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器紋飾銘文

銅器紋飾銘文

銅器紋飾銘文鼎上的文字,包括:獸面紋龍紋鳳鳥紋鳥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器紋飾銘文
  • 包括獸面紋龍紋鳳鳥紋鳥紋
  • 出處:《呂氏春秋·先識覽》
  • 龍紋:夔紋和夔龍紋
  • 紋飾:獸為主
獸面紋,龍紋,鳳鳥紋,鳥紋,虎紋,牛紋,象紋,鹿紋,兔紋,蝸身獸紋,蛇紋,龜紋,蟾蜍紋,魚紋,蟬紋,長鼻曾紋,鳥獸合體紋,獸目交連紋,波曲紋,鱗紋,蕉葉紋,羽翅紋,獸體捲曲紋,火紋,幾何紋,人物畫象,人面紋,貝紋,綯紋,

獸面紋

舊稱饕餮紋。饕餮之名本於《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方報也。”宋代人將青銅器上表現的頭部、或以獸為主的紋飾都稱饕餮紋。實際上這類紋飾是各種各樣動物或幻想中的物象頭部正視的圖案。後來不少菱中稱它為獸面紋。獸面紋這個名詞比饕餮紋為勝,因為它指出了這種紋飾的構圖形式,而饕餮一詞卻只限於“有首無身”這樣的定義,絕大多數紋飾並非如此。獸面紋的特點是以鼻樑為中線形,兩側作對稱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較具體的獸面紋在目上還有眉,目的兩側有的有耳,多數獸面紋有曲張的爪,兩側有左右展開的體軀或獸尾,少數簡略形式的沒有獸的體部或尾部。所有獸面紋基本上是按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現方法和技巧上,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不同。

龍紋

包括夔紋和夔龍紋。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型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記載。其實,按孔丘的解釋是得夔一已足,而非為夔是一足的動物,實際上一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象形。青銅器盉、罍、■等蓋上的立體龍的形象,從來就有兩足,有的在尊或簋的耳部以整體龍作為裝飾的,則就有兩足或四足,從無立體一足的龍,所以這裡不採用夔紋這個傳統名詞。青銅器紋飾中,凡是蜿蜒形體軀的動物,都可歸之於龍類。龍在商代的心目中,大概是多種多樣的。古籍中對龍的記載也是形象很不相同。按照圖案的結構,龍紋可以分為爬行龍紋、卷體龍紋、交體龍紋、雙體龍紋、兩頭龍紋等等。

鳳鳥紋

包括鳳紋和各種鳥屬的圖案,鳥紋的特徵比較形象。最早的鳥紋發現於新石器時代,如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確的鳥紋。鳳是羽飾和鳥冠化麗的理想中的神鳥,甲骨文中鳳字的構形也有這個特點,其他有種種長短尾、有冠、有角或鷹鷙、鴞梟等鳥類。鳳紋除了華麗的冠外,它的體軀和尾部也有很多變化,鳳的冠大致有多齒冠、長冠和花冠三種形式。

鳥紋

絕大部分的鳥喙是閉合的彎鉤形,和鷙鳥的喙相似,但更為強調。個別的鳥喙也有張開的。鳥紋都有角或毛角,角的形式大致有彎角、長頸鹿角和尖角。鳥紋的體軀,大多只是一個禽體的外形,沒有羽翅,有時因圖案結構的需要,有作長條卷尾形的,類似鳥首龍體。鳥的尾部變化較多,有長尾、垂尾和分尾幾種形式。

虎紋

在青銅器上,虎紋常以活動形態出現。這些虎所食之人形,都不是常人,而是作鬼怪之狀。這類圖像在當時相當流行。

牛紋

商周青銅器上,飾牛角的獸面紋較多。在尊的肩部常飾牛頭,四年■其卣提梁的兩端也是用牛頭作裝飾,在鼎足上部用牛頭紋作為裝飾的更為多見。作為整體的牛紋在青銅器上卻很少見。

象紋

象的形象比較明顯,頭部有一個向下或向上的長鼻,鼻下有咀。一般體軀巨大,並有四足。在青銅樂器鉦、鐃上,象紋一般作為邊緣紋飾,體積很小。象紋除作為紋飾外,還有象尊,是以象的整體造型作為青銅酒器。

鹿紋

河南安陽殷墟1004號墓出土的鹿方鼎,腹部飾鹿角獸面紋,分枝角很突出。整體的鹿紋商代未見。春秋晚期和戰國的青銅器上,也有少量的鹿紋出現,紋飾已用銅鑲嵌。

兔紋

兔紋形象很寫實,在青銅器紋飾中很少見,河南洛陽北瑤出土西周兔紋觶,頸部飾兔紋一周。

蝸身獸紋

形象是以蝸牛殼作為軀幹的動物,頭作龍形,頭頂有一觸角,唇上卷似象鼻,口內有上下交錯的大獠牙,頭下有一利爪,身負大蝸牛殼。這類紋飾過去也稱為夔紋。蝸身獸紋所見大都在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

