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漢東散文隨筆選

錢漢東散文隨筆選本書精選作者歷年所選散文、隨筆169篇,分“人間散筆”“走馬觀花”“錢氏文化”“故鄉親情”“域外風情”“文言短章”“玩瓷識寶”“序言後記”等八個部分。在這些篇章中,作者飽含深情地記述了他的知青生活、教師生涯、宗族親情、遊歷感想以及他在考古、收藏方面的所思所想,處處透露出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深的熱愛以及他的激昂向上的生活態度。文章文筆優美、可讀性強。

基本介紹

  • 書名:錢漢東散文隨筆選
  • 出版社:上海辭書 (2013年8月1日)
  • 開本:16
  • 作者:錢漢東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頁數:378頁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內容,編輯推薦,後記,媒體推薦,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基本內容

錢漢東散文隨筆選(精)

編輯推薦

《錢漢東散文隨筆選》有不少值得一讀的內容,由於作者是記者、編輯、作家出身的學人,視野比較寬闊,寫出的文章深入淺出,更注意適合廣大讀者的閱讀興趣,所以文章讀來生動有趣且富有內涵。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散文隨筆選,洋溢著對鄉土、宗親的濃郁感情。

後記

癸巳仲夏,我的《散文隨筆選》終於編輯完成,了卻了我的一樁心事。此書原計畫於去年出版,與《錢漢東詩文墨跡選》《錢漢東考古文選》組合成套,作為自己“風雨人生一甲子”的回顧與展望,並以此敬獻給所有關心、幫助過我的師長和親友,敬獻給所有關心、愛護過我的讀者。然而,事不遂願,整日忙忙碌碌,雜務纏身,一直擱置到今年。
白駒過隙,歲月蹉跎,不知不覺從事寫作已40餘年了。“位卑未敢忘憂國”,40多年來,我時時想起宋代陸放翁《病起書懷》中的這一名句,我想任何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都會密切關注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以及它存在的各種問題。身處改革發展的時代,面對各種利益的博弈,有時是很難保持自己心境的平和的,難免會吶喊、激憤、憂傷、痛苦,甚至發出一點微弱的聲音,此所謂鐵肩擔道義。然而“道義”在哪裡?我有時也會無奈、無助、失落,甚至焦慮不安。我對自己所熱愛的祖國和讀者常懷有一種愧疚之情,覺得自己能力有限,做得太少太少,想回歸到平靜的書齋里,過與世無爭的清靜日子。但有時還是會忍不住爆發出文人血性的一面,如本書第一篇《想起先哲李四光》就是我在看到汶川大地震的新聞後,想到骨肉兄弟蒙受劫難,而有領導竟不負責任地言道:地震是無法預報的。對此我不能苟同。我連夜撰文,發表想法。文章在第一時間刊發於《新民晚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報刊上。
我年輕時喜歡歷史文化和文學藝術,喜歡收藏各類文化藝術品,到了中年後更偏向瓷器收藏,而且興趣越發濃厚,在收藏的基礎上又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一個人如果無法改變世界,那就改變自己,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躲進書齋,遠離塵囂,發表自己的管窺之見,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除了生活所見所聞,我在考古學術研究方面,心甘情願坐冷板凳,花時間,下工夫,進行田野考古,陸陸續續已寫出幾本專著,此在本書中也有所反映。我要求自己以通俗的方式進行艱難的考古研究,以期考古愛好者和廣大讀者能讀、愛讀,這也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方面吧。
中華民族真是一個極富創造力的偉大民族,歷史文化傳承悠遠,儒家人世,注重“教化”,重倫理,講秩序;道家出世,注重“自化”,重自然,崇自由;釋家追求境界和普度眾生,儒釋道構建了大中華文化的主流價值觀。當我乾辛萬苦跋涉在先民生活過的遺址上,看到出土的陶瓷器、玉器、青銅器等古物時,我會從心底發出由衷的讚嘆,並由此產生滿足感、幸福感。有人對我的做法感到難以理解,認為在當下功利社會裡,還有多少人願意自討苦吃做這樣的傻事,它並不會給你帶來財富和地位。但我卻樂在其中。在與祖先對話或偶有意外發現時,我更是欣喜若狂,旅途所經歷的種種不測和困頓,頃刻煙消雲散。我的老師汪慶正先生曾對我說:“你雖然不在文物部門工作,但你是真心喜歡歷史文物,才會不辭辛勞、自費去荒山野嶺里進行田野考古,而我們不少在文物部門工作的人,只是把它當作飯碗罷了。”我知道先生在鼓勵我,並一直以此鞭策自己。
這部書稿是我從自己創作的百萬餘字的散文隨筆中挑選出來的,時間跨度長達30年之久,內容分為人間散筆、走馬觀花、錢氏文化、故鄉親情、域外風情、文言短章、玩瓷識寶、序言後記等八部分,另有一個附錄。在選稿過程中,我大刀闊斧地刪削了很多文稿,但仍保留了自己的創作風格。我希望這些文稿能從不同角度向關心和喜歡我的讀者展示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表達我對中華文明的感悟和禮讚。文學的作用,在今天看來似乎有點虛幻或被虛化,在資訊如此發達的多元化的時代,文學確實越來越被邊緣化了,但我堅信,文學使人向善,文學照亮生活,文學溫暖人心,這一點不會變,至少我們還有夢想,我們依舊熱愛文學。
