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市王益區

銅川市王益區

王益區為銅川市老城區,是銅川市政治、經濟、金融、文化、商貿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益區
  • 面積:162.2平方公里
  • 下轄地區:5街道1鎮1鄉
  • 政府地址:銅川市王益區紅旗街9號
  • 郵編:727000
  • 代碼:610202
  • 區號:0919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區域,氣候特徵,地形地勢,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土地資源,人口民族,社會經濟,社會事業,交通,民俗風情,地方語,生育,婚嫁,喪葬,節年假日,名優特產,旅遊名勝,歷史遺蹟,耀州窯遺址,炭科溝遺址,前峁遺址,黃堡鎮遺址,呂家崖遺址,李家溝遺址,高坪遺址,興元寺遺址,銅官縣遺址,黃堡縣城遺址,興元寺塔,陀羅尼經幢,動人傳說,著名人物,

建置沿革

王益區為銅川市市轄區。歷史上從南北朝(公元446年)始置銅官縣到1958年新中國將銅川撤縣設市,銅川地名、隸屬雖多有改變,但王益區域歸屬銅川一直未變。
王益區位於銅川市疆域中部偏東南的山川地帶,處於陝北高原和關中平原的過渡區。東、北與印台區為鄰,西、南與耀州區毗連,南與渭南市富平縣接壤,是溝通關中和陝北的交通要道。
1980年4月5日,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務院同意,銅川市設立城、郊兩個轄區,均屬縣級建制。城區即為王益區的前身,管轄面積約為20平方公里,時轄紅旗街、桃園、七一路、五一路、青年路、城關、黃堡、王家河、焦坪、王石凹10個街道辦事處,74個居委會,28個家委會,28966戶,189230人。區委駐地一馬路七一路中段,區政府駐地七一地區健康路。1984年及1987年城、郊兩區2次行政區劃調整後,城區轄黃堡鎮、王家河鄉、王益鄉和紅旗、桃園、七一、青年路4個街道辦事處,面積162.2平方公里,189870人。2000年2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銅川市城區更名為王益區,4月18日,區政府舉行了掛牌儀式。2003年7月28日,中共銅川市王益區委、區政府遷入紅旗街原市委市政府機關大樓辦公。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到2003年,王益區一直為中共銅川市委、銅川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銅川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2011年9月28日,經陝西省民政廳批准,王家河鄉更名為王家河街道辦事處。截止目前,王益區共轄一鄉(王益鄉)、一鎮(黃堡鎮)和五個街道辦事處(王家河街道辦事處、桃園街道辦事處、青年路街道辦事處、七一街道辦事處、紅旗街道辦事處)。現轄區常住人口達201500人,其中城市人口170900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的84.8%。

行政區劃

王益區轄5個街道、1個鎮、1個鄉:七一路街道紅旗街街道桃園街道、青年路街道、王家河街道黃堡鎮王益鄉

地理環境

位置區域

王益區位於銅川市中部偏東南方向的丘陵山地峽谷,東經108°57'—109°09',北緯34°57'—35°12',面積162.2平方公里。東西較窄,南北狹長,東西寬18.5公里,南北長27.1公里。東北部與印台區接壤,西南與耀州區接壤,僅東南一小部分與富平縣接壤,是銅川市的經濟、金融、文化、商貿中心,也是溝通關中和陝北的交通要道。

氣候特徵

王益區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長夏短,雨熱同季,雨量較多,溫度偏低,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8.7-12.1℃,年平均日照時數2345.7小時。

地形地勢

漆水河穿境而過,將王益區分為東南、西北兩部分,西北高,東南低,由北向南呈傾斜狀。境內溝壑縱橫,梁峁相間,川塬山丘交錯,形成二個自然區。東南部為海拔1000~1400米左右的黃土丘陵;西北部是以黃土梁為主的丘陵山地,區內海拔高度一般在600-1200米之間。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王益區境內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已探明儲量的礦藏有煤炭、油頁岩、石灰岩、砂岩、陶瓷粘土、磚瓦粘土。煤炭主要分布在黃堡鎮李家溝、黑池塬、杜家塬一帶的地殼沉降區,該地區也被稱為銅川礦區黃堡井田,其次多分布在羅寨、周家村一帶,被稱為羅寨礦區。除此之外部分礦產分布在王益鄉宜興村、小豆村、店子坡一帶,屬桃園礦區;油頁岩主要位於王家河街道辦事處的周家河村;石灰岩多分布在煤礦四周,主要有李家溝七家山、石坡、文明塬、周家村等石灰岩礦區;砂岩主要分布在軍台嶺及王家河地區;陶瓷粘土分布於新興溝一帶;磚瓦粘土在全區都有分布。

植物資源

王益區內的植被分自然植被和人工栽植植被。轄區以丘陵溝壑地貌為主,主要植被為灌木、喬木。天然喬木樹種有側柏、櫟類、山楊。人工栽培樹種有刺槐、泡桐、楊樹、核桃、柿子、蘋果、花椒等。以刺槐為主的人工林占現有林地的55%以上。境內有古樹22株。

動物資源

王益區野生動物種類較少,主要有環頸雉、家燕、山雀、灰喜鵲、石雞、灰斑鳩、喜鵲、野兔、中華鼢鼠、蛇類、青蛙等10餘種。
水資源 漆水河是貫穿王益區南北的一條主河道,屬渭河水系石川河一級支流。境內從青年路流至耀州窯博物館,全長16.7公里,年平均徑流量754.36萬立方米。一級支流有史家河、小河溝、王家河、新川溝、紅岩溝、大同橋、李家溝、瓦窯溝等8條。漆水河被銅川人譽為“母親河”。

土地資源

全區農用地面積為13388.29公頃,其中耕地面5420.21公頃,主要分布在黃堡鎮、王益鄉和王家河街道辦事處,黃堡鎮居多,為3451.17公頃,占全區耕地面積的63.67%。耕地主要以旱地為主。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等。
果園作為全區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在各鄉鎮都有較大面積的分布,主要以蘋果為主。
王益區作為銅川市的老城區,城市總面積1205.83公頃,在全市占有較高的比重。其中工業用地面積為467.79公頃(黃堡鎮219.91公頃、王益鄉28.39公頃、王家河街道辦事處121.53公頃、市區4個街道辦事處共97.96公頃)。

