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飾工藝

銀飾工藝

苗族的銀飾,均為本民族男工匠所制,以黔東南丹寨和湘西的工藝最高。進入民國,苗族使用銀飾的仍然很多,製造工藝也更精緻纖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銀飾工藝
  • 記載:《黔記》卷五九
  • 製作人:本民族男工匠所制
  • 地點:黔東南和湘西
歷史,特點,分類,第一類,第二類,第三類,苗族銀飾,

歷史

苗族普遍喜戴銀製品,男女皆然,而以青年婦女為最。明代郭子章的《黔記》卷五九和翟九思的《萬曆武功錄》卷六,就有黔東和黔中苗族“以銀環、銀圈飾耳”的記載,但數量少。到清代,使用銀飾盛極一時,不僅很普遍,而且數量多。如黔東苗族婦女,頭戴銀花,耳戴銀環,項戴銀圈,“以多為富”。貴州中部及雲南、川南,用銀飾也很普遍,但數量較少。清代時的“大耳環”,很多地區已改為纖巧玲瓏的珠式耳環,項圈、項鍊很考究製作,並出現精製的銀冠、銀衣等。進入民國,苗族使用銀飾的仍然很多,製造工藝也更精緻纖巧。
銀飾工藝

特點

苗族的銀飾,均為本民族男工匠所制,以黔東南和湘西的工藝最高。
成品有粗細兩類:粗件如黔東黃平、爐山、台江一帶的扣環項鍊、實心項圈、實心手鐲等,一般不要求精工製作,用銀分量大,佩戴的目的是顯示富有。但也有較為精工的泡項圈、泡手鐲、空心鑽花項圈和手鐲等,製作雖較為費工,但用銀較少,細件很精緻。著名的如黔東清水江、舞陽河兩岸的銀花、圍腰鏈、銀羽、銀泡、銀雀、銀索、銀冠、銀羅漢、銀鈴,湘西和黔東北的銀鏈、銀花、銀耳環、釵牙籤、銀鈴、銀蝴蝶、銀牌、銀披肩以及祭祀用的銀冠等。
製作這類銀飾費工極大,有的要經過多程式的加工,如制銀索,要將銀拉成細如頭髮的銀絲,然後集數十根銀絲編成每面都呈“人”字形的六棱銀索。黔東的銀冠,更是集銀飾工藝之精華,在面積不大的冠架上,焊接的銀花、銀鈴、銀雀、銀蝴蝶、銀鐘、銀簽等飾物,重約三、四十兩,有數十件甚至百件之多,件件都是精工之作,閃耀著苗族人民的智慧之光
操苗語湘西方言的婦女,每逢節日,都佩戴多件精製的銀飾。常用的銀飾有披肩、鑽花項圈、銀串、掛銀串項圈、圍腰鏈、螺旋項圈、龍頭手鐲、戒指、耳柱、壓領等,都是本地苗族銀匠製作,工藝精湛,式樣美觀。
銀披肩
一般用七或九塊薄銀片為主件,各鑽花紋。花紋中以雙龍戲珠為主,龍身周圍為鑽花雲片,鏤空。作為主體的大塊薄銀片之間,以銀絲作圈銜接成為披肩的整體。佩戴時,披肩能隨肩、胸的高低、凸凹而緊貼於肩胸。披肩胸前焊接七或九組銀串。每組銀串多為兩層,每層都是鑽花鏤空的薄銀片,兩層都系銀串,上層為二串,一層為五串,每串的下端都系有銀鈴、小銀片等。其中以龍的造型最為生動,製作也最精湛。龍鱗以銀絲勾畫焊接於龍身而成,眼、鼻、須、爪、繡、尾皆備,形態生動活潑。大薄銀片上另樓幾片浮雲護繞龍身,有如雲中二龍翻騰,戲奪珠寶。
鑽花項圈
環為扁平較厚銀片,修剪為圓圈,正面滿鑽花紋,若干只為一套,各只的環圈由小到大。佩戴時,依次由大環到小、環,互不遮蓋,每隻都顯現在外。
銀串
俗稱牙籤,以三塊薄銀片和三根銀鏈為主件;兩根銀鏈聯繫銀片為三層,另一根較長銀鏈鑲聯頂層為佩戴時懸掛用,每塊銀片都精鑽花紋。三層銀片的下緣另以小銀鏈系小銀片,小銀片的下緣各系三根小銀鏈,每根小銀鏈的下端各系一枚喇叭形圓銀筒或鑽有不同花紋的小銀片。最下一層的主件、銀片,下緣均以小銀鏈系銀牙籤、銀挖耳勺等為飾。銀串有單獨的,也有兩串聯在一起的。佩戴時,都懸於大襟衣右上的紐袢。
銀串項圈
項圈較粗,先捶作四方形,再扔為螺旋狀,最後纖作項圈。項圈的胸前半圓上各懸若干銀串,銀串形式基本同上。