關於錢氏文化,我想多講幾句。7月初,我率上海書法教育代表團訪台,專程到先賢錢穆故居參觀,憑弔錢氏家族的傑出人物、真正的國學大師。我還為錢穆紀念館題詞“一代宗師,萬古流芳”,表達我對這位宗長的敬意。在拜見台灣地區前“外交部長”、馬英九的恩師錢復宗長時,他告訴我曾在耶魯大學聽過錢穆先生的課:“錢穆先生說無錫話,別人聽不懂他的話,故學生很少,我去聽課後,同學們很高興,我給他們當翻譯。他講課的內容極為豐富深刻,這些筆記我至今都保留著。”錢復還與我談到祖先錢武肅王的偉大胸懷,說他以蒼生為念,始終不肯稱帝,最終納土歸宋,讓百姓免受兵災之禍,是有仁愛之心和遠見卓識的。錢復宗長對上海錢謬研究會在滬將《錢氏家訓》成功申遺非常高興,他認為這是一個功德,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年幼時並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錢王,直到後來修家譜時才曉得。錢氏是中華民族中的一個非常重視文化傳承的家族,錢氏後裔各類才俊,代不乏人。僅以當代而言,如科技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文學三錢:錢鐘書、錢仲聯、錢穀融;部長三錢:錢之光、錢正英、錢其琛等。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是我們偉大時代的坐標,我們唯有不斷努力,方能不愧祖先。兩年前,應邀回故鄉諸暨江藻探望父老鄉親時,我作了即席演講,我說:“大家都是錢武肅王的子孫,先祖建立的偉大功德,像陽光雨露一樣澤被後人,蔭護著世代錢氏後裔,對此,我們要心存感恩之情,不能躺在祖先的功勞簿上,要努力奮鬥,有所作為,告慰先祖。”
小時候,母親對我說:“你想將來有出息,一要吃得起苦,二要吃得起虧。”這句話成為我做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我感恩母親的教誨。在《錢漢東考古文選》中,我寫道:“積愛成福,積怨成禍。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當我經歷磨難和打擊時,我會想到胡適之的話:‘我受了十餘年的罵,從來不怨恨罵我的人,有時他們罵的不中肯,我反替他們急。有時他們罵的太過火了,反損罵者自己的人格,我替他們不安。如果罵我使罵者有益,便是我間接於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願挨罵。’胡適之修身之道,是吾輩學習的榜樣,所以,我也要感謝胡適之,在我人生遭遇磨難時,是他給我繼續前行的力量。”日前,我讀了佛陀的《雜阿含經》,他說人們受到傷害為第一支箭,然而你不斷回憶受害過程,萌生報復念頭,這其實是第二支箭。我們要從被傷害的陰影中走出來,從容地面對當下的生活,迎接每天初升的太陽,開始全新的生活。我想,最後能擊敗我們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有信心、有力量,每一個人都能從失敗走向成功。
本書“文言短章”中的文章,都是經過文壇宿儒、我的恩師劉衍文教授過目指導的,可以說,它也是我獻給恩師劉衍文教授的小小禮物。劉先生對我恩重如山,我們師生情同父子、親如家人。記得在20世紀80年代初,劉先生給我們上古代文論課,他的學識之淵博、人品之高尚,讓人無不敬仰。尤其使我沒齒難忘的是,他不但免去了我的古代文論課的考試,還破例打了98分。這是劉先生教學生涯中唯一的一次破格,是我一生的榮耀,這也給了我無窮的力量。爾後的漫長歲月里,我讀書治學、為人處世時常告誡自己,是劉先生的學生就必須奮發有為、有所作為。
在田野考古的過程中,原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金炳華對我幫助頗大,他以特有的眼力作出判斷,認為我從事的田野考古工作是填補中國文化史空白的一項工程。當我的《尋訪中華名窯》一書出版後,他親自來滬主持作品研討會,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影響會慢慢凸顯出來,此前還沒有人遍訪名窯,因此意義非同尋常。瓷器文化的考察研究,不光是個人的事情,也是上海的,是全國的,是中華民族的,是‘國’字號的。”
拙作的序言由國內兩位大師級人物撰寫,這對我而言,實在是榮幸之事。94歲高齡的錢穀融先生是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文藝理論家、上海錢繆研究會名譽會長。錢先生因在1957年寫了《論“文學是人學”》一文,吃了38年苦頭。93歲高齡的蔣星煜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戲曲理論家,“文革”中也因寫《海瑞上疏》而吃足苦頭。這兩位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輩。上海著名語言學家金文明先生對我關心備至,百忙中為拙稿“咬文嚼字”,以避免差錯誤人。我對他們都感激不盡。
拙作的出版得到諸暨老鄉上海力海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光良先生、好友徐智強兄等人的鼎力幫助。上海錢氏宗親和我的親朋好友每每看到我新書出版都前來捧場。這裡,我對所有關心幫助過我的前輩長者、親朋好友真誠地道一聲:感恩!
這部書稿中的文章大都在報刊上發表過,有一些文章是沒有公開發表的。由於時間倉促,學識所限,撰稿和選編時難免疏漏,竭誠期待廣大讀者指正。
錢漢東
2013年7月10日寫於訪台歸來

