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翅水雉

銅翅水雉

銅翅水雉(學名:Metopidius indicus):是小型涉禽,體長28-31厘米。頭頸、下體黑色,具金屬色輝。從眼到頸有白色縱紋,背、內側初級一飛羽橄欖銅綠色,尾下覆羽栗色。跗蹠的前後均有盾狀鱗,趾、爪均甚長,後爪特別長。棲息於熱帶開闊的田壩區,單個或成對在沼澤濕地中活動覓食。捕食昆蟲、蝸牛、小魚和水生植物。配偶為一雌多雄制,雌鳥常常擁有很多個雄鳥。雄鳥的領域性極強,常常為保衛領域而彼此爭鬥。7-8月產卵,巢用雜草鋪墊而成,每窩產卵4枚。

棲息於富有挺水植物或飄浮植物的淡水湖泊、水庫和水塘中,有時也出現於濕草地和水稻田中。留鳥,白天活動,大多單獨活動,非繁殖期也常集成小群。行動輕巧而靈活。主要吃昆蟲和蝸牛等軟體動物,以及水生植物的葉和芽等。分布於印度、緬甸、泰國、越南、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和中國。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銅翅水雉體形與水雉相似,但前額有一鉛灰紅色的額甲;飛羽先端不變狹細;翅上無白色。頭部、頸部為黑色,並帶有綠色的金屬光澤,到上背和兩肩逐漸變為暗紫色,也具有金屬光。一條寬闊而長的白色眉紋從眼睛的上方已知的枕後的兩側。背部、翅膀上的覆羽和內側的飛羽為橄欖青銅色,腰和尾上覆羽為栗色,具紫色的光澤。尾羽和尾下覆羽為栗色。下體以及腋羽和翼下的覆羽為黑色,具綠色金屬光澤。頭部較小。虹膜為褐色。嘴的長度中等,比較堅硬,並且在先端稍微彎曲,呈黃色,嘴基和嘴上方的肉質額板為紅色,靠近前額,後緣變圓。腳和趾暗綠色,腕關節有距,跗蹠的前後均有盾狀鱗,趾、爪均甚長,後爪特別長。
大小量度:體長280-310毫米;嘴峰31-46毫米;翅145-198毫米;尾34-52毫米;跗蹠61-80毫米。

棲息環境

棲息於富有挺水植物或飄浮植物的淡水湖泊、水庫和水塘中,有時也出現於濕草地和水稻田中。

生活習性

銅翅水雉為留鳥,白天活動,大多單獨活動,非繁殖期也常集成小群。行動輕巧而靈活,行走時抬腳較高,跨步較大,每走一步都伴隨著尾羽的晃動,由於腳趾很長,所以也能在飄浮於水面的百合和蓮葉等水生植物上快速地奔走。善於游泳和潛水,遇到危險時或者是急速奔跑,或者是通過將身體沉入水中或藏於水面的植物叢中來逃避敵害,或者是快速游開,一般很少起飛。被迫時也飛行,而且飛行甚為有力。主要吃昆蟲和蝸牛等軟體動物,以及水生植物的葉和芽等。告警時發出響亮笛音,也發低喉音。

分布範圍

分布於亞洲南部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包括孟加拉國、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越南。
銅翅水雉分布圖銅翅水雉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6-9月。配偶為一雌多雄制,雌鳥常常擁有很多個雄鳥。雄鳥的領域性極強,常常為保衛領域而彼此爭鬥。通常營巢於飄浮於水面的百合葉或蓮葉等水生植物上,很少在水草叢中營巢。它的巢屬於浮巢,通常小而薄,呈盤狀,主要由雜草和燈心草莖和草葉構成。偶爾巢也建得較大,巢內鋪墊乾燥的燈心草葉。每窩產卵4枚,偶爾多至6枚,卵的顏色為淡黃色、棕褐色、甚至深紅褐色或皮黃色。顏色變化較大,其上被有稀疏的黑色線狀斑。雄鳥孵卵。雛鳥為早成性,孵出後由雄鳥負責照料和保護,雄鳥常將它們帶在翅膀上或背上奔跑。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中國分布於雲南西南部西雙版納。20世紀60年代以來雲南西南部西雙版納地區的田壩區沼澤濕地大多數已被開墾為農田,致使銅翅水雉的棲息環境受到嚴重破壞。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列為稀有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