鍚

“鍚”字,屬於金字旁,屬於繁體字,現在大陸已很少使用,而是使用它的簡體字“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鍚
  • 拼音:yáng
  • 注音:ㄧㄤˊ
  • 屬性:詞語
基本信息,簡部,繁體,筆順,編碼,基本解釋,基本字義,宋本廣韻,方言集匯,English,詳細解釋,古籍解釋,字形字源,

基本信息

簡部

釒,部外筆畫:9,總筆畫:17

繁體

筆順

34112431251113533

編碼

Unihan:U+935A;五筆:QJGR;倉頡:CAMH;鄭碼:PKRO;四角:86127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yáng ㄧㄤˊ
◎ 見“鍚”。

宋本廣韻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韻部
韻攝
羅馬字
國際音標

與章

陽開
平聲

開口三等


jang
jĭaŋ

方言集匯

粵語:joeng4
客家話:[海陸豐腔] rong2 [台灣四縣腔] jong2 [客英字典] jong2 tong5

English

◎ frontlet

詳細解釋

yáng
〈名〉
(1) 馬額上的金屬飾物。馬走動時發出聲響 [the ornaments on horse's forehead]
鍚、鸞、和、鈴,昭其聲也。——《左傳·桓公二年》。杜預注:“鍚在馬額…動皆有鳴聲。”
(2) 又如:鍚面(馬頭上的鏤金飾物。也叫“當盧”)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與章切《集韻》《韻會》余章切《正韻》移章切,𠀤音陽。與鐊同。《詩·大雅》鉤膺鏤鍚。《箋》睂上曰鍚,刻金飾之,今當盧也。《左傳·桓二年》鍚鸞和鈴,昭其聲也。《注》鍚,在馬額,有鳴聲。
邑名。《左傳·哀十二年》彌作、頃丘、玉暢、嵒、戈、鍚。《注》六邑名。
《廣韻》兵名。盾背飾以金為之。《禮·郊特牲》朱乾設鍚,諸侯之僭禮也。

字形字源

字形對比
舊形字舊形字
鍚(簡體字)
中國香港中國香港
中國台灣中國台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