錙銖

錙銖

錙銖,漢語辭彙。

拼音:zī zhū。

錙、銖,均為古代重量單位,是相對很小的重量單位。錙銖用來比喻極微小的數量。現代漢語用“錙銖必較”來形容非常小氣,也比喻氣量狹小,很小的事也要計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錙銖
  • 拼音:zī zhū
  • 詞義:形容非常小氣
  • 出自:《莊子·達生》
  • 常用之處:錙銖必較
詞目,拼音,詞義,基本解釋,出處與詳解,分開解釋,

詞目

錙銖

拼音

zī zhū

詞義

形容非常小氣,很少的錢也一定要計較。也比喻氣量狹小,很小的事也要計較。

基本解釋

[trifle] 舊制錙為一兩的四分之一,銖為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
奈何取之盡錙銖。——唐· 杜牧阿房宮賦

出處與詳解

1. 錙和銖。比喻微小的數量。
①《莊子·達生》:“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
②西漢《淮南子·兵略訓》:“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錙銖有餘。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數倍不足。”
③唐 柳宗元《披沙揀金賦》:“觀其振拔污塗,積以錙銖,碎清光而競出,耀直質而特殊。”
④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吾無遺債累汝,汝亦無父母兄弟掣肘,得行己志,可勿受錙銖聘金。”
2. 比喻微利,極少的錢。
①清 梁章鉅《歸田瑣記·曼雲先生家傳》:“余常謂公平生有數反。家無常物,而用財如泥沙,不計有無,至錙銖之入,輒相顧動色,不苟取。”
②清 許秋垞《聞見異辭·一錢致富》:“夫云:‘柰無錙銖何?’女即褪藕覆……並探抹胸帶結上真珠一串,曰:‘以此易銀,貨殖有資矣。’”
③清 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二:“近 婁 東某人詩有‘題無軒冕詩方貴,囊絕錙銖手亦香’之句。”
④清唐孫華《閒居寫懷》詩之五:“彼哉饕餮子,搜剔窮錙銖。”

分開解釋

(1)錙zī
(2)(形聲。從金,甾聲。本義:古代的重量單位) 同本義 [zi, an ancient measure of weight]
錙,六銖也。――東漢《說文
錙錘之冠。――西漢《淮南子·說山》東漢高誘 註:“六銖曰錙,八兩曰錘
雖分國如錙銖。――西漢《禮記·儒行》。東漢鄭玄注:“八兩曰錙。”
八銖為錙。――北宋《廣韻
銖六則錘,錘,暉也;二錘則錙,錙,熾也;二錙則兩也。――《風俗風義》
(3)說法不一。等於6銖(半秦盅)、8銖、12銖(半秦兩)、6兩或8兩(半秦斤)不等。引申為微小。如:錙毫(比喻細微處);錙介(比喻微小);錙錘(比喻微小之物);錙銖不爽(分毫不差)
奈何取之盡錙銖。――唐·杜牧阿房宮賦
錙銖必較zī zhū bì jiào[haggle over every penny]
形容非常小氣,很少的錢也一定要計較。也比喻氣量狹小,很小的事也要計較。
錙(錙)zī ㄗˉ
古代重量單位,六銖等於一錙,四錙等於一兩(亦有其他說法,標準不一):~介(喻微小)。~錘(喻微小)。~銖(喻瑣碎的事或極少的錢)。
銖(銖)zhū ㄓㄨˉ
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等於舊制一兩(亦有其他說法,標準不一):~兩(極輕微的分量)。錙~(古代很小的重量單位。喻極微小的數量)。~積寸累(l噄 )(喻一點一滴地積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