人口民族

2013年末全區常住人口為202100人,同2012年全區常住人口的201500人相比,增加600人,增長2.9,其中:城鎮人口170206人,農村人口31894人。全區主要以漢族人口為主。

社會經濟

王益區為銅川市老城區,是銅川市政治、經濟、金融、文化、商貿中心。2000年以來,區委、區政府先後制定“三產興區、工業強區、農業突破”和 “一軸兩園三基地”(一軸:川口至河濱路服務業集聚區中軸;兩園:黃堡和王家河工業園區;三基地:鮮乾果經濟林、養殖產業、鄉村旅遊)建設發展戰略,牢牢把握“改革導航、活動引領、穩轉並進、提質增效”的總要求,以建設富裕、宜居、綠色、人文、平安新王益為目標,大力實施“項目帶動、園區引領、統籌城鄉、經營城市”四大戰略,不斷提升“一軸兩園”三大經濟板塊發展水平,持續推進富民強區八大工程,促進全區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綜合
2013年實現生產總值73.17億元,剔除價格因素,同比增長14.6%,增速位居銅川市第二。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14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7.59億元,增長2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4.436億元,增長8.4%。三次產業結構為:1.6:51.4:47。全區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6259元,同比增長13.8%。
2013年實現非公有經濟增加值37.68億元,占生產總值的51.5%,較2012年提高1.45個百分點。
2013年居民消費價格累計上漲3.1%,其中:糧食價格上漲5.4%。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累計下降6.9%,降幅較上年擴大7.5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累計下降2.8%,降幅較上年擴大1.7個百分點。
農業
2013年全年完成農林牧漁總產值1.9億元,剔除價格因素,同比增長4.9%;實現增加值1.14億元,增長4.9%,增速位居銅川市第三。全年糧食總產量為10182噸,增長-9.5%,其中,玉米產量完成3292噸,小麥完成6244噸。
畜牧業發展態勢良好,規模化養殖步伐加快,形成了以晟禾標準化養殖、鵬程牧業、禾田生豬養殖、盛發養殖、孟家塬奶牛養殖等一批畜牧養殖龍頭基地。2013年生豬出欄15521頭,家禽出欄21.92萬隻,出欄牛1139頭,出欄羊3889隻,奶類產量2515噸,禽蛋產量898噸。
積極開展以鮮果“四大”關鍵技術和乾雜果豐產“五大”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培訓,累計培訓果農5000人次。2013全年共栽植鮮果2100畝,完成任務的100%(任務2100畝)。栽植乾果960畝。
2013年造林面積3000畝,下降9.91%。水產品產量110噸。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6.1萬千瓦,下降2.98%。
工業和建築業
2013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30.39億元;剔除價格因素,同比增長23.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8.1億元,同比增長24.6%,高於全市增速5.9個百分點,增速位居全市第一。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達到107.84億元,同比增長69.9%。
分行業看:三大支柱產業現代建材、裝備製造、紡織服裝全年分別完成產值63.54億元、16.04億元、8.52億元,分別增長:78.3%、35.7%、71.5%。占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58.9%、14.8%、7.9%。水泥產業總產值達到50.33億元,增長86.2%,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46.6%。主要工業品產量:全年生產水泥1078.82萬噸,同比增長77.1%;生產熟料734.87萬噸,同比增長93.8%;生產煤炭193萬噸,同比增長10.3%;生產紗23615噸,同比增長43.4%。
2013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5.45億元,同比增長40.6%。
黃堡、王家河兩大工業園區按照集約、智慧型、綠色、低碳的要求,在做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有選擇地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園區已成為我區項目發展的重要承載平台,園區經濟總量已占全區工業經濟總量的89.4%。黃堡工業園區已有入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家,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2.74億元,增長88.4%,王家河工業園區已有入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家,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77億元,增長57.7%。
全區建築業實現增加值7.2億元,同比增長8.7%。全區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企業12家,比上年減少1家。
2013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62億元,同比增長28%,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分別完成投資53.22億元、2.65億元。從產業分類來看,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投資1億元、22.8億元和29.4億元,三次產業投資比重為1.6:36.4:62。從投資構成看,建築安裝工程、設備工器具購置、其他費用分別完成投資40.02億元、13.05億元、0.16億元,分別占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63.9%、20.84%、15.26%。從投資規模看,億元以上投資項目支撐作用明顯,13個在建億元以上項目(不含房地產項目)完成投資20.87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33.3%。 2013年,認真落實“四位一體”項目包聯制度,不斷強化服務措施,主動跟進項目建設服務,有效地推動了簽約項目的順利實施。共簽約契約項目44個,涉及投資金額53.4億元,完成年度目標任務28億元的190%;投資過億元的大項目15個,涉及資金41.13億元。在全區實施的70個重點項目中,招商項目占55.7%,其中:黃堡工業園區實施項目16個,完成投資11.1億元,占全區投資額的17.7%;王家河工業園區實施項目10個,完成投資8.7億元,占全區投資額的13.9%。全年實際引進內資(即實際到位資金)39.15億元,完成年度目標任務16.8億元的235%。成功創建為全省縣域招商引資標準化區。
商業
充分挖掘轄區城市化程度高、消費潛力大的優勢,大力引進知名服務企業,提升傳統服務業,全力打造川口至河濱路三產服務業中軸區,不斷培育市場熱點,加之節日促銷帶動,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費觀念的改變,全區消費品市場持續繁榮,2013年全區限上商貿企業38家,拉動了消費品市場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47億元,同比增長15.4%。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21.95億元,增長18.7%,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7個百分點,限額以下企業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0.2億元,增長-14.36%。按行業分: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企業分別完成銷售額35.9億元、27.7億元、3.06億元、5.33億元;增長21%、24.5%、10.2%、16.7%。按經營地分:城鎮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6.57億元,同比增長18.1%,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5.9億元,增長5.3%,城鎮市場增幅低於鄉村市場12.8個百分點。
財政、金融、保險
財政 2013年全區財政總收入5.16億元,同比增長11.7%。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累計完成2.20億元,增收2988萬元,同比增長22.2%。其中,稅收收入累計完成12456萬元,較上年同期增收535萬元,同比增長4.49%;非稅收入累計完成9530萬元,較上年同期增收2453萬元,同比增長34.66%。一般預算支出累計完成93785萬元,同比增長7.81%。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5882萬元,同比增長6.22%,教育累計支出34434萬元,同比增長0.13%。
金融 2013年,農發行、農村信用社2家金融機構各項存款期末餘額60.89億元,同比增長12.06%;各項貸款期末餘額20.39億元,同比增長14.6%。
保險 全年保費收入2990萬元,同比增長8.9%,其中:人保財險王益支公司保費收入1762萬元,人壽保險王益分公司保費收入1228萬元。全年各類賠款支出2099萬元,同比增長6.5%,其中:人保財險支出賠款1431萬元,人壽保險總保費支出668萬元。