分類

操苗語黔東方言的婦女,部分地區姑娘佩戴的銀飾數量之大,為苗族之冠;製作工藝和品種之多也屬第一流。約而言之,可分三類。

第一類

工藝精湛,工序複雜,成品美觀。這類銀飾主要有銀冠、銀鳳、空花手鐲、銀線編織手鐲、髮髻銀索等。銀性軟而延伸性強,可拉成馬尾樣的細絲。編織手鐲、戒指、髮髻索等銀飾,就是用這種細銀絲作成。
銀冠
其結構有兩種,一是以約三毫米的鐵絲作骨架,再將上百的銀花簇纏滿鐵絲架之上為帽頂,帽的周圍纏以鑽花的薄銀片,下緣綴上數十枚有銀鏈繫著的銀墜,銀墜覆迄眉、耳之上。主要流行於貴州黃平、施秉、凱里東北部和雷山的桃江等地。
另一種銀冠是將銀花、銀泡等綴在無頂帽(即只纏兩圈的頭巾)周圍,夾層插以四五束銀花簇。花簇的構造,是在銀簪的外端,焊接30多根長短不一的銀簽,每根簽頂都焊接一朵精製的銀花,髻後插一把木梳。木梳背包一塊薄銀片,外圍綴滿銀墜,只留梳齒。髻上插一隻銀鳳和一副銀角。銀鳳以模型壓成鳳身,以精鑽花紋的薄銀鑲合為鳳的身、首,另以薄銀片剪作尾、翼焊接於鳳身。尾羽為身長的數倍。銀角為薄銀片製成,其上精鑽雙龍戲珠,龍的雙角之間另插精鑽花紋的“銀扇”,與銀角配合,不能單獨佩戴。這種銀飾流行於台江縣城郊和革東等地。
空花手鐲
以銀絲纖作小花瓣,焊接若干花瓣合在一起成團花,再以若干團花焊接在一起成為花簇,另用薄銀片製成手指大的小盅,盅的外底焊一小銀珠如乳頭狀。將四根銀簽纖成手鐲樣,再將花簇、銀盅覆於銀簽上,焊接成為手鐲。銀線編織手鐲:先將細銀絲三或四根絞成銀線,共若干根,以之編為六棱手鐲,紋呈正倒相疊的“人”字形,中空。
銀繩
以極細銀絲編作四棱,每面寬約一分,紋呈正、倒“人”字形,長約兩丈,頗柔軟。以之挽於髻外,使髮髻能承受銀角,以銀繩挽髻。流行於貴州凱里、麻江、丹寨三縣市接壤地區。

