,正如已在中討論過,實證主義的實驗法有時也無法解決由於人的態度、期望、感覺而產生的難以檢驗心理效應的問題。所以套用自然主義的研究方法就會有助於我們去嘗試解決實證主義無法解決的難題,嘗試建設新的理論構架。

中西並重

當代心理學的主流是用西方心理學的思想與方法來進行研究,但西方心理學是否就是唯一正確和普遍適用的正受到愈來愈多的質疑。本土心理學研究的崛起就代表了一種新的研究範式。本土心理學研究是指使用本土的思想與方法進行研究,它也包括改造西方心理學的思想與方法來對本土的課題進行研究。
根據本文作者的理解,在西方鍛鍊心理學洶湧浪潮的背後有兩個重要的哲學主題。一是一元論的思想,強調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統一,消除對身和心的傳統的分離,讓主體了解自身潛在擁有的心身健康和成長的需求。二是強調體育鍛鍊作為一種干預手段,其基本目的是要提高人對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識,更完整地把握自身的潛能,消除人的孤立感與衝突感,使心靈更向社會與自然開放。
西方心理學的主流在方法論定向上是分析還原的,在價值定向上是個人主義的。西方心理學的長處是顯而易見的,但它在對上述兩個主題的把握與解決上就存在著較大局限性。中國本土的哲學心理學在方法論定向上是巨觀描述的,在價值定向上是整體主義的,中國文化一向就強調身心的統一與平衡,也強調個體的心理健康也取決於與社會和自然達成的和諧。由此可見,中國本土的心理學思想對把握與解決鍛鍊心理學的兩個主題反倒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
對於本土化研究的問題還涉及到許多其它方面,例如研究的類型與層次,研究概念及理論的定位,研究方法的性質與技術等等,這些都超出了本文的篇幅。總的來說,想要提出的是,在我國鍛鍊心理學的研究中,應看到本土化研究的重要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