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餳不辨

錫餳不辨

錫餳不辨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xī tang bú biàn,出自《冷廬醫話》。最早是說當時的庸醫理解古方錫和餳都分不清楚,輕則影響醫療效果,重則傷及性命,引申為對某事一知半解會造成很大的失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錫餳不辨
  • 類別:古代典故
  • 注音:xī táng bú biàn
  • 出處:《冷廬醫話》
出處,陸以湉,注音,原文,翻譯,注釋,議論句,道理,

出處

《冷廬醫話》為清代醫家陸以湉所撰,其一、二兩卷論述醫務道德、保生慎藥和診法、用藥等項,以及古今醫家、古今醫書足資取法者。卷三至卷五系摭拾歷來名醫對多種病證的治驗醫案等,間附己意,加以發明,推究原委,詳其利弊,言多中肯。其補編一卷,系民國曹炳章氏就作者所著《冷廬雜識》中有關醫事者擇要錄入,附列編末,使本書更為充實。
此次是以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烏程龐氏刊本為底本,以上海衛生出版社鉛印本為參校本點校而成,可供學習和研究中醫學術參考,頗具啟發作用。

陸以湉

(1802-1865年)清代醫家。字薪安,一字定圃,號敬安。浙江桐鄉縣人。幼年攻讀四書五經,多聞博識。青年即教授生徒。嘗於道光年間中舉人,1836年(道光十六年丙申)進士,並以知縣分發湖北,後以父命改從教職,並選授浙江台州教授、杭州府教授。後以母老請辭回鄉,家境不佳。嗣後又赴上海、杭州執教講學,不久即辭世。曾主持分水(今桐廬)近聖書院以及杭州紫陽書院講席。其弟及子因病誤治亡後,專心鑽研醫道,醫術精湛。編著有《冷廬雜識》,《冷廬醫話》,《再續名醫類案》、《冷廬詩話》、《蘇廬偶筆》、《吳下匯談》等。《冷廬醫話》載醫范、醫鑒、慎疾、保生等內容。全書多以病名為綱,敘述雜症之治療及親身所見所聞,且多有醫史文獻資料,頗有歷史價值。另又有豐富個人經驗,敘述其切身體驗,診斷強調望、聞、切、問,並要求四診互參,治病主張全面分析病症,機變活用,反對一己之偏,濫用或喜用某種藥物,其議論亦多中肯,切中時弊。

注音

錫(xī)餳(tang)不(bú)辯(bin)
餳:同"糖"

原文

明名醫戴原禮嘗至京,聞一醫家術甚高,治病輒效,親往觀之。見其迎求溢戶,酬應不暇。偶一人求藥者既去,追而告之曰:“臨煎加錫一塊。”原禮心異之,問其故。曰:“此古方爾。”殊不知古方乃餳字,餳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醫妄謂熟諳古方,大抵不辨錫餳類耳!

翻譯

明朝的名醫戴原禮曾經到京城,他聽說有一個醫生醫術非常高明,治病立即見效,於是親自去察看情況。看見那些上門求醫的人充滿了門庭,忙碌得沒有空閒。偶然一個買藥的人已經離開,(那個名醫)跑了上去告訴那個人說:“在煎藥之前加入一塊錫。”戴原禮聽了以後心裡感到奇怪,便詢問那個醫生是什麼緣故,醫生說:“這只是古代的藥方罷了。”竟不知道古方說的其實是“餳”字,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當今的庸醫胡說自己對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連錫、餳都分不清楚的人罷了!

注釋

1 明:明朝
2 嘗:曾經
3 術:技術
4 效:有效果
5輒(zhé)效:就見效
6 迎:迎接他出診的人
7 求:上門求診的人
8 酬應:接待
9 溢:滿
10 暇:空閒
11 既:已經
12 去:離開
13 臨:等到
14 異:對……感到奇怪。
15問:詢問
16 爾:同“耳”,罷了
17 殊:竟
18 乃:是
19 餳(táng):同“糖”
20 嗟(jiē)乎:唉,嘆詞
21 庸(yōng):平庸,此指醫術不高
22妄謂:胡說
23 熟諳(ān):熟悉
24 大抵:大都
25 甚:非常
26妄謂:胡說(妄:胡亂)

議論句

今之庸醫妄謂熟諳(ān)古方,大抵不辨錫餳類耳!
作用:畫龍點睛,暗示人們不要迷信庸醫之言,以免上當受騙,也提醒那些不學無術,濫竽充數之徒將受到人們的嘲諷。

道理

這個故事不僅引人發笑,更啟人深思。諷刺一些不高明的醫生。它說明了讀文言文時“識字”的問題是十分重要的。醫生分不清醫書的,輕則影響醫療效果,重則傷及性命;我們讀文言文的時候,對識字、辨字決不能掉以輕心、一知半解、不懂裝懂、自以為是,不然也很可能會出現類似的問題,在學習和工作中造成失誤。本文還諷刺了那些盲目從眾,聽信傳言,去看的百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