媒體推薦

◎這部反映錢漢東文化理念和人文追求的散文隨筆選,我看了覺得有不少值得一讀的內容,由於他是記者、編輯、作家出身的學人,視野比較寬闊,寫出的文章深入淺出,更注意適合廣大讀者的閱讀興趣,所以文章讀來生動有趣且富有內涵。——錢穀融
◎錢漢東出版過一部考古文選,那是學術著作。現在擺在我面前的散文隨筆選,洋溢著對鄉土、宗親的濃郁感情。一一蔣星煜
◎錢漢東先生經風歷險20餘萬里,足跡遍及22個省、市、自治區,遍訪50外中華名窯,通過一個作家和記者的獨有視角,寫出《尋訪中華名窯》;憑一己之力,歷時11載,鑄就《日照香爐》,以真切情懷與獨到視野對中華古窯進行了一種學者型的審視,在對中國香爐的起源、器形演變的闡述中,向世人展示了博天精深的中國瓷器文化。——“第六屆中周文化遺產保護年度十大傑出人物評選”頒獎詞

目錄

序言錢穀融
序言蔣星煜
人間散筆
想起先哲李四光
陳香梅印象
拜見詩翁臧克家
想起了李月華
送汪慶正大師遠行
走向世界的任政
任政“龍”印傳佳話
章含之印象
余純順壯士十年祭
仰望文學殿堂
歲月留香
想起了南京媽媽
十張郵票寄友情
真誠的歉意
三位學生校長
相逢是緣
師生情緣
我們永遠年輕
感恩
重歸淮北
魯迅給我生活勇氣
淮北瑣憶
流水般的月光
插兄田大頭
難忘的晚宴
樓下人家
一場“雷雨”落在心坎上
“無閒齋”偷閒
祖帖、皇帖及其他
感悟書法人生
編書甘苦錄
謝君咬文
分享睢寧兒童畫的歡樂——記美籍華人陳香梅為睢寧兒童畫題詞
語法教學弊多利少
一千萬打造一個新品牌——寫在《新讀寫》出版100期之際
走進洋山深水港
賞識教育值得倡導
走馬觀花
南昌舊居話浮沉
再訪靜海寺
走進台兒莊
在聶耳墓前
微山湖上靜悄悄
徐州訪古
悲情才女柳如是
龍井問茶
拉薩,我來啦
親歷重慶暴雨
情系都江堰
龍泉山觀日出
大澤鄉訪古
吳淞口炮台抒懷
泗水亭感懷
在蔡東藩墓前
進士題名碑感懷
風雨炳靈寺
夢溪園尋夢
在南海潛水
走過蘇北古鎮窯灣
東山島走筆
訪老山漢墓
重訪台北
神奇的跨湖橋文化
四訪河姆渡
走進金沙遺址
初識馬家浜文化
大汶口文化遺址考察記
上海崧澤文化
被淹沒的大溪文化
廣富林遺址斷想
齊長城散記
在徐州賞金縷玉衣
上海之根——松江
龍泉問瓷
台北“故宮”賞國寶
台北“故宮”賞雍正瓷器
泗州隋唐大運河
錢氏文化
拜謁錢王陵
武肅王錢繆逸事
大彭村尋根問祖
為無錫錢王祠書聯
錢復兄弟同尋根
壬辰錢王陵祭祖
在錢三強夫婦銅像前
錢王訓示碑
牆體開裂塔身傾斜電線老化龍華古塔亟待修繕加強保護
