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縣

銅鼓縣

銅鼓縣,地處贛西北邊陲,修河上游,因城東有一巨石色如銅,形似鼓,擊之有聲,故名銅鼓。東鄰宜豐縣,南接萬載縣,西界瀏陽市、平江縣,北連修水縣。地形西寬東窄,略呈三角形狀。總面積1551.9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7%以上,丘陵盆地占13%,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20餘座,屬典型的南方山區。下轄6鎮3鄉4個生態公益型林場,2017年末戶籍總人口138601人,是典型的地廣人稀山區縣。

銅鼓是秋收起義前委所在地和指揮中心。革命戰爭年代,銅鼓有2.8萬多人為革命英勇犧牲,其中在冊烈士1.8萬多人,占江西省在冊烈士的7%。

銅鼓是客家之鄉,全縣人口的70%為客家人,是贛西北客家人聚居中心。銅鼓客家文化源遠流長,民風民俗別具一格。美味獨特的客家飲食、古樸典雅的客家民居、崇文尚武的客家民風獨具特色;甜美動聽的客家山歌還被《中國民間歌曲集成》譽為最具有代表性的歌神,成為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銅鼓縣
  • 外文名稱:Tonggu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江西省宜春市
  • 下轄地區:6鎮3鄉4個國有林場
  • 政府駐地:永寧鎮
  • 電話區號:0795
  • 郵政區碼:336200
  • 地理位置:江西省西北部
  • 面積:1547.7平方千米
  • 人口:138601人(2017年戶籍)
  • 方言懷遠話客家語銅鼓片)等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青少年遊樂園、大段水庫人工湖等風景區
  • 車牌代碼:贛C
  • 行政代碼:360926
  • 名人:帥家乾 胡浚源 羅晉 等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動植物,礦產,人口,經濟,綜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歷史文化,人文環境,本地方言,旅遊資源,

歷史沿革

銅鼓,漢、吳、晉、南朝均屬艾地
隋,開皇九年(589年),艾入建昌縣
銅鼓縣蘇區行政區劃示意圖銅鼓縣蘇區行政區劃示意圖
唐,武后長安四年(704年),析建昌置武寧縣,艾入武寧縣。
景雲元年(710年),改武寧縣為豫寧縣。
代宗寶應元年(762年),豫寧縣復為武寧縣。
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二月,析武寧西八鄉置分寧縣,隸屬洪州。
五代,仍稱分寧縣。
宋,設江南西路,下轄洪州鎮南軍,改分寧縣為寧縣。
太祖開寶八年(975年),改洪州鎮南軍為洪州,寧縣復為分寧縣。
建炎四年(1130年),升分寧縣為義寧軍。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於武寧置寧州,隸龍興路,下轄武寧、分寧。
大德八年(1304年),升分寧縣為寧州,仍隸龍興路
明太祖癸卯年(1363年),改洪都府為南昌府,隸州如故。
洪武三年(1370年)十二月,改江西行中書省為江西都衛,改寧州為寧縣,仍隸南昌府。
弘治十六年(1503年),寧縣又升為寧州,屬南昌府。
萬曆五年(1577年),設銅鼓營,以境內有“銅鼓石”而得名。
清初沿用明制,仍為寧州。嘉慶三年(1798年)七月,以鎮壓白蓮教劉聯登、宋懷璞、魏文宗起義有功,清廷於嘉慶六年(1801年)六月降旨,改寧州為義寧州,以示嘉許。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江西提督學政吳士鑒,奏清廷改銅鼓為撫民廳。
宣統二年正月初一(1910年2月10日),銅鼓廢建設撫民廳,從義寧州析出,隸南昌府。
民國二年(1913年)7月,銅鼓廢廳建縣,直隸省。
民國3年全省劃分4道,屬潯陽道。民國15年,廢道,銅鼓直隸省政府。
民國20年夏,南昌國民黨陸海空軍總司令部行營黨政委員會,將全省“剿匪”區域43縣劃為9區,每區設立黨政分會,銅鼓屬第一區,分會駐地修水
民國21年6月,江西省劃為13個行政區,銅鼓屬第二行政區,設治武寧。
民國23年2月,國民黨為便利“清剿”,先後設立8個縣治特別區政治局,銅鼓東北部屬找橋特別區,設治找橋。
民國24年4月,撤銷特別區,江西省縮為8個行政區,銅鼓屬第一行政區,設治武寧。
民國26年6月1日至27年6月1日設湘鄂,贛邊區政治局4處,屬江西省者為第二局,銅鼓隸屬第二局。
民國28年3月,日本侵略軍占領南昌,是年冬,江西省擴大為11個行政區,銅鼓仍屬第一行政區,設治銅鼓。
民國31年8月,經江西省1489次省務會議決定,全省調整為9行政區,銅鼓屬第二行政區,設治宜春
民國38年7月14日銅鼓解放,7月28日成立銅鼓縣人民政府,隸屬江西省人民政府袁州分區督察專員公署。
1952年9月,袁州專區併入南昌專區,銅鼓隸屬南昌專員公署。
1958年12月,南昌專區改為宜春專區,銅鼓隸屬宜春專員公署。
1968年2月,宜春專區改為宜春地區,銅鼓隸屬宜春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7月,宜春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宜春地區行署,銅鼓隸屬宜春地區行署。
2000年8月,撤銷宜春地區,改設宜春市,銅鼓隸屬宜春市。