社會事業

科技
2013年,全區共有民營科技企業21家,比上年增加2家,全年完成專利申請68件,授權量16件。實施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納米碳酸鈣的研製及產業化項目1個,實施省級科技項目4個,分別為陝西省“千人進千社、千技惠千村”行動示範區建設項目,肉雞蛋雞良種選育高效養殖及糞污無公害處理項目,有機桃標準化示範基地建設項目,“大荔模式”示範縣建設項目,爭取中省資金170萬元,各項目實施順利。
教育
全區共有中國小學校28所,在校學生18197人,其中:普通高中13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0528人,其中:女生5406人,任職教師938名,國中升學率達到89.1%。共有普通國小15所,普通國小在校學生7669人,其中:女生3635人,任職教師770名,各類幼稚園15所,在園兒童3106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區財政積極落實各項教育經費的投入,進一步加大對全區教育事業的支持,王益區率先在全市通過了省級教育強區評估驗收,被評為“教育創強區”。
文化體育事業
全區擁有藝術表演團體54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7個,公共圖書館1個,3D影院1家,門類齊全,2013全年共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1.81億元,增長31.1%。共發展文化產業項目4個,館站免費開放項目13個,文化經營場所168個。2013年我區組隊參加了由市體育局、市老齡委、市委老乾局、市總工會、市老年人體育協會等部門主辦的銅川市老年人太極柔力球交流表演賽,共有17支來自全市各個縣區及大型企業的300多名運動員參加此次比賽,經過激烈的比賽,我區代表隊獲得二等獎,並獲得體育道德風尚獎。為國家體育總局青少部籃球管理中心(U14)女籃輸送運動員一名。男、女籃球隊代表銅川市參加了陝西省青少年籃球錦標賽及第十五屆運動會年度賽,獲得(女子組)第四名、(男子組)第七名和“體育道德風尚獎”。
衛生
2013年全區共有醫院、衛生院12所,床位2097個,衛生技術人員2495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23人;全年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6413人,參合率達到98%,報銷限額從5萬元提高到15萬元。全區39個村全部建成了標準化村級衛生室。
環境
2013年治理污染企業43家,治理散戶19003餘戶。共消減二氧化硫1829噸,消減化學需氧量4362噸。單位GDP能耗下降3.630。2013年全年空氣品質好於二級天數已達到330天。
城鄉居民收入
2013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189元,同比增長13.9%;農民人均消費支出8694元,比上年同期減少535元,增加-5.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95元,同比增長12.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650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65元,增長13.52%。
社會保障水平
2013年,我區按照省、市規劃,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全區全年共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項目14個,建築面積28.26萬平方米,計畫總投資4.85億元,5209套。竣工項目4個,竣工面積7.58萬平方米,1052套。2013年住房開工面積、竣工面積指標均創新高,隨著住房建設速度加快,廣大居民的住房條件明顯改善,全區人均住房建築面積不斷提高。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2.6平方米。
2013年末參加城鎮醫療保險人數91910人,比上年增加26613人;參加城鎮養老保險人數29617人,比上年減少28067人;參加城鎮失業保險人數48000人,比上年增加5037人;參加城鎮生育保險人數5302人,比上年減少32193人,參加城鎮工傷保險人數10850人,比上年減少25334人。全區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30250人,城鎮低保標準提高到360元/人月,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2020元/人年,發放城鄉低保金10020萬元。

交通

公交共有公交線路5條,分別是1路、2路、3路、5路、6路、7路,公交快速專線1條
1路
起止站點:川口汽車站—姜女祠[總共21站]
起點站首末車時間06:30-19:00
終點站首末車時間06:30-19:00
票制:單一票制無人售票
全程票價(元):1.00;
全程站點:川口汽車站-礦醫院-招商市場-市二中-信合大廈-文化宮-體育場-七一路國小-大同橋-火車站-河濱路-芳草小區-三里洞-供電局小區-自來水公司-南關-曙光家具城-北關-印台區政府-公交一公司-姜女祠
2路
川口汽車站—姜女祠[總共23站]
起點站首末車時間06:30-19:00
終點站首末車時間06:30-19:00
票制:單一票制無人售票
全程票價(元):1.00;
全程站點:川口汽車站-宜園橋-宜上路口-鐵路南站-公交公司-體育場-雲夢小區-公園路-玉華小區-大同橋-道東-河濱路-金華小區-青年路-二建小區-芳草小區-三里洞-鑫廈小區-南關-北關-唐華小區-鋁廠-姜女祠
3路
起止站點:市醫院—柳灣
全程站點:市醫院、大同橋、道東、河濱路、金華小區、青年路、二建小區、芳草堤、三里洞、鑫廈小區、曙光家具城、市一中、唐華大廈、印台區政府、公交一公司、北關調度室、印台區財政局、泰山中學、明瑞農業、中興環保、碳素廠、柳灣糧庫、供水廠、柳灣二隊、過境路口、柳灣村一隊
5路
起止站點:礦部—市三中 [17站]
起點站首末車時間06:30-19:00
終點站首末車時間06:30-19:00
票制:單一票制無人售票
全程票價(元):1.00;
全程站點:礦部—王家河鄉政府—鍋爐廠—石油公司—柿樹溝—同官中學—二號信箱—川口—招商市場—市二中—信合大廈—文化宮—體育場—公園路—大同橋—市醫院—市三中
6路
文化宮站→職業技術學院站 [29站]
起點站首末車時間06:30-19:30
終點站首末車時間06:30-19:30
6路(文化宮→職業技術學院)的途經公交站點:
· 文化宮站川口站新川站 → 軍工站 → 水泥廠站 → 李家溝站 → 黃堡火車站 → 黃堡站 → 王家貶站 → 董家河站 → 馮家橋站 → 三號站 → 泥陽站 → 花園飯店站 → 耀州賓館站 → 錦陽路十字站 → 交警支隊站 → 公交公司站 → 長豐市場站 → 鐵諾小區站 → 金謨小區站 → 供電局(鹹豐東路)站 → 征稽處站 → 中級法院站 → 交通大廈站 → 華陽小區站 → 市政府站 → 市委站 → 職業技術學院站
7路
姜女祠站→礦醫院站 [23站]
起點站首末車時間05:50-20:50
終點站首末車時間05:50-20:50
票價:1.00元
姜女祠站—重興公園站—印台區政府站—唐華商城站—濟陽路站—南關站—南苑小區站—甘草巷站—青年路(小街)站—市建行站—圖書館站—老廟溝站—二廠巷站—基建公司站—小河溝站—文化宮站—中銀廣場站—光明西巷站—電大站—供應處—招商站——礦醫院站
王益區—新區交通專線
全線設市一中、朝陽路、正陽路、市公交公司、花園飯店、川口、文化宮等7個停靠站點,票價比6路公車每人次加收1元(含月票)。