義薄雲天的錢金耐
故鄉親恃
故鄉江藻
西施與錢池村
諸暨風情
陳香梅為西施故里題書
諸暨城市的魅力
楊維楨在松江
斗岩風光天下奇
大樹見證百年學府
諸暨年糕
桑梓錢池
母訓
陪母親聊天
陪老父洗澡
舅父李雪謙
陪妻逛商店
為外甥女主婚
為孩子寫成長日記
多一點鼓勵
孩子初犯錯誤時
教女兒生活自理
女兒學當家
為女兒辦畫展
聽女兒講故事
父女捉鼠記
奧克蘭見證女兒加冠
做父親真幸福
家書一束
域外風情
費城的鐘聲
走進聯合國大廈
在濟州島迎新年
在哥倫布墓前
大都會博物館遐想
大英博物館裡賞瓷器
鳥瞰十二門徒岩
新加坡首屆華文書展掠影
倫敦國際書展掠影
哥德堡國際書展掠影
悉尼上海書展見聞
初識德黑蘭
在馬尼拉覓寶
在哥本哈根TaoBao
在巴塞隆納TaoBao
文言短章
陳萬里碑文
認祖歸宗記
西施故里錢池碑記
龍華古塔修繕記
泗州隋唐大運河碑記
玩瓷識寶
品陶識瓷怡情養性
汪慶正談瓷器鑑賞
汪慶正談元代樞府瓷
陳萬里與龍泉窯
保衛“老中國”
景德鎮痛失“瓷都”
記元代石閘考古
安特生與仰韶文化
安特生與馬家窯文化
丹青起源馬家窯
發現龍山文化熏爐
明永樂龍泉“一桶天下”
“哥德堡號”與彩瓷
太白醉酒德化瓷
覓寶“吃藥”記
序言後記
《江藻錢氏宗譜》序言
《亂世中的人性》序言
《齋名集觀》序言
《名校春秋》序言
百年大同盛世風華——《陌上花開又十年》代序
《志安詩草》序言
《來生我們一起走》序言
《杏壇守望》序言
《學生楷書字典》序言
《潁上縣三中鄉土教材》序言
《校園寄語》序言
《歲月留香》後記
《錢漢東詩文墨跡選》序言1
《尋訪中華名窯》後記
《日照香爐》後記
《名人印象》後記
《錢漢東考古文選》後記
《金福安紀念文集》後記
喜歡阿滄的理由——曾元滄《手上阡陌》跋
附錄
《人間瓷話》序言/陳香梅
《歲月留香》序言/徐中玉
《尋訪中華名窯》序言/蔣星煜
《套用文寫作大全》序言/張煦棠
文化名人與名人文化——由錢漢東新著《名人印象》想到的/丁法章
草根百姓也能跨進神秘領域——先行者錢漢東談公眾考古/楊展業
索句六闋寄奉漢東兄/伊人
漁家傲·贊漢東君/馬聯芳
滿江紅·喜讀《尋訪中華名窯》/盧元
寂靜的感悟寂靜的幸福——讀錢漢東《尋訪中華名窯》/南妮
玩物成家/許國梁
無邊光景一時新——漫談錢漢東的《日照香爐》/竹林
“人生要成功:一要吃得起苦,二要吃得起虧”——訪上海文化界名人、上海師範大學傑出校友錢漢東/採訪者:李煒李湘暉王禎嬌
撰寫者:王禎嬌
後記