行政區劃

2007年,銅鼓縣轄6鎮3鄉4個國有林場,共有1054個村民委員會,7個社區居委會。
2015年,全縣轄6鎮3鄉4個國有林場,共有90個村民委員會,1143個村民小組,13個社區居委會。
永寧鎮:轄江頭、豐田、興源、西湖、八畝、上源、坪田、小水、順化、釣魚共10個村民委員會,有84個村民小組,4個社區居委會。
溫泉鎮:轄上莊、石橋、光明、三星、金星、溫泉、新塘、鳳山、祿田、義田、黃毗共12個村民委員會。有196個村民小組。
棋坪鎮:轄棋坪、爐灣、柏樹、雙溪、九峰、羅坊、黃泥、游源、豐坦、觀田、幽居、大梅共12個村民委員會。有134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
排埠鎮:轄華聯、梅洞、排埠、永慶、高陂、永豐、曾溪、青溪、黃溪、南溪、三溪共11個村民委員會。有120個村民小組。
三都鎮:轄三都、黃田、東滸、東山、漿里、理溪、楓槎、戰坑、大槽、小山、西向、交古、望湖共13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委會。
大段鎮:轄大段、東風、鳳竹、潭坊、滸村、滸口、鶴吼、九龍、雙紅、古橋、交山、隘口、公益共13個村民委員會,178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
帶溪鄉:轄新豐、高嶺、紅群、大群、西村、東源、柳溪共7個村民委會,80個村民小組。
高橋鄉:轄花山、高橋、英溪、膽坑、梁段、白石、濠洲共7個村民委員會,65個村民小組。
港口鄉:轄港口、華仙、英朝、水坪、赤洲共5個村民委員會,25個村民小組。
4個國有林場:分別為花山、大溈山、龍門、茶山。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銅鼓縣地處贛西北邊陲,修河上游,介於東經114度5分至114度44分,北緯28度22分至28度50分之間。東鄰宜豐縣,南接萬載縣,西界湖南省瀏陽縣(市)、平江縣,北連九江市修水縣。地形西寬東窄,略呈三角形狀。總面積1551.9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7%以上,丘陵盆地占13%,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20餘座,屬典型的南方山區。
銅鼓縣