第二類

做工細緻,種類繁多,流行面寬,但工序不如第一類複雜,技藝也略遜一籌。常見的成品有:鑽花空心手鐲、胸牌、鑲花銀鏈、泡花項圈、吊鈴鑽花項圈、細銀項鍊、銀泡、銀鈴、鑽花戒指等。鑽花空心手鐲:將薄銀片鑽細緻花紋作手鐲外環,另一片不鑽花紋作內環,各卷如覽,鑲合焊接,再纖成手鐲。
胸牌
漢語稱“壓領”,是懸於胸前的銀牌。用一塊銀片,以模型壓成花紋雛坯,細鑽花紋。其下沿焊接許多銀鏈,每根銀鏈的下端焊接銀鈴、銀喇叭等若干件。銀牌上沿焊接一根較粗且長的銀鏈,戴在脖子上。
鑲花銀鏈
一般作套在脖子上的圍腰鏈。是由多枚約一厘米見方的小銀塊,以銀絲串聯而成,小銀塊的兩面都有花紋。泡花項圈:以數根方形(每方寬約一分)的長銀條各循回纖成數十個圓圈,交叉互扣,即成長條泡花。最後將長條泡花纖成項圈,兩端用細銀絲纏牢,頂端一作環,一為鉤,佩戴時互扣。
鑽花系鈴項圈
將銀片製作項圈圓形,置於模子壓成二龍戲珠等花紋,再鑽龍的鱗、須、鰭、爪等紋樣,使之清晰可辨。項圈前沿鑽通十七孔(可略多略少,但須單數)以穿短銀鏈。銀鏈下端系有銀鈴、銀花、銀片等。
銀泡
這是銀衣的主要飾件,形式有二:一為大型銀泡,將有杯口大的圓銀片放入模型中壓成有盤龍等的花紋,鑽明花紋,鏤空。二為小銀泡,圓形,壓如錢形。兩者的邊緣都錐有銀眼,釘於衣上。
銀鈴
銀鈴為球形,如櫻桃粒大,由兩開薄銀片製成半圓再鑲接而成,內置一粒小鐵沙,下開有銜口,上焊接小銀鏈。銀鈴可單獨綴於衣上,或作其他大銀飾的附屬檔案。

第三類

工藝較簡,藝術性差,但需銀量大。這類銀飾有項圈、項鍊、手鐲、耳柱、耳環、戒指等,都不附銀制小件。
項圈
有螺旋形、圓棒形等。螺旋形大項圈的製法是先將紋銀捶作四方長條,中間大,兩端漸小,剩餘的兩端為圓棒形。四方形的這一截,每方都要鑽一長槽,然後冷扭為螺旋形,紆為圓圈。不及10兩重的小項圈,也捶作四方,但一般不鑽槽,也扭作螺旋形,四方形部分紆作圓圈。無論項圈大小,兩端為圓捧形的,都以一端紆為鉤,一端紆為環,佩戴時扣於頸後。
20年代後期到30年代前期,貴州凱里市舟溪和麻江縣的白午、銅鼓一帶,富裕之家制的螺旋項圈,有重達50兩的。還有一種項圈是將四棵粗如筷子的圓形銀簽並在一起,扭如搓繩,兩端各合捶為一,一端紆為環,一端紆為鉤,以便佩戴。
圓形項圈有全圓、半圓兩種,都需銀較少。全圓將銀條捶成圓棍形,有鑽簡單花的,也有不鑽花的,兩端都作環和鉤如上述。半圓項圈是以兩開銀片壓成雛坯合焊而成,中空,內為扁平,外呈半筒。半圓項圈為防止佩戴時銜口墜向胸前,須在空筒中灌錫。這種灌錫項圈只流行於數百年前遷居現今黔西南自治州和安順地區而屬於黔東方言的苗族。
項鍊
項鍊有大、中、小几種,製法相同,為環扣形。一般是20環,不鑽花紋,也不附有其它小銀件。操苗語黔東方言的苗族姑娘,大部分地區都用,以貴州黃平、施秉、凱里東北佩戴的最大。20世紀初葉至50年代,少數富有之家的項鍊有重達百兩的,個別人家競達120兩。再佩戴幾根中、小型銀鏈、若干項圈、手鐲、戒指、銀冠、銀衣、耳柱等,全部重量可達300兩左右。耳柱各地大小不一,形式也不一樣,有的鑽有簡單花紋,有的全為素淨。其中以台江縣施洞一帶的耳柱最大,每對的重量常達五兩左右。

