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胎掐絲琺瑯天神八寶

清·乾隆

8件,高41~45.5厘米。乾隆年間御賜岱廟。由底座、天神、八寶三部分組成。神態各異的天神立於底座之上,首部上方飾一朵祥雲,祥雲上置八寶,祥雲、天神除衣飾外均為鎏金。八寶、衣飾、底座圖案以掐絲琺瑯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胎掐絲琺瑯天神八寶
  • 年代:清·乾隆
  • 概說:8件,高41~45.5厘米
  • 琺瑯:又稱“佛郎”“法藍
琺瑯,

琺瑯

琺瑯,又稱“佛郎”“法藍”,其實又稱景泰藍,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琺瑯一詞源於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當時東羅馬帝國和西亞地中海沿岸諸地製造的搪瓷嵌釉工藝品稱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機,簡化為拂菻。出現景泰藍後轉音為發藍,後又為琺瑯。1918~1956年,琺瑯與搪瓷同義合用。1956年中國制訂搪瓷製品標準,琺瑯改定為琺瑯,作為藝術搪瓷的同義詞。
在中國古代,由於琺瑯器最初從大食國(大食為唐宋時代中國對阿拉伯國家的總稱。起源於波斯語稱阿拉伯人為Tazi的音譯。有白衣大食(661-749),以敘利亞大馬士革為首都,稱倭馬亞王朝;有黑衣大食(749-1158),以巴格達為首都,稱阿拔斯王朝。910年以後又有以開羅為首都的法蒂瑪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後則是塞爾柱王朝(1158-1258)。)傳來,因此稱之謂“大食窯,鬼國窯”。之後雖稱謂因譯名不統一而出現多種不同寫法,如“佛郎嵌”、“鬼國嵌”、“法藍”、“法郎”、“拂林”、“佛郎”、“富浪”等,但發音基本一致,現在基本統一為“琺瑯”。
琺瑯的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屬矽酸鹽類物質。中國古代習慣將附著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稱“”;附著在建築瓦件上的稱“琉璃”;而附著在金屬表面上的則稱為“琺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