地形地貌

地處羅霄山脈北端東部,修河上游。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西寬東窄,境內山丘連綿起伏,千米以上高峰有20座。雄踞西部的大溈山羊場尖海拔1541米,為第一高峰。中部的丹霞地貌更具特色,常呈聳立的孤獨山峰。東部的地貌較平緩,土地集中連片。

氣候

銅鼓屬中亞熱帶北部濕潤氣候,氣候溫潤,冬無嚴寒,夏少酷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16.4℃。1月平均氣溫4.6℃,極端最低氣溫一13.4℃(1972年2月9日)。7月平均氣溫27.3℃;極端最高氣溫40.1℃(2010年8月5日)。月平均氣溫年較差 22.4℃,最大日較差25.6℃(1969年4月10日)。生長期(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5℃)年平均259天,無霜期年平均265天,最長達 317天,最短達232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460.4小時,年總輻射97075.1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350天(2月1日~次年1月20 日)。年平均降水量1771.4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55天,最多達208天(1997年),最少為128天(1963年)。極端年最大雨量2848.5毫米(1998年),極端年最少雨量1138.4毫米(1963年)。降雨量量集中在每年4月至6月,6月最多。

自然資源

動植物

銅鼓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7.4%,居江西省之首。境內有江西南方紅豆杉森林公園,面積達4762公頃,公園內有南方紅豆杉20多萬株,被譽為“南方紅豆杉之 鄉”;有天柱峰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面積1萬多公頃,公園內擁有國家珍稀保護動物22種,被譽為“江南生物世界”;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銅鼓縣9.2萬畝,占全部面積的53.5%,森林覆蓋率高達93.8%,是長江中游地區鄱陽湖、洞庭湖和江漢三大平原之間的重要“生態孤島”。
眾多的野生植物,亦為銅鼓縣的重要資源。如竹筍、黃連、黃精、香菇、楊梅、尖栗、板栗、山楂、獼猴桃等,達80餘種。樟、楠、梓、柏等名貴木材,史書早有記載。
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獸類、禽類、魚類、蛇類、蛙類、介殼類、昆蟲類,門類繁多。有虎、豹、鹿、獐、麂、猴、鴉、鵲、燕、雁、竹雞、野雞、地花雞、鯉魚、鱅魚、鯽魚、青蛙、石雞、蟾蜍、蘄蛇、菜花蛇、烏梢蛇、甲魚、龜、蚌、蜂、蟬、蝶等。

礦產

銅鼓縣境內出露地層,絕大部分屬元古變質岩系,構造發育,具有良好的礦化環境。明嘉版《寧州志》卷十三“額貢”和清道光版《義寧州志》卷六“四賦”,均有“漢貢 黃金”的記載,文物普查中在古橋和於源窯址發現的陶效命瓷殘片,據實物分析,當屬唐寧窯址,說明了縣內礦產資源的開發展著修久的歷史。
銅鼓縣內已經發現或查明的金屬礦有金、鐵、錳、銅、鉛、鋅、鉬、鎢、錫、鈮、鉭等;非金屬礦有矽石、高嶺土、水晶、雲母、粘土、長石、花崗岩等。有的則已查實儲量多、質量優,有的則是發現含元素的礦化物等。

人口

銅鼓縣是客家之鄉,銅鼓縣人口的70%為客家人,是贛西北客家人聚居中心。
革命戰爭年代,銅鼓有2.8萬多人為革命英勇犧牲,其中在冊烈士1.8萬多人,占江西省在冊烈士的7%。
2017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138601人,其中:男性71924人,女性66677人,出生人口:1798人,出生率12.97‰,死亡811人,死亡率5.85‰,自然增長率7.12‰。

經濟

綜合

2017年,銅鼓縣完成地方生產總值(GDP)444055萬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1786萬元,增長4.3 %,第二產業增加值181855萬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190414萬元,增長10.5%。人均GDP達到:32038元,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15.2:42.2:42.6上年發展到16.2:40.9:42.9。