苗族銀飾

操苗語川黔滇方言的婦女,由於居住地區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狀況等的差異,各地銀飾的多寡也很不一樣。部分地區佩戴的銀飾數量較多,大部分地區普遍佩戴有限的銀飾,少數地區則沒有佩戴銀飾的習慣。不少地區的經濟已有起色,不少人家已走上富裕道路。但受傳統觀念影響,佩戴銀飾數量沒有什麼改變。各地佩戴的銀飾,綜合起來常見的有壓領、鏈鎖、項圈、空心手鐲、長簪、耳環、銀花串、銀泡、銀羅漢等。
壓領
佩戴的地區不多,貴陽市郊區佩戴的式樣是以三塊薄銀片壓成雛坯,細鑽花紋,然後並在一起。每塊銀片的下沿和兩翼,都綴有小銀鏈,其下端各系銀鈴、銀墜等。以較粗而長的銀鏈繫上壓領,懸於胸前。
鏈鎖
以若干塊薄銀片,分別鑽花,鑲焊為中式鎖,系銀鏈掛在頸上,銀鎖懸於胸前。貴陽市郊區,鏈鎖與壓領同時佩戴。貴州長順縣廣順鎮四寨的鏈鎖,上鑽二龍戲珠,下沿焊接系有若干銀鈴的銀鏈。
項圈
每支重約一二兩,一般是先捶成圓銀條,而後纖作項圈,不鑽花紋。廣西南丹縣部分苗族姑娘佩戴的項圈,有達五六支以上的。貴州清鎮縣和貴陽市南郊的孟關一帶,佩戴的項圈達七八支以上;在蘆笙場上,吹蘆笙的男青年也戴一二支。雲南文山自治州有的姑娘僅戴一支。佩戴多支的,製作時圓圈的直徑依次遞減;佩戴時依次先大後小,每支都露於胸前。
手鐲
貴州貴定縣仰望一帶佩戴的空心手鐲,頗為精緻。製法是先以薄銀片壓成手鐲雛坯,細鑽花紋,纖成圓圈,兩開鑲焊而成手鐲,中空。所鑽花紋,有的作十二生肖;並配以花鳥蟲魚等。四川筠連縣婦女手鐲為圓銀條纖成,不鑽花紋。
長簪
貴陽市花溪區的湖潮、朝陽等地的髮簪長尺許,大的一端為四方形,頂端系有銀鈴;小的一端為圓錐形,以便插入髮髻。挽髻包頭巾後,成年姑娘由後向前插穿髮髻,前高后低,兩端各現出簪長的三分之一左右,共10餘支髮簪。未成年的女孩由右耳後向左耳前插通髮簪,簪數約為成年姑娘的一半,左低右高。
耳環
戴銀耳環的面較寬。雲南開遠、丘北,廣西南丹、隆林,貴州盤縣、貴定、鎮寧、望漠、安順等地的部分苗族婦女,都喜戴銀耳環。有些地區的銀耳環還系有銀鏈,銀鏈吊有銀鈴或銀片。貴陽市花溪高坡苗族鄉婦女佩戴耳環後,有些人還加戴耳墜。耳環呈鉤形,耳墜形似小燈籠。燈籠耳墜以細銀絲編成,分三層,下系銀片。1950年,貴州畢節縣燕子口區苗族民間有人獻出一支特大的鉤形銀耳環,為銀片製作,鑽有花紋,可能是清代中期或更早的銀飾。銀片長45厘米,纖成大鉤形後,鉤長26厘米,重一兩多。
銀花串
各地佩戴的銀花串,形式不盡相同,佩戴的部位也不完全一樣。雲南開遠縣苗族的銀花串為四層,每層以銀片鏤空或以銀絲纖作古錢形為之,各層之間系以銀鏈,兩側另系一根短銀鏈以吊銀片或銀鈴,整串懸於胸前。貴州惠水縣擺金一帶苗族婦女的銀花串,多數是兩層,每層都以鑽花的銀片作成。
上層較小,形似亭頂;下層較大,形似甲魚,前兩足稍寬如翼。兩層以銀鏈聯接成串。上下銀片的下緣,各系若干短銀鏈。鏈的下端,都系有銀鈴或銀花。每人一般有兩串,掛在裙的前面。
纏發銀鏈
貴州安順、普定、平壩等縣市的部分苗族婦女,挽髮髻後,髻旁戴一半月形木梳,再以細長的銀鏈纏頭十來圈,後腦部夾上一塊長方形銀片,銀片下緣系有五根帶銀鈴的銀鏈,鈴垂至後頸。銀羅漢:襁褓中的嬰兒,一般都戴嬰帽。著盛裝時,許多地區都在嬰帽的前沿綴以銀羅漢。羅漢居中者稍大,兩側依次變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