作者簡介

錢漢東,祖籍浙江諸暨江藻錢池村,錢武肅王第三十七世孫。1969年元月赴安徽省泗縣插隊。現為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新讀寫》雜誌社社長、主編、編審,《文匯報》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上海錢鏐研究會會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兼職教授等。愛好書法,年輕時曾受到沈尹默、任政等大家的點撥。曾為浙江諸暨西施殿、浙江龍泉陳萬里紀念亭創作並書寫碑文,為浙江省臨安錢王陵、江蘇無錫錢王祠書寫楹聯以及為海內外名勝景觀、文化遺址題詞等,著有《錢漢東詩文墨跡選》,被譽為當代文人書法家。2002年春天開始尋訪中華名窯,歷經風險,奔走祖國大地,行程超過20萬里,自費考察了寧夏、河南、西藏、新疆、內蒙古等22個省市自治區的50處古窯遺址,寫成專著《尋訪中華名窯》。這是我國第一部用散文形式撰寫的關於古窯遺址的田野考察報告。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市作家協會和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為《尋訪中華名窯》舉辦作品研討會。《尋訪中華名窯》曾榮獲2005年全國文博考古十佳圖書、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2008年第三屆全國冰心散文獎。花11年時間寫成的《日照香爐——中華古瓷香爐文化記憶》,對中國陶瓷器香爐的起源、型體演變及生產各式香爐的窯址現狀等進行直觀闡述和理性思考,是我國第一部關於陶瓷香爐文化的學術專著,榮獲2010年第四屆全國冰心散文獎。《錢漢東考古文選》是一部用散文形式撰寫的有關中華文明的田野考察報告,也是作者長期從事中華傳統文化研究和陶瓷收藏鑑賞的結晶,具有較高的文化內涵和學術價值,是收藏愛好者學習中華文明歷史、鑑賞陶瓷文化藝術的實用教材。錢漢東還著有散文集《歲月留香》、《人間瓷話》、《名人印象》等,並主編有《任政行書唐人絕句》、《上海作家散文百篇》、《書法考級大全》、《古詩文導讀大全》、《情景描寫大全》、《人物描寫大全》、《套用文寫作大全》等書籍。