第一產業

2017年,銅鼓縣完成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總產值(現價)124095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01%。其中:農業總產值26050萬元,增長6.47%,林業產值74694萬元,增長5.20%,牧業產值14198萬元,負增長0.13%,漁業產值8104萬元,增長9.65%。農林牧漁業及其服務業增加值1049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82%。
2017年,銅鼓縣糧食播種面積7447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46729噸,同比增長1.01%,茶葉產量3033噸,全年蔬菜產量18113噸。養殖業方面:生豬出欄:58796頭,存欄:23442頭;山羊出欄42425隻,存欄27815隻;家禽出籠 76.90萬隻,存籠70.68萬隻。

第二產業

2017年,銅鼓縣有3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產值410570.7萬元,比上年增長11.9% 。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完成48491.1萬元,紡織業完成33244.4萬元,木竹加工業完成121003.5萬元、醫藥業完成31860.4萬元、化工業完成145221.3萬元,其他工業完成3075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23.9%、-4.5%、15%、-1.8%、22.9%、-17%。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1%,規上工業完成銷售收入375170 萬元,比上年增長10.3%。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有12家。上交稅金11403萬元,比上年增長8.1%。
2017年,銅鼓縣具有資質等級聯網直報建築企業10 個,完成建築業總產值314923.4萬元,比上年增長5.74 %。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77.3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9%;全年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62.6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0.78%。

第三產業

交通、郵政和通信業
2017年,銅鼓縣全社會完成貨物周轉量358836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 9.0 %;旅客周轉量15185萬人公里,比上年下降1.79% 。
2017年,銅鼓縣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966.7萬元,比上年下降9.9%。其中郵政業務總量430 萬元,與上年下降50.8%,電信業務總量1536.7萬元,增長19.3%;年末全縣行動電話用戶10230戶,比去年增長6.1% ;固定住宅電話用戶7870戶,比去年增長10.6%。
國內貿易
2017年,銅鼓縣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3507 萬元,比上年增長11.8%,其中,城鎮零售額95100萬元,增長11.81% ;鄉村零售額28407萬元,增長11.81%。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01893.28萬元,增長9.81%;住宿和餐飲業營業額21613.72萬元,增長22.29%。
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2017年,銅鼓縣財政總收入92726萬元,比上年增長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8538萬元,增長-1.7%。全縣財政總支出167415萬元,比上年增長20%,做到了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保重點。
2017年,銅鼓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到534734萬元,比年初增加130806萬元,增長32.5%;其中儲蓄存款餘額為305117萬元,比年初增加30964 萬元,同比增長11.4%。各項貸款餘額達到288219萬元,比年初增加61392萬元,增長27%。
2017年,銅鼓縣全年人壽保險各項保費收入5145萬元,比上年增長25.8%。全年支付各種賠款199.3萬元,比去年下降11.4 %。財產保險保費收入3790萬元,比上年增長29.5%。全年支付賠款1735.2萬元,比去年增長13.5%。

社會事業

教育

公元十六、十七世紀,大量的客籍人從廣東、福建及江西的贛州遷徙到此。客家人崇文尚武,清道光十七年(1837),客家眾姓集資開辦了銅鼓第一所書院——奎光書院,創造了傳承中原文化培育英才的條件。自北宋到清末,先後考取進士19名。舉人116名。
2017年末,全縣有普通中學校9所,普通國小48所,幼稚園42所,職業高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 1所。在校學生18926人,其中普通高中1873人,職業高中714人,國中5204人,國小1113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鞏固率100 %,國小升國中率100%,全縣高考一本上線61,二本上線227人。

科技

2017年末,銅鼓縣有各類專業技術人1753人,全年爭取上級科研項目2個,申請專利86項,當年授權57項。

文化

2017年末,銅鼓縣有縣級文化館1個,電影放映單位1個,縣級圖書館1個,藏書8.3萬冊,縣博物館1個,紀念館1個。
2017年末,銅鼓縣有電視差轉台4座,衛星地面接收站30個,電視覆蓋率達98%;有廣播電台1座,廣播覆蓋率達82%。