民俗風情

地方語

近親稱謂:大(父親)、媽媽(伯母)、娘娘(親近的叔母)、女子(女兒)、小子(兒子)、妗子(舅母)、丈人(岳父)。
成語與詞組
①民間俗語 仰板睡(仰睡)、仄棱睡(側身睡)、說胡話(夢囈、說無根據的話)、了媳婦(男子結婚)、打發娃(女子出嫁)、扶女的(伴娘)、身不空(懷孕)、丟人現眼(醜事引人注目)、秤平斗滿(不短斤少量)、亮亮框框(缺少教養,言辭放肆)、棱里棱錚(衣冠楚楚)、撲氣來咳(不整潔)、黑麻日揣(又黑又髒,漆黑一片)、
五麻六道(骯髒,蒙受冤屈)、痴麻古懂(痴呆,遲鈍)、絲絲蔓蔓(不利索)、端圪影影(非常直)、戛達馬希(雜七雜八的事物)、
戴高帽子(過分地讚揚別人,實際上帶有諷刺意味)、胡事麻察(草率從事)、葛里麻察(迅速)、大不咧咧(驕傲,毫不在乎)、倒筋臥巷(躺臥難看)
②天文地理 天爺(天)、好天(晴天)、日頭(太陽)、向陽處(對著太陽的地方)、陰陰子(陰天)、冷子(冰雹)、白雨(傾 盆大雨)、乾(旱)、山嘴嘴(橫向突出的山頭)、山底(山腳)、
料礓石(礫石)、灰添(灰塵)
③伏里天(伏天)、夜個(昨天)、前個(前天)、外後(大後天)、露明(黎明)、麻麻明或麻乎亮或麻乎乎(天不亮)、老明(天色大亮)、乾早(清早)、晌(農民每天勞作的階段性時間)、早晌(上午)、晌午(中午)、後晌(下午)、麻子眼/麻刺眼(黃昏)、黑了(初夜)、才黑(黃昏過後)、見天(每天)、一晚些(整個晚上)
④名物 磚頭/半截磚/半落磚(磚塊)、瓦碴(瓦礫)、洋灰(水泥)、惡水(泔水)、末子炭(面煤)、塊炭(塊煤)、 攏火(生火)吸鐵石(磁鐵)、籠桶(轡頭)、死疙瘩(死結)
⑤植物 玉麥(玉米)、樹股股(樹枝)、洋柿子(西紅柿)
花花菜(薺薺菜)、指甲花(鳳仙花)、梨瓜(甜瓜)
⑥動物 草驢(母驢)、嘮嘮(豬)、牙豬(公豬)、牙狗(公狗)、郎貓(公貓)、女貓(母貓)、醒呼(貓頭鷹)、毛老鼠(松樹)

生育

催生:婦女生產前要催生,生產後要報喜。產前娘家需準備賀喜的禮物,有嬰兒的衣帽,產婦月中的食物等。快要臨產分娩時,外婆要去看女兒,這叫“催生”。分娩後給娘家通知叫“報喜”。娘家得到喜訊後,送所備童衣裹肚、掛麵等食品。以後還有命名、三朝酒、滿月酒、抓周的習慣。嬰兒外婆家送三年燈、裹肚,12歲送全燈,以表祝賀。
滿月:也叫“彌月之喜”。女孩滿月,只是外婆家送來喜餅,小孩衣帽及一塊3尺藍布叫做“尿布”,以示祝賀。男孩滿月則不同,除外婆家送禮外,主人酒宴招待,殺牲請客。另外,還抱小孩游村“碰乾大”(即義父),凡碰到的第一個人就叫乾大。
全燈:不論男女小孩長到12周歲時都要通知親友前來全燈。娘家(即小孩舅家)給自己的女兒和外孫(男女兼有)從頭到足送新衣一套,娘家還須各送一對大紅燈。主家喜容相迎酒菜款待。
婚喪嫁娶

婚嫁

訂婚:舊社會訂婚憑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訂媳婦,先由男方家備酒筵請媒人,當地叫“央媒”。經媒人說合,擇吉日備酒肉,由媒人送往女方家,稱之為“上門”。女家若允婚即將禮品收下,若拒婚則不收禮品。嗣後,男方家再擇吉日,帶著4件、6件、8件、12件不等的厚禮,其長輩同媒人一起前往女方家,女方午間款待以酒菜麵條,叫做“帶湯”,若用酒席盛待,叫做“大帶湯”,也就表示同意。接著,男方請所謂“星家”合婚,告知男女年庚,由星家合算,以所謂命相與日期不沖犯為吉日。結婚日期確定後,與女方家商妥。一般訂婚與結婚相隔日期,視其男女雙方年齡而定。訂婚納彩時,由男方擇吉日下帖,屆時備酒筵請媒人及女方家族親友。此時,要將聘金及布匹、衣物等放在桌上,叫做“送禮”。新郎穿著整齊出拜媒人及女方家族、親友,叫做“謝媒人”和“拜丈人(岳父)”。隨後,由媒人和女方家族將所陣列之聘金退出若干,叫做“回禮”。筵席結束後,由男方偕媒人將所置衣物送往女家。女家設宴款待,叫做“接禮”。女方出嫁前幾日,家族及親友分別饋贈衣料及錢幣,叫做“送添相”。結婚前一日,男方須把一套成衣送到女家裡,並商量次日去客多寡及嫁妝等。
結婚:結婚前夕,男方要邀請四鄰青年男女,商榷有關事宜。根據女方之妝奩多少分派人數,並請年長者(須有原配)或者村長為主管。婚日,迎親者(有男有女)偕吹鼓手前往女家。女家款以酒食。隨後,由抬妝奩的人先將嫁妝抬走。此時,新娘須著男方帶來的紅衣,頭戴鳳冠、蓋以紅布(又名蓋頭),靜候上轎。如今用轎車代替轎子,轎車接新人到提前預訂的酒店舉行結婚儀式,雙方親友前來見證並吃席。
回門:結婚次日午飯後,女家下帖,迎女婿及女兒回家,叫做“回門”。第三日女家設筵席款待女婿,各鄰居備酒肉前往祝賀,叫做“看女婿”。下午,夫婦同歸。鄰居備酒款待的習俗已經在很多地方消失。

