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達村

銀達村地處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北郊,全村共有62348人,4700畝耕地。銀達村以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揚“文化育人、科技興村”的傳統,按照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因地制宜發展民眾文化,掀開了銀達文化發展的新篇章,推動了三個文明建設。以文化搭台、用文化開道,成為引領銀達村構建和諧新農村的創新之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銀達村
  • 地理位置: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北郊
  • 人口數量:62348人
  • 耕地:4700畝
簡介,發展,地圖信息,

簡介

在上個世紀50年代,銀達被列為省、地、縣的兩百戶以上農業合作社試點,入社的農民絕大多數不識字,阻礙了合作社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合作社組織民眾辦起了識字班、農民夜校,引導農民利用田間地頭、冬閒時間學識字,發展農民業餘文化教育,這裡很快出現了父子互教、兄弟互學、夫妻互幫,人人學文化,家家有讀書聲的動人景象,推動了合作社的發展。這一做法得到了省、地、縣委的充分肯定,並被作為全省典型上報中央,經驗材料被編入《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受到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讚揚,並親筆題寫了光輝按語:“本書談文化工作的篇幅不多,這一篇算是好的……”,號召全國農村學習銀達的做法。50多年來,在毛主席光輝按語的鼓舞下,村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引導全村民眾,堅持不懈,改進方式,充分發揚學文化的傳統,積極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學科技、用科技,大力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在推動農民業餘文化教育不斷向前發展的同時,促進了全村經濟發展。農民都高興地說:“當年我們學文化為的是記工分、會算賬,適應合作社,實現農業合作化;現在為的是學科技、會經營,適應高科技、信息化,實現現代化”。為了全面提高農民民眾的科技文化素質,在全村實施了以“每戶建一個書架,訂一份科技報刊,藏50本文化科技書籍”為主要內容的“115”家庭文化工程,全村60%的農戶已經達到了這個標準。在解決推動每家每戶讀書、學科技問題的基礎上,村上積極籌資22萬元,動員民眾義務投工投勞,建起了村文化站、圖書閱覽室,併購置、收集圖書10000多冊,建成了全省村級示範書庫,圖書室定期向民眾開放,經常是座無虛席。同時,村委會每年籌措資金2000元,為評出的每個“十星級”文明農戶都訂一份《甘肅農民報》或《甘肅科技報》,激勵民眾學科技、學文化、爭當文明農戶。每年都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邀請區內外農業技術人員舉辦科技培訓班10餘期,動員國中畢業生上鄉辦職業中學,使50%的勞動力都拿到了“綠色證書”或“農民技術員證書”。學文化、講美德、學科技、興產業、比增收、促發展已在全村蔚然成風。尤其是以婦女參與為主的養殖業、保護地蔬菜種植聞名遐邇。民眾文化的不斷繁榮,有力的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2004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532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84元,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80%,固定電話入戶率達到70%,村民違法犯罪率控制在了萬分之五以內。全村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000畝,經作制種面積達到500畝,畜禽飼養量達到30萬頭只,奶牛存欄達到520頭,雞飼養量達25萬隻,二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900人,形成了以蔬菜、制種、養殖、二三產業為主的四大支柱產業,農民人均純收入可望突破4500元。

發展

經濟發展了,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村黨支部、村委會始終不忘把活躍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全村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新農村牢牢抓在手上。他們認為,民眾文化活動是新時期開展農村工作的重要切入點,是教育農民、提高農民的好辦法,是宣傳發動組織動員民眾的有效渠道。為此,該村加強文化活動陣地建設,積極培養民眾文藝隊伍,使民眾文化活動日益活躍,內容不斷豐富,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充實。今天的銀達村,田間地頭,茶餘飯後,農民們鑼鼓家什一敲,演的演,看的看,歡歌笑語,熱鬧非凡。特別是從1996年開始,村黨支部、村委會發動民眾重新組建了村業餘劇團,由民眾自我管理,用身邊的一些典型事例自編自演小隴劇、秦腔、眉胡、小品、歌舞等各種類型的小節目,利用冬閒和節假日到各村民小組演出,極大地活躍了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業餘劇團已編排傳統地方戲劇及歌舞20種150多部,創新傳統社火23種,民間曲藝11類,民間舞蹈7種,小隴劇《摔罐》榮獲全國第十一屆“群星獎”戲劇比賽銀獎,《洞房花燭夜》獲全省“五個一”工程創作優秀獎。在業餘劇團的帶動下,14個村民小組全部成立了自樂班、文藝小組,由民眾自發組織,農閒時間在文化室開展歌舞演唱活動,或在農家院落舉辦家庭演唱會。每逢“三八”、“國慶”、“元旦”、“春節”等重大節日,各村民小組都要組織編排小型節目,村上都要組織文藝匯演或比賽,民眾每年都要自發捐款,對演出出色的小組、家庭、個人進行物質鼓勵,激發了廣大民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民眾文化活動,表達了農民的希望和心聲,展示了新時期銀達農民的豪邁情懷,使健康、催人向上的文化走進了千家萬戶,那些帶有迷信、愚昧、庸俗等色彩的落後文化逐漸在銀達村失去了發展空間,民風變好了,民心變順了,村民變富了,家庭變美了,全村各項工作順利推進,農民民眾致富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
通過活躍民眾文化加強基層組織,反過來又促進民眾文化深入發展,這是銀達村發展民眾文化的又一新舉措。村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堅持把開展民眾文化活動,作為密切聯繫民眾、帶領民眾致富的有效抓手,採取黨員帶頭、資金扶持等多種方式推動文化活動深入開展。全村60歲以上的30名老黨員,是全村的文化骨幹,在各種文化活動的編導、排練、演出過程中,都由黨員來帶頭開展。現年71歲的老黨員李培喜,是鄉農民業餘劇團的團長,現為省劇協會員、市文聯委員。50年代起就既是演員,又是組織者,他創作的小戲劇《抖概草》、小秦腔《換宅基》等劇目,在省市區文藝匯演中多次獲得大獎,五十年來累計創作演出的劇本達80多個,小型劇目300多個。村上凡是有文化活動的地方就有黨員的身影,凡是黨員組織的文化活動,必定能取得好的成效。村黨支部從上級單位、企業、致富大戶多方籌措資金50多萬元,建起了占地2800平米、可容納600人的演出劇場,購置了演出樂器、服裝、道具、音響器材等100餘種,在各村民小組修建了高標準文化室,配備了卡拉OK、桌球、象棋等文體活動設施,為廣泛深入開展民眾文化活動提供了物質基礎。全村每年舉辦一次文藝匯演,各村民小組把平時排練的節目拉上舞台,讓全村的男女老少觀看評比,最後以村黨支部進行表彰獎勵,各小組誰也不甘落後,想方設法提高節目水平,長此以往,帶動了全村民眾文化活動水平的提高。1994年8月,時任省委書記的閆海旺同志觀看了該村的專場演出後讚嘆道:“太精彩了”,“你們業餘藝術團的水平一點都不比專業劇團差”。通過黨員帶頭、黨支部組織開展民眾文化活動,使廣大黨員在民眾中的威信日益提高,黨的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日益增強,黨群幹群關係更加密切,民眾文化活動已成為支部與農戶、黨員與民眾溝通交流的橋樑和紐帶。這幾年,村上無論是發展農業產業,還是組織社會事業,總是力度比較大,各項工作多年來一直走在了全鎮全區的前列,一種幹事創業的熱潮正在銀達村涌動,廣大民眾正滿懷信心,滿腔熱情地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邁進。

地圖信息

地址:酒泉市肅州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