蛇紋

蛇是一種軟體動物,在青銅器上的蛇紋,頭部比較寬大,還有一雙突出的眼睛,曲折的軀體有鱗節的裝飾,尾部上卷。這種紋飾舊稱蠶紋,實際上蠶是沒有眼睛的,而且頭部與體軀為等寬,尾部平直不能上卷。西周時代很少見有蛇紋,到春秋戰國再度盛行,但結構趨向自由,個體精小,有的作體軀捲曲和交連狀,則灰飛煙滅卷體龍紋和交體龍紋,舊稱蟠虺紋。

龜紋

龜是一種水生動物,在青銅器上的龜紋,頭作蛇形,大多作側而爬行狀,有的介於龜、鱉之間的形狀,背部隆起,大多裝飾在水器上。

蟾蜍紋

蟾蜍作為紋飾在青銅器中很少見,僅在盛放水漿的器上可見數例。蟾蜍作獸頭,背部有斑紋或圓形的疙瘩紋。商和西周時代盛行。

魚紋

作側面遊動狀,體軀有作平行線而上下無鰭的,口緊閉。有的體部飾六角形及方形鱗片,魚紋大多出現在盤上,作魚貫狀排列,魚紋在商和西周時期並不多見,但它延續的時間卻很長。

蟬紋

商代蟬的形象沒有翅翼,有處於“復育”階段的未成蟲和成蟲兩種形式,由於它長方形的形象,橫堅都可安置,在商末周初的青銅器上,一般作為次要的紋飾。

長鼻曾紋

這是獸紋的圖案變形,是象鼻頭和龍形體軀的結合。這類紋飾舊稱象紋,但它沒有巨大的體軀,也沒有明確的口部,只能稱為長鼻式的獸紋,盛行於春秋早期。

鳥獸合體紋

有一段曲折形的體軀,一端是龍頭,一端是鳥頭,這種紋飾個別地出現在商末周初。

獸目交連紋

為兩獸的某一部分相互連線,所接角之外有一目相連結。其表現形式有兩獸的頭部相接,連線處是目紋。

波曲紋

舊稱環帶紋,主體為寬闊的帶狀體軀上下大幅度的彎曲。在波曲的腰常有一獸目或近似獸頭形的突出物,波峰的中間填以兩頭龍紋、鳥紋、鱗片或其他簡單的線條,為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銅飪食器和酒器的主要紋飾之一。

鱗紋

是以龍蛇體軀上的鱗片排列而組成的紋飾,排列的方式有連續式、重疊式、並列式三種。連續式是完全相同的鱗片,按縱向交錯排列,可鋪開一個很大的面。重疊式的鱗紋排列方式如魚鱗相疊,也可縱向形式。

蕉葉紋

是兩獸的體軀作縱向對稱式排列,一端較寬,一端尖銳,作蕉葉的形式。

羽翅紋

作微型的羽翅狀它的粗端作雷紋盤旋,細端作尖銳狀,常用多疊的形式整齊排列,在一件青銅器上可有數千個之多。盛行於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

獸體捲曲紋

每一個圖案的個體是一根彎曲的線條,有呈C形和S 形的圖案,也有作橫S 形的,近乎捲曲回顧的龍,但它不辨首尾。過去也有稱為蟠虺紋的,實際上蟠虺紋是小蛇,頭尾還是可以分辨的。這種紋飾盛行於春秋戰國之際。

火紋

舊稱圓渦紋、渦紋或囧紋。火紋是太陽的標誌,因此它的特徵是圓形的,中間略有突起,沿邊有四到八道旋轉的弧線,表示光焰的流動。火紋除單個作為圖案外,還與其他紋飾配合使用,與之配合的紋飾有龍紋、四瓣目紋、雷紋等。

幾何紋

是由幾何形的圖案組成的有規律的紋飾,純屬形式上的變化和結構上的美感。這種紋飾在原始社會的彩陶上早已出現。青銅器上屬於幾何紋的形式比較多,但在早期作為主要紋飾的機會非常少。幾何紋大致有連珠紋、弦紋、直條紋、橫條紋、斜條紋、雲雷紋、百乳雷紋、曲折雷紋、鉤連雷紋、三角雷紋、菱形雷紋、網紋等。

人物畫象

:是用寫實的手法描繪出當時貴族的社會生活和勇猛作戰的場耐寒類紋飾在青銅器上出現較晚,已經初步擺脫了規律化的對稱圖案,而是用流暢的線條,結合繪畫和雕刻手法,描繪出各種動景。如宴樂、弋射、採桑、狩獵等活動,還有徒兵搏鬥、攻城、水戰等戰爭場面。定些用繪畫形式表現的畫像,是以後繪畫藝術的先驅。

人面紋

在青銅器紋飾中,人面紋是一種半人半獸的怪神,有的僅有面部,有的還有獸的身軀,面部雖作人形,但還包含獸類的特點,如頭上長角,口中有獠牙。

貝紋

在青銅器紋飾上,均作橫置排列,出現較晚。盛行於春秋戰國之際。

綯紋

是繩絞結的形狀,在構圖中綯紋是由二條、三條、四條。甚至九條單線絞結而成,流行於春秋戰國之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