喪葬

初喪:人死後先為死者穿著壽衣(老衣)。一般男子穿衣、袍、褂等最多7件,女子則以5件為度。叫做“小殮”,之後,炕下燒紙,移屍靈床,鋪以能響動之草,面蓋白紙,叫做“苫臉紙”。靈床停堂中至第三日下午入殮。棺內下墊黃土,上鋪紅褥,旁邊用紙包香末或柏樹葉墊實。屍體上再蓋紅單,並用新棉花蘸酒拭死者面孔,最後蓋棺,叫做“大殮”。
開弔:入殮之次日,即為喪後第四日開始弔唁,喪家用紙糊門,並剪白紙為長絮,用竹棍豎立大門外。男女均著孝服。柩前掛白帳,帳前設祭桌,上擺祭品,兩旁設男女草墊座位。親友來弔唁者,給以白帽布,叫“散孝”。弔奠仍行跪拜禮,甥婿內親必行禮。女婿、外甥須備大餅、冥資,遠親用小餅,朋友用條帳或錢幣行禮。
出殯:開弔後選吉日出殯。有的頭七出殯,行起柩禮畢,孝子捧紙盆摔路旁,執幡前行。樂司(吹鼓手)為前導,親朋前後送喪。至墓下葬。安置冥器,如小桌椅,上列祭器,叫做“墓用”。旁邊立紙糊童男童女。實土成冢。孝子抱主歸家,行安主禮。
亡人入土為安,葬後還有暖墓、覆山、全山、應七、生日、百期、一周年、二周年等禮儀。直到三周年過後才除孝。未換服前叫做“重服在身”。守重服者不拜年,過春節門前不貼紅紙對聯,有的地方孝子穿孝服手執香,向鄰居和主要親屬家去謝孝,以後方能進出人家大門。謝孝時遇到年老人叩首跪拜,對方應以揖禮答謝。換服後說是“服去福來”。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積極進行殯葬改革,提倡火葬,實行公墓。

節年假日

歲肘節序(月日按農曆)
新年:正月初一為新年。新中國成立前,城鄉民眾均是黎明即起,鳴炮迎春。先在祖先牌位、各種神像前焚香、點蠟、化黃(或化白)、獻供、奠酒。早餐多是水餃,午飯多為火鍋、八碗。早飯後,有的村子先是戶族男人集體到各家,向祖先磕頭,名為“拜軸子”,然後從戶族中最年長的人開始,集體互拜新年。接著向父母兄長賀年,村鄰、親朋互賀新年,連續數日。新年期間,正逢農閒季節,因此,玩紙牌、搓麻將、耍賭博等習俗盛行。新中國成立後,迎神廟會、賭博陋習廢止。新年統稱為“春節”。國家規定春節放假三天。過年傳統習慣依然如故。除夕夜,全家團聚吃年飯,大門上貼春聯。初一凌晨放鞭炮,喜迎新春。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國家規定春節放假七天,王益地區沿襲了新年的傳統習俗,大年初一本家之間相互拜年,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子回娘家拜年
元宵:正月十五晚為元宵節,亦叫上元。人們習慣將小孩外婆家所送的燈籠全部點燃,室內外燈火輝煌,俗稱“十五明”,要求“十五燈不要空”。祭禮同新年,白天耍“社火”、放花炮、踩高蹺,遊街過巷。城市晚上以燈會為主,各單位用電力、機械、電燈泡裝成各種形象的彩燈,集中在工人文化宮、礦工俱樂部、人民公園等處,供民眾觀賞。農村地區,家家戶戶在每個房間窗台點蠟燭,拉開家裡的所有燈,俗稱“發亮”。在一些農村地區,蒸花饃(又稱雞娃饃)在十五晚上供奉在灶頭前,並點蠟燭,敬灶神。
清明:這一天家家備酒菜掃墓祭祖,墳上掛長綹彩紙錢,表示有主墓。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這天,未過三周年的新墓,都要祭掃。過了三年的舊墓是在清明這天祭掃。
端陽節:五月初五,亦叫端午節。這一天為吊楚屈原,家家戶戶吃粽子、糖糕。外婆家或岳父家要給外孫、新女婿送裹肚、香包。小孩束以五色彩線,既是一種裝飾,又巧合民俗續命。各戶門上懸掛艾,人飲雄黃酒以防瘟疫。給小孩七竅塗抹雄黃酒以防蟲咬等。這些既有迷信色彩又有科學道理的習俗,至今仍在城鄉流傳。
六月六:這天多為晴空萬里,太陽炙手,是晾曬衣物的時機。因而曬衣物以防蟲蛀,制曲壓漿以防霉變。古以此日為“迎女節”,新嫁女兒送單衣,叫“避暑”。新時代更名為看“六月六”,禮品富足。除送單衣外,現如今一般送家電等高檔耐用物品。
中秋節: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節前友人送月餅,晚上吃月餅賞月。嫁出去的女子回娘家拜節,在外工作的人亦有回家探親者,中秋節已經形成全家聚會過節的風氣。
冬祭:十月一為冬祭。這天雞鳴時,將紙衣、紙被燒焚於門前,為已故的親人“送寒衣”。十月一,送寒衣,傳說是孟姜女所留。新中國成立後,此俗雖以廢除,但在城鄉仍有不少人在十月一這天燒紙送衣。
冬至:千家萬戶吃水餃,寓意不凍耳朵。
五豆:臘月初五為過五豆節,前夕用豌豆、小豆、豇豆、扁豆、黃豆等五種豆子熬成粥,五日晚四鄰互送。此風俗在農村地區沿用,五豆內容也變得更豐富,各種豆子、花生、玉米、高粱等。
臘八:臘月初八早晨吃小米燴麵條,一般用豆腐、紅蘿蔔、菠菜等做成臊子,左鄰右舍互送,叫“散臘八粥”。
灶神生日:臘月二十三,是所謂“灶神”的生日(即上天宮奏事的日子)。這天晚上,供灶糖(麥芽糖)、焚香將舊“灶神”畫像燒掉。要求全家必須跪拜叩首,叫“送灶爺上天”。除夕晚換上新灶神像。這一風俗在農村地區仍然沿用,二十三下午烙坨坨饃(小的圓形餅),晚上在灶前供奉坨坨饃,點香,一家之主的男人跪拜灶神。除此之外,城鄉普遍從這日開始,個人理髮、洗衣洗澡、家家戶戶打掃室內外衛生,乾乾淨淨迎接新春。
除夕:臘月底(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清掃、置祖主、貼春聯、薄暮祭祖及各神。晚上全家化紙叩拜,並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圍坐到深夜,叫“守歲”。有的村莊是日已開始耍社火,敲鑼鼓,民眾中相好者聚集飲酒,亦有兄弟喝酒閒談,共敘情誼。婦女多為包餃子而忙,為明晨的早餐作準備。新中國成立後,拜神祭祖在一些地區已廢,貼春聯、守歲、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猶存,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習慣在三十這天買喜慶的掛件、鮮花等裝扮居室,增添節日氣氛。

