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阻滯論

金融阻滯論是關於金融機制阻礙經濟結構的調整與改革,從而阻滯經濟發展的理論。早在20世紀70年代,越來越多的發展經濟學家和開發中國家政府當局就開始認識到了金融機制對於經濟發展的消極作用,美國經濟學家B·赫瑞克和查爾斯·P·金德伯格在1984年出版的 《經濟發展》一書中,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論述。

其主要觀點:三個惡性循環圈。他們認為,開發中國家普遍存在著一些經濟因素相互抑制和相互破壞的 “惡性循環” 關係。其中由物價上漲、貨幣對外貶值和財政赤字構成的三個惡性循環圈最為典型。這三個循環圈又可以從任何一個開始進行分析。第一,物價上漲與匯率貶值的循環。如果本國的物價上漲率高於主要貿易國時,在匯率不變的條件下,本國商品的國內價格就會高於同類進口商品的國內價格。兩國物價水平差異愈大,進口商品對國內公眾的吸引力就愈大,當然,本國商品出口困難愈大,並使本國國際收支逆差擴大。雖然彌補國際收支差額的手段較多,但通常把貨幣對外貶值作為主要手段。匯率貶值後,進口商品的價格普遍上升,這使國內企業儘量使用本國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國際收支壓力雖然減輕了,但進口商品和國內商品的價格卻隨之上升了。第二,財政赤字與物價上漲的循環。開發中國家通常靠融資來彌補財政赤字,這種辦法雖然緩解了財政困難,但政府新創造的購買力必然造成物價上漲,而物價上漲又會進一步擴大財政赤字,因為