衛生

2017年末,銅鼓縣有鄉鎮以上衛生機構9個,病床512張,有醫衛技術人員538人,其中:醫生129人,衛生防疫人員46人。

歷史文化

人文環境

江西省銅鼓縣是個客家縣,客家文化源遠流長,民風民俗別具一格。有美味獨特的客家飲食、古樸典雅的客家民居、崇文尚武的客家民風獨具特色;甜美動聽的客家山歌還被《中國民間歌曲集成》譽為最具有代表性的歌神,成為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銅鼓縣盛行著撰寫和張貼對聯的風尚。無論是討親嫁女、祝壽過年、同學聚會、開張慶典、宗祠祭祖等等都少不了要張貼對聯。
在銅鼓縣溫泉鎮發現有商周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和漢墓證實,早在三千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生息。唐代之後,開始有了文化啟蒙。

本地方言

銅鼓本地方言主要是客家話,分布在縣城及豐田、排埠、二源、石橋、溫泉、三都、西向、大塅、古橋等鄉鎮。少數人說贛語,分布在帶溪、棋坪、高橋、幽居、港口等鄉。

旅遊資源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中央宣傳部 財政部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文物局關於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的通知》銅鼓縣名列其中。
銅鼓縣境內有江西南方紅豆杉森林公園,面積達4762公頃,公園內有南方紅豆杉20多萬株,被譽為“南方紅豆杉之 鄉”;有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1萬多公頃,公園內擁有國家珍稀保護動物22種,被譽為“江南生物世界”;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銅鼓縣9.2萬畝, 占全部面積的53.5%,森林覆蓋率高達93.8%,是長江中游地區鄱陽湖洞庭湖和江漢三大平原之間的重要“生態孤島”。
天柱峰風景區
天柱峰風景區地處銅鼓縣東部,主要景區方圓5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50米,由天柱峰、九龍湖、靈石庵、九龍瀑等四部分組成,屬典型的丹霞地貌,2000年2月,境內天柱峰森林公園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2007年被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2009年成功創建為國家AAA級景區。
毛澤東化險福地景區
毛澤東化險福地景區位於湖南省瀏陽市張坊鎮交界的銅鼓縣排埠鎮月形灣。1927年9月7日,毛澤東喬裝成安源煤礦採購員,從安源出發,奔赴銅鼓,準備親自領導秋收起義。一路上日夜兼程,繞過敵人重兵把守的萍鄉,在9月8日進入瀏陽張坊鎮七溪村時,被張坊團防局的團丁抓住。團丁要把毛澤東押到民團總部去處死。在陳九興的幫助下,毛澤東在吳家祠住了一晚,於9月10日到達銅鼓縣城蕭家祠,次日在銅鼓大沙洲閱兵,發動了秋收暴動(秋收起義),銅鼓是秋收起義前委所在地和指揮中心。
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
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建於1977年,正門“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這九個大字由宋任窮將軍在紀念秋收起義50周年(1977年)題寫。2007年值秋收起義80周年,投入400多萬元對該館進行重新修繕。2004年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江西十大紅色旅遊景點”。
蕭家祠
蕭家祠是湘贛邊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總指揮部舊址。該建築始建於清光緒初年,總面積1950平方米,1987年被列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排埠萬壽宮
排埠萬壽宮初建於清乾隆年間,為紀念許仙真君許遜而建。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戰略思想從這裡開始萌芽,所以排埠萬壽宮也被稱為“智慧宮”。
秋收起義閱兵廣場
秋收起義閱兵廣場占地面積40畝的濱水地帶,建築面積約25000平方米。整個閱兵廣場的設計主題為:紅色印象。 廣場總體分為三個景觀區:紀念廣場區、休閒活動區,濱江景觀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