名優特產

“孟姜紅”甜桃、“常家樂”蘋果、塬畔村櫻桃

旅遊名勝

著名的旅遊景點有耀州窯博物館、耀州窯遺址

歷史遺蹟

王益區地處黃河文化圈,先民們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璀璨的古代文化,周、秦、漢唐時期,因屬京畿重地,文化繁榮,在這片土地上遺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蹟。其中著名的耀州窯遺址、王家河遺址、炭科溝遺、前峁遺址、黃堡鎮遺址、呂家崖遺址、李家溝遺址、高坪遺址,宮殿寺廟遺址有興元寺遺址,古城堡遺址有銅官縣遺址、黃堡縣城遺址,古墓葬有王家河西周墓群,古建築有興元寺塔,有石刻及石窟陀羅尼經幢。

耀州窯遺址

位於黃堡鎮西南側,揭露面積累計2萬多平方米,清理出唐至元五個歷史時期制瓷作坊百餘座,焙燒窯爐百餘座,出土文物標本逾300多萬件(片)。特別是八十年代中期唐三彩窯址和五代青瓷的發現,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在國內外產生了極大的轟動。
王家河遺址 王家河遺址位於王家河鎮王家河村之西南,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遺址東西長50米,南北寬40米。遺址地表遺存比較豐富,陶片等文物俯首可拾,斷崖發現明顯文化層、灰坑多處,出土殘器陶片很多,並有石、骨、蚌等器物多件。1980年在這裡曾出土一件“人首蜥蜴浮雕罐”,為古遺址出土陶器之罕見之物,現屬國家二級文物。

炭科溝遺址

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遺址南北長40米,東西寬30米。遺址位於銅川市王益區王家河鎮炭科溝村村南二階台地,遺址斷崖灰坑、灰層明顯可見,地面有少量陶片,獸骨。1983年文物調查時,在遺址內出土刻有“又”形符號之紅陶盂一件,器形完整,比較珍貴。

前峁遺址

位於王家河鎮王家河村東500米處,東西鄰河,為兩河夾角二級台地。東西60米,南北200米。遺址東側水溝斷崖暴露長約80米的文化層,灰層灰坑內有較多的紅、灰陶片、火燒石塊、獸骨、河蚌、螺殼等。並有仰身直肢葬式墓三座。地表散見泥質紅陶、彩陶、夾砂紅褐陶片。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

黃堡鎮遺址

位於王益區黃堡鎮東南500米處。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100米。東部斷崖裸露較薄的文化堆積層及灰坑,內含泥質紅陶、夾砂紅陶、泥質灰陶、夾砂灰陶器物。1957年發現,屬仰韶文化。

呂家崖遺址

位於黃堡鎮呂家崖村西南二級台地上。南北長700米、東西寬400米。1974年,市民眾藝術館進行了考古調查和試掘,出土有石器、陶器和少量的蚌殼、鹿角。其中人面植物紋彩繪葫蘆瓶,為關中其他仰韶文化遺址所少見,系一級文物。此遺址屬仰韶文化,但有大量龍山文化遺存。

李家溝遺址

位於黃堡鎮李家溝村西漆水東岸二級台地上。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300米,沖溝將遺址分割為南北兩部分。1976年冬至次年春,由省半坡博物館發掘,共開方15個,面積530平方米。清理出住屋遺蹟15座,灶坑27座,窯穴10個,瓮棺墓葬26個,土坑葬3座,並出土部分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從發掘情況和出土文物分析,該遺址第一期文化遺存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第二期屬廟底溝類型,第三期屬半坡晚期文化。

高坪遺址

在王益鄉高坪村西北約150米的舊堡子門前。東西250米,南北約200米,屬高坪村小河二級台地上,西南臨高坪溝,北畔堡子溝,1987年十一月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地表陶片散亂可見,地坎有灰坑、灰層,內有大量陶片。泥質紅陶,多飾細繩紋或素麵,可辨雙唇尖底瓶口沿;彩陶,飾弧線、三角、圓點勾葉紋,有缽、盆口沿;夾砂灰陶,繩紋、刻花紋罐底部;夾砂紅陶,飾繩、網紋灌口沿;並發現磨光殘石斧一件。屬仰韶文化。

興元寺遺址

位於王益鄉高坪村,隋開皇十三年(593)建寺,宋紹興九年(1139)、明正德二年(1507)各重修。寺廢已久,今只存石塔一座,上刻《大般若波羅密經》。

銅官縣遺址

位於王益鄉高坪村。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至銅官縣於此。故城已為平地。今存遺物有隋興元寺石塔一座。