序言

近年來,上海文化界出現了一位活躍人物,他在文學創作、考古收藏、書法藝術、辦刊編書、社會活動等諸多領域均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他就是我們錢氏後裔漢東先生。前幾天,漢東兄又被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授予第六屆“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十大傑出人物”的稱號,並榮登榜首,真是可喜可賀。或許是本家同姓的關係,對於他的行跡,我一直十分關注,並為他取得的每一個進步感到由衷的高興。這次漢東兄又推出新著散文隨筆選,熱情地邀請我為之寫序,我十分樂意。我很早就讀到漢東寫的文章,內容較為豐富紮實,涉及的知識面很寬,文筆也生動流暢,學養較深,給我留有很深印象。
我認為,在一個真正的作家身上,思想的力量與感情的力量是融為一體的,一個的強大會增加另一個的力度,而不會使另一個削弱。知識分子應獨立於天地之間,要有獨立的人格,即陳寅恪所講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中國知識分子以此為樂,當然有很多人做不到。但真正的知識分子是堅持自己的品性的,不隨波逐流,要有感而發,不弄虛作假,不譁眾取寵。我喜歡諸葛亮,當然他後來做了蜀漢丞相,但我敬慕、欽羨的是高臥隆中時的草野隱士諸葛亮。後來知道了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名言,我心目中最初形成的諸葛亮的形象就益發鮮明、高大起來。我年少時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也常帶著自豪的感情說自己是“山野散人”。這大概是我此後養成的遺落世事、淡於名利等癖性的先聲。
中國是一個歷來重視歷史的國家,這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講的是經世之道、學以致用、有益社稷、造福民眾。然而,文人書生普遍存在一種流弊:想得多,說得多,做得少,缺少辦實事的才幹,好高騖遠,空談誤國。我對於那些能辦實事的文人一直是很欣賞的,漢東的辦事能力很強,這在文人中比較少見。記得2001而在這方面花了較多的筆墨,傾注了較多的激情,不僅無可厚非,反而難能可貴了。
正因為我和錢漢東一樣有著考古癖,捧讀之餘,提供些許資料,也許可供作者、讀者參考。他說諸暨江藻和上海走馬塘等地發現過不少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部隊的“韓瓶”。早在1934年前後,我的故鄉溧陽開河,發掘出來的“韓瓶”成千上萬,溧陽那一帶的大運河直通宜興,而宜興的宋代抗金遺蹟——岳堤等也不少,我猜測“韓瓶”十之八九就是陶都宜興蜀山燒制的。
再說,民間節日文娛活動“抬閣”,我的故鄉溧陽也有,我在兒童時代看到過,還有技巧難度更高的“車閣”。作者所寫當然不僅僅是鄉情、親情,而且放眼寬廣,就人物而言,此書第一篇《想起先哲李四光》,文筆流暢,學術含金量很高,讀後覺得這位前輩不僅學識出類拔萃,而且人格魅力亦異乎尋常,尤其在石油需求量不斷上升、地震經常發生的今天,我們多么需要這些大科學家呀!就事情或地域而言,作者也沒有局限於諸暨或浙江,也寫了許多風光旖旎的海外山川。
早在15年前,我和作者討論過作家的學者化問題,還寫過文章肯定作者為此所作的努力。這15年來,作者陸續完成《探訪中華名窯》《日照香爐》等學術著作,已經用事實有力地作出了回答。
其實,當初我們討論的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就文學作品而言,也可以向作家化這方面傾斜,雖然作品的學術含金量不免少些,但是像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或寫父子之間的親情,或寫一塵不染的幽美的環境,也很有感染力。我期待錢漢東筆下多出現些類似的畫面、鏡頭,為中國文學創作增添新的藝術形象。對作者而言,這似乎有點苛求了,要求也高了些,但多年來我一直關注並看好這位有思想、有才華、能做事、肯用功的有為作家,故說了我的期待。
承錢漢東先生青睞,囑我寫序,年紀大了,也麻木了,明知不能勝任,卻又隨手寫了幾點瑣碎的讀後感,萬望作者讀者寬恕。
2013年4月25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