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觀潮圖

錢塘觀潮圖

《錢塘觀潮圖》是南宋李嵩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卷描給錢塘張潮時的壯闊景象。蒸騰鼓盪的海湖以排山倒海之勢自江口流入,而江中弄潮的舟船正依次排開、逆水而上。兩岸民居、城池,遠山歷歷在目,筆法簡括。該畫作用隱喻的手法表達了作者的愛國思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錢塘觀潮圖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者:李嵩
  • 材質:絹本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規格:縱17.4cm,橫83cm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構圖,名家點評,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錢塘觀潮圖》《錢塘觀潮圖》
此幅畫面除表現滔滔的江水,即寫“大內臨江起飛閣”的都城臨安。圖中既無達官貴人們的車馬儀仗,也沒有吳兒戲水、百姓圍觀的場面,“惟空垣虛榭,煙樹淒迷,平坡遠山,上下帆椅相映而已。”
本幅無款印。引首及前後隔水有清乾隆題詩,後幅有張仁近、楊基題跋。收藏印有項子京、清內府、梁清標諸印。

創作背景

錢塘潮自古就有天下奇觀異景之稱。南宋遷都臨安(即今杭州)後,觀潮遂成為朝野一年一度的盛大活動。每年夏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是錢塘江的大潮日,海寧一帶涌潮尤盛。海水逆江而上,丈余高的浪頭如“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據《武林舊事》載,屆時“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朦臉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又有“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切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沽濕,以此誇能。而豪民貴宦,爭賞銀彩。江幹上下十餘裡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因此,當時以觀潮為題材的繪畫頗為流行。但多數畫家都是描寫“傾城出觀,車水馬龍”,“歲歲觀潮樂”,藉以歌頌“太平盛世”。而李嵩的《錢塘觀潮圖》另闢蹊徑,描繪的是晴朗的秋夜,皎月當空,透過高閣脊檐和喬柯的枝梢展示那奔騰咆哮的錢塘江。

藝術鑑賞

主題

繁華熱鬧的觀潮盛況,在李嵩的筆下表現得如此慘澹蕭條、沉寂悲涼。看後給人以低沉、壓抑之感。很明顯,這幅畫表現了作者對倦縮於臨安的南宋小朝廷在國難當頭時,仍苟且偷安、觀潮就樂的義憤和對處於危迫局勢中的國家、民族前途的憂慮。後人在題跋中寫道:“錢塘江上開皇敲”,“貪看秋色忘黍離”,“中原不復民易主”,“山風白晝生哀號”。“披閱中欲使人心目遲回,有感概手惜之懷,無追返壯浪之想”。可見,作品確實內涵著震撼人心的愛國思想和巨大的藝術魅力。當然,這種借景抒懷的隱喻手法也是迫於當時的環境而採取的。

構圖

李嵩並沒有以其擅長的細膩精微的表現手法再現皇家殿宇的巍峨輝煌、臨安城池的雄偉整飭、“歲歲觀潮樂”的繁華熱烈,而只以簡括的筆法寫出成片的半露瓦頂於薄霧樹影之中朦朧隱現,茂林中三面圍牆的寬大空場或許即南宋的宮室所在。

名家點評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傅東光:“(該畫作)墨色沖淡,意境虛渺淡遠,風格與李嵩傳世的其他畫作不同。”

歷史傳承

根據收藏印,可知《錢塘觀潮圖》先後被項墨林、清內府、梁清標所收藏,到了近代,歸屬文化局領導的蘇州文物商店收購到《錢塘觀潮圖》,並最終提供給北京故宮博物院保管。

作者簡介

李嵩(1166—1243年),錢塘人,活動於南宋初年,曾任宋光宗、寧宗、理宗三朝畫院待詔。木工出身,被宮廷畫家李從訓收為養子,隨其學畫。繪畫才能全面,作品題材廣泛,山水、花卉、人物風格俱佳。創作的山水有《西湖圖》《觀潮圖》,花卉有《花籃圖》,人物風俗畫有《服田圖》《貨郎圖》《骷髏幻戲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