黃堡縣城遺址

位於黃堡鎮呂家崖村南。北魏孝武帝時建制,今殘城斷牆,清晰可變。
王家河西周墓群 位於王家河鎮政府附近。50年代修路時大部分破壞,現存面積約800平方米。1984年10至12月,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系對墓地進行發掘,共發掘18處,以時代與葬式分為兩組。第一組為西周時期,11座;第二組為春秋戰國時期,4座。有馬坑二處,一葬馬4匹,一葬馬2匹,余為空墓。出土隨葬器物48件,有夾砂灰陶器、銅器、貝幣、石器和玉片等。

興元寺塔

位於興元寺遺址,塔為覆缽式,6角6層,高3.5米,用砂岩雕刻後層疊拼接而成,造型別致。一層是仰覆蓮座,各角均有浮雕金剛、力士像;二層正面有荷花,相間為浮雕獅、象圖案;三層為塔身,南面開有小門洞,內部中空,置一殘佛像;四層刻有波羅密多心經,字跡風蝕嚴重;五層圖案難以辨識;六層雕成十三層相輪,仍為六角形。塔剎殘缺。整個石塔逐層收分。

陀羅尼經幢

建於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原在黃堡鎮南寺,現保存在玉華博物館院內。

動人傳說

貞女孟姜—孟姜女
孟姜女的傳說,是我國與《梁山伯和祝英台》、《白蛇傳》、《牛郎與織女》齊名的“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據《皇明一統志》、》《職方典》、《陝西通志》、《郡國志》等古籍及山海關孟姜女祠碑刻記載,孟姜女是同官(銅川之舊名)人。中國民間文學協會首席顧問、中國民俗文藝家研究會主席賈芝說過:“我一直認為她是陝西同官人。”孟姜女故里,即今銅川市王益區黃堡鎮孟家塬村。
相傳秦時,孟家塬村民孟大伯、姜大嬸隔牆而居,皆獨身,孤苦無依。某年,春風扶蘇,一隻金色燕子銜來一枚葫蘆籽贈給孟大伯,孟大伯將其種於菜園。萌發後,蔓兒越過牆,進入姜家院子。金秋,結出一隻大葫蘆。姜大嬸剖開後,發現裡面竟有個女嬰。大伯、大嬸又驚又喜,都想要。經過中耆碩判定歸兩家共有,故取名孟姜女。兩家由此合二為一。
孟姜女成人後,容貌艷麗,聰明伶俐,精心料理二老起居。為遠近聞名之孝女。時秦始皇坑儒,鹹陽儒生范喜郎潛逃至孟家塬。孟姜女與之邂逅,擔心他再次被捉,向二老說明情由,藏於家中。日久,情投意合,結為連理。然婚後未滿三朝,范喜郎即被捉,押至塞上築長城。民夫搬石運土,饑寒交迫,苦痛難忍,死者如亂麻。二老亡故後,孟姜女因夫久役不歸,杳無音信,遂不憚險遠,隻身出門,往送寒衣。沿途千岩萬壑,高山峻岭,崎嶇難行。孟姜女風餐露宿,歷盡艱辛,跋涉千里。幸有烏鴉引路,遂至長城。尋問范喜郎,已築於城中。孟姜女悲憤至極,頓足號哭,哀聲震天地。終使狂風四起,日月無光,城為之崩八百里。土中骸骨暴露,不可辨識。孟姜女祈禱道:“我要以血試骨,是我的丈夫,血即入,否則,不入。”即齧指瀝血,其一血滲入者,知為夫骸,遂拾入行囊。守城官欲擒孟姜女問罪,孟姜女急負骸南奔。守城官命騎追之。孟姜女緣無定河,入米脂境,棄脂粉盒,該地自此多出美女。據稱,貂蟬即其一。她復沿洛水行進,至宜君,登一嶺巔,渴極欲飲,無水,仰天大哭,地裂甘泉,濟其渴。後人名之為“哭泉”,建祠泉畔,祀孟姜女。孟姜女抵同官境,入神水峽。峽中,重巒疊嶂拔地而起,荊棘封路。追騎將及,孟姜女毅然踐棘而過。傷口托直刺鉤,血墜地成花,即山丹丹。她復竭盡全力,扳轉大山,阻攔追騎。追騎大驚,勒馬而回,於是她始脫於難。該山今名扳轉,古名女回。孟姜女心身交瘁,力竭,至同官城北三里金山崖下,瞑目而逝。同官人於石洞中,即二人遺骸各塑為像,祀之。也有人說,葬於洞前。孟姜女的淚水滲出罅隙,清潔可鑑,叫“淚池”,今稱“淚泉”、“姜女泉”。
古人以石洞為中心,建了姜女祠。其始建年月,遠不可稽。宋嘉佑中(公元1056-1063)重修,元、明、清屢次修葺,有石洞、祠亭、木樓。清代同官知縣袁文觀《同官八景.姜祠清風》詩:“勝跡姜祠古,芳魂石洞幽。三山通地脈,二水共川流。雨過千畦綠,風來萬樹秋。祠前松柏在,明月照荒丘。”民國末年,毀於兵災,僅存石洞。1990年重建。祠內,殿宇巍峨,石階淩雲,碑碣林立,泉水清冽,翠柏掩映,怪石嶙峋,風光旖旎。此祠,早於山海關孟姜女祠500年以上。歷史之久遠,為全國各孟姜女祠之最。今為銅川市重要旅遊區和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方陶祖—柏林
柏林 是古代制瓷專家,也是銅川市王益區黃堡鎮耀州窯德應侯廟中陪祀的神靈。
柏林,在歷史上實有其人。令人遺憾的是,留存至今的關於此人的歷史資料,僅存隻言片語。其中最早最可靠的,是北宋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耀州窯《德應侯碑》中的記載:殿之梁間板記且古,載柏翁者,晉永和中有壽人耳,名林,而其字也不傳也。遊覽至此,酷愛風土變態之異,乃與時人傳火窯甄陶之術。由是,匠士得法愈精於前矣,民到於今,為立祠堂,在侯之廟中,永報休功,不亦宜乎!
據此,柏林是東晉穆帝永和年間(公元345-356年)的人。那時,東晉政權偏安於中國東南一隅,黃河流域陷於少數民族割據政權的統治之下。柏林堅持使用東晉年號,表明他可能是東晉的百姓。
柏林的籍貫,可能是當時青瓷的主產區浙江。他為了傳播先進的生產工藝,不遠萬里,來到黃堡。將其先進的生產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的陶工,從而推動了當地制陶業的發展。他大概是將浙江的制陶技術帶到北方的第一人。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業,在德應侯廟中附設了他的祠堂,把他當作神靈來崇拜。
北宋時,隨著青瓷製造技術的空前提高,耀州窯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迎來了極盛時期,其影響遠至河南、山西等地。這些地方的窯廠不遠千里派人來黃堡學習制瓷技術,拜謁德應侯廟。他們返鄉後,紛紛為柏林建廟立碑。但是,有些窯廠將柏林誤寫為“百靈”、“柏靈”、“伯靈”。
今天,在王益區黃堡鎮附近的耀州窯博物館中,新建有窯神廟。其中供奉的,即柏林的塑像。
愛民仁君—益王
義王和尚,元朝蒙古貴族,皇室成員。和尚是其蒙古名的音譯,他非僧侶。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玄孫(一說是曾孫),也是元順帝的皇叔。其父寬徹晉化為威順王,坐鎮武昌,其叔父是淮王帖木兒不花。和尚是元順帝的近臣,深受信任。元順帝痛恨奸臣右丞相孛羅帖木兒,密令和尚尋找機會刺殺。和尚募得殺手6人,乘孛羅帖木兒入宮之機會,殺死於延春閣李樹下,遂因功被封為義王。元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元朝政權危在旦夕。至正二十八年(1368)七月,明軍逼近大都(今北京)。元順帝詔令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而以義王和尚佐之,自己隨後出逃。據《元史》記載,當大都被破之時,和尚“即先遁,不知所之。”帖木兒不花陣亡,守大都的元朝中央朝政大員全部被斬。
相傳和尚攜帶著家眷逃離大都後,為避免明軍追殺,改漢名為蘇克明,字進迪,號鋼鍤公。曾在山東省鄄城縣、河南省南陽縣、河南省濮陽縣等地潛藏,這些地方至今尚有其蒙古族蘇姓後裔。其中鄄城縣北王召蘇氏家廟至今仍供奉著他們的始祖義王和尚的排位。
此後,義王又化名為王彥龍,流落至陝西同官。但被當地人誤記為“益王”。
清代《同官縣誌》就此記載道:“明定天下,捕元宗室甚急。有益王者,潛居縣南七里舖。其後子孫以王為姓。今同川里二甲王氏,是其後裔也,故今其村為王益村。”
“康熙年間,王氏子孫猶留益王圖像,歲春秋張掛,合族以祭。”
民國《同官縣誌》云:“杏林王姓,為元末益王之後。益王逃至本縣西鄉杏林村,遂家焉。據其族耆老及民間相傳,益王初至縣南王益村隱居,繼而謠諑蜂起,乘夜西行,至炭窠溝西原乞火未得,因名其地曰莫火村。遂至避難村居之,後復遷居松林。益王死,其後復遷杏林。歷明至清,均安居業農。無族譜,唯存皮捲軸一幀,上畫益王及宮官宮女多人。此軸現存北雷村,不示人觀。族人散居於杏林、松林、避難村、莫火村、北雷村、南關者,約八十餘戶。”
“東王益村。元宗室益王之後,入明以王為姓,居此村,故名。”引文中的七里舖、王益村,今屬王益區王益鄉;炭窠溝、北雷村、杏林、松林,今屬王益區王家河街道辦。
王益村,原名“益王村”。曾建有益王廟,廟址即今王益村國小。因後從外地來了個姓王的名醫於此定居,改稱“王醫村”,但寫作王益村。今王益鄉之名即因此得。
道教名流—葛洪
葛洪(284-364)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是中國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領袖,也是中國預防醫學的介導者。葛洪內擅丹道,外習醫術,研精道儒,學貫百家,思想淵深,著作宏富。不僅對道教理論的發展卓有建樹,而且對醫學、音樂、文學、化學等方面也很有成就。著有《神仙傳》、《抱朴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著作。《肘後備急方》中記載了天花、恙蟲病等傳染病的症候及診治方法,其中“天行發斑瘡”是全世界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在《抱朴子內篇》中記述了煉製金銀丹藥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介紹了一些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書中記載的加熱紅色硫化汞能分解出汞,汞加硫磺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變為紅色硫化汞。說明他對化學反應可逆性的認識,他還記述了“以曾青塗鐵,鐵赤色如銅”的鐵置換出銅的化學反應。
葛洪父親去世,從此家道中落,“饑寒困瘁,躬執耕穡,承星履草,密勿疇襲。……伐薪賣之,以給紙筆,就營田園處,以柴火寫書。……常乏紙,每所寫,反覆有字,人甚少能讀也。”葛洪16歲開始讀《孝經》、《論語》、《詩》、《易》等儒家經典,尤喜“神仙導養之法”。後從鄭隱學煉丹秘術,很受器重。建興四年(316),還歸桑梓。東晉開國時賜爵關內侯,食句容二百邑。鹹和(326-334)初,司徒王導召補州主簿,轉司徒掾,遷咨議參軍。千寶又薦為散騎常待,領大著作,洪皆固辭不就。及聞交趾產丹砂,求為句漏令,遂率子侄同行。南行至廣州,刺史鄧岳極力挽留,葛洪就在羅浮山煉丹,悠遊閒養,著作不輟。
後來,葛洪來到同官縣,隱居在今王益區川口附近的飛仙洞(即銅川民眾所說的後洞),直至去世。《同官縣誌》載葛洪“素事修煉養真,於縣之飛仙石洞中亡,時年八十一,其貌不改平生,體仍溫柔,舉之入棺,輕如空衣裳然,時謂之得屍解雲。”明寇慎《同官縣誌》中記有“同官八景”,第二景“仙洞朝霞”,說葛洪修真、羽化的地方:“去縣南二十里。其山皆石。塊磊奇異。洞口當山之陰。每值天曉。霞光掩映如繡。時久不歇。”

著名人物

和青、韋子齊、梁希賢和谷、李秋蓮、楊瑞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