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硃(中藥)

銀硃(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銀硃,中藥名。為以水銀、硫磺和氫氧化鉀為原料,經加熱升華而製成的硫化汞(HgS)。分布於廣東、湖北等地。具有攻毒,殺蟲,燥濕,祛痰之功效。常用於癰疽,腫毒,潰瘍,濕瘡,疥癬,結胸,小兒內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銀硃
  • 別名:水華朱、心紅、猩紅、紫粉霜
  • 化學式:HgS
  • 分子量:232.65透明度:半透明
  • 比重:8.1
  • 晶系:三方晶系
  • 解離程度:不完全解離
  • 顏色:紅色、朱紅色
  • 關澤:金屬光澤
  • 透明度:半透明
  • 分布:廣東、湖北等地
  • 毒性:有毒
  • 貯藏:裝入密閉容器內,置乾燥處
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附註,

性味

味辛,性溫,有毒。

歸經

歸心、肺經。

功效

攻毒,殺蟲,燥濕,祛痰。

主治

癰疽,腫毒,潰瘍,濕瘡,疥癬,結胸,小兒內釣。

相關配伍

1、治疽瘡發背:銀硃、白礬等分。煎湯溫洗,卻用桑柴火遠遠炙之,日三次。(《救急方》)
2、治魚臍疔瘡,四面赤,中央黑:銀硃,水和丸。每服一丸,溫酒下。(《普濟方》走馬丹)
3、治咽喉疼痛:銀硃、海螵蛸(末)等分。吹之取涎。(《急救方》)
4、治楊梅瘡:銀硃、輕粉各一錢,黃蠟、清油各一兩。化開和收,以油紙攤貼。(《綱目》)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內服:研末,0.2-0.5g,每日1次;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內服宜慎,不能過量或連續服用。孕婦禁服。入藥忌用火煅。
1、《綱目》:“今廚人往往以之染色供饌,宜去之。”
2、《本經逢原》:“忌一切血。”
3、《本草彙纂》:“但用以服食,古人切戒謂其性悍烈,良非所宜。”
4、張秉成《本草便讀》:“不宜內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取水銀30份,升華硫11.5份,氫氧化鉀7.5份。將水銀、升華硫置乳缽內研勻,加入氫氧化鉀溶液,加溫45℃為準,於蒸發器內蒸發。補充蒸散的水分,經數小時溫蒸,至色鮮紅時,即投入冷水中。然後收集於濾紙上,以水洗之,倘有硫殘留,則加硫酐溶液去之,次以熱水洗之,最後加溫乾燥即得銀硃。

二、炮製方法

淨制:除去雜質(《山東》)。原品入藥(《上海》)。

性狀鑑別

本品為細粒或細粉狀。紅色、朱紅色。具較強光澤。體重,質細膩、滑潤、疏鬆,手觸之染指。吸濕易結塊。無臭、無味。
以體重、色紅、鮮艷者為佳。

藥理作用

毒性:中毒表現為少動,蜷縮,肺、腎缺血。

現代套用

硃砂膏:為攤於紙上的橘紅色膏藥。功能消腫解毒,化腐生肌。用於瘡瘍腫痛,潰久不斂。溫熱化開貼患處。

相關論述

1、論銀硃燥烈之性與輕粉略同:李時珍:“銀硃,乃硫黃同汞升煉而成,其性燥烈。亦能爛齦攣筋,其功過與輕粉同也。”(《綱目》)
2、《本草蒙筌》:“銀硃亦汞燒就,時俗又喚心紅。染畫色最奇,殺蟲虱亦驗,庸醫不曉,研為藥衣。違誤太深,傷害寧免。”

附註

純品為硫化汞,目前銀硃與靈砂均為水銀與硫磺製成的赤色硫化汞,中藥並無區別,靈砂質量較銀硃為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