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鸝

金黃鸝

金黃鸝(學名:Oriolus oriolus)是中型鳴禽。體長24厘米。頭全黃色。體羽鮮麗,主要由為黃和黑的顏色組合,雌鳥與幼鳥多具條紋。雄性成鳥眼先、翼及尾基部黑色,其餘為鮮亮黃色。雌鳥較暗淡而多綠色。幼鳥偏綠色,下體具細密縱紋。虹膜紅色;嘴紅色;腳灰色。喙長而粗壯,約等於頭長,先端稍下曲,上喙端有缺刻;鼻孔裸露,蓋以薄膜;翅尖長;尾短圓,跗跖短而弱。

樹棲性,鳴聲洪亮悅耳。棲息於綠洲內的村落附近大樹上,在山區可沿河谷向上分布到海拔1650米。以昆蟲為主食,亦嗜食漿果,主要是鞘翅目、半翅目、鱗翅目的成蟲及幼蟲、螳螂等。在水平枝杈間編織碗狀巢,產卵3-5枚,主要由雌鳥孵化,孵化期13-15天,雛期約等於孵化期。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至西伯利亞西部、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及中東地區、非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金黃鸝
  • 拉丁學名:Oriolus oriolus
  • 別稱:歐洲金黃鸝、歐亞金黃鸝、金色黃鸝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雀形目
  • 黃鸝科
  • 黃鸝屬
  • :金黃鸝
  • 亞種:2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 英文名稱:Golden Oriole
  • 英文名稱:European Golden Oriole
  • 英文名稱:Eurasian Golden Oriole
  • 英文名稱:Eurasian Golden-Oriole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人工養殖,

形態特徵

雄性成鳥:上體輝黃色,腰羽微染橄欖色;眼先有黑斑紋達於嘴基;肩羽與背羽同色;中央一對尾羽黑色,微具黃端;其餘各外側尾羽黑色具大塊黃斑,愈向外側者黃斑愈大,可達尾羽長度之半,內翈黃色區較外翈大;翅覆羽黑色具黃色羽緣;初級覆羽的端部1/3為淡黃色,形成顯著黃斑;飛羽黑色,各羽外翈具近白色淡緣,第5枚以後的各飛羽均具細白色端緣;翅下的初級覆羽具有黑羽;翅式為3>4>2>5。下體鮮黃色。
雌性成鳥:上體橄欖綠色,尾上覆羽沾黃,肩羽與背羽同色;眼先有灰褐色三角形斑;中央尾羽橄欖綠色,具細小的黃色端斑,羽乾以及近端部的羽乾周圍羽片為黑褐色;其餘外側尾羽的羽端黃斑愈來愈大,黑褐色次端斑也增大,橄欖綠色相對減少;最外側尾羽的外翈黑褐色,內翈近端部1/2為鮮黃色,羽基綠黃;翅覆羽黑褐色具黃綠色緣,初級覆羽先端淡黃色,大覆羽及中覆羽染橄欖綠色並具綠黃端緣;飛羽黑褐,內側飛羽的外翈染橄欖綠色。下體輝白,自頦以下有細的黑褐色縱紋,在胸、脅及腹較明顯;胸側及脅羽均染黃。
幼鳥:頭頂至上背橄欖綠色;下背及尾上覆羽鮮黃,背羽具黑縱紋;尾羽橄欖綠色;頦、胸、腹羽白色具黑縱紋。
虹膜紫紅色;嘴紫紅色(幼鳥黑褐);腳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53-85g;體長229-260mm;嘴峰23-27mm;翅♂135-161mm,♀133-158mm;尾♂86-97mm,♀81-92mm;跗蹠♂21-26mm。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天然次生闊葉林、混交林,也出入於農田、原野、村寨附近和城市公園的樹上,尤其喜歡天然棟樹林和楊木林。在山區可沿河谷向上分布到海拔1650米。

生活習性

金黃鸝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見呈3-5隻的鬆散群。主要在高大喬木的樹冠層活動,很少下到地面。繁殖期間喜歡隱藏在樹冠層枝葉叢中鳴叫,鳴聲清脆婉轉,富有彈音,並且能變換腔調和模仿其他鳥的鳴叫,清晨鳴叫最為頻繁,有時邊飛邊鳴,飛行呈波浪式。每年5月遷至繁殖區,多為雄鳥先出現,不久即配對,鳴聲宏亮而多變。以昆蟲為主食,亦嗜食漿果,以桑椹、沙棗等為主,其餘為鞘翅目、半翅目、鱗翅目的成蟲及幼蟲、螳螂等。在桑椹成熟季節,幾終日在桑林內活動覓食。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不丹、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札那、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中國、象牙海岸、葛摩、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埃及、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芬蘭、法國、甘比亞、喬治亞;德國、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拉威、馬爾地夫、馬爾他、茅利塔尼亞、馬約特島、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奈及利亞、挪威、阿曼、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非、蘇丹南部、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斯里蘭卡、蘇丹、史瓦濟蘭、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西撒哈拉、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金黃鸝分布圖金黃鸝分布圖
旅鳥:剛果、法羅群島、加彭、冰島、愛爾蘭、賴索托、馬達加斯加、馬里、尼日、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席爾。

繁殖方式

其一般繁殖習性似黑枕黃鸝,在高大樹的水平枝杈間編織懸巢,由雌雄合力完成但以雌為主,雄鳥主要收集巢材由雌鳥編織。巢以植物纖維及長的草莖編成,外徑12-14cm,內徑8.5-11.5cm,巢高6-9cm,巢深4-5cm。每窩產卵3-5枚,以4枚為常見。卵淡粉或象牙白色,具稀疏的近黑或紅褐色斑,卵殼具光澤。卵徑21.7-22.5mm×28.0-32.5mm。孵卵主要由雌鳥負擔,雄鳥銜蟲餵雌或短期換孵。孵化期13-15天。剛孵出的雛鳥具有長而發黃的雛絨羽,再經親鳥飼餵多日後離巢。

亞種分化

金黃鸝(2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Oriolus oriolus kundoo
2.
Oriolus oriolus oriolus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人工養殖

1、黃鸝鳥的飼料:主要是玉米面、豆餅面、熟雞蛋、瘦豬肉或牛肉,以及麵粉蟲、水果和維生素。由於新捉來的鳥很難適應人工飼料,需要先填食,再誘食,最後達到鳥兒能自食。
2、填食的方法:是用左手握住鳥體,右手食指和母指拿肉條逗引鳥張嘴,待嘴張開時,隨即將肉條填入,使其吞咽下去。若鳥不張嘴,可用右手拇指將嘴撥開填入肉條即可。每天填食4次,填寫食後讓鳥喝水。
3、誘食的方法:是將玉米面100克、豆餅面50克、搓碎的熱雞蛋一個,製成稀粥狀,倒入食缸中,粥表面放幾條粉蟲。與此同時取去籠里的水缸,並減少填餵食品的次數。待鳥飢餓或乾渴時,可能自己去啄食。若發現鳥能自己去吃食,並且也能吃飽,這時便可停止填食。
4、在飼養初期,為了預防鳥兒撞籠損傷羽毛,可使25×20×15厘米大小的板籠。要求籠正面用能透光的竹柵,其他四面用木板,亮底。這種籠能使鳥保持安靜,身體又可活動,但不能飛撞。待鳥適應環境“認食”後,可再自製中型方籠或用八哥的鐵絲籠飼養。
5、日常要注意清潔衛生,每天應更換一次食,水,每周洗刷籠底和托糞板1-2次,以防污染鳥的羽毛和足趾,夏季里防止飼料發霉變質,特別是水果等決不能留在籠中過夜。換羽期要增加蛋白質飼料和維生素。冬季在北方飼養需在室內過冬室溫應在10℃以上為宜。
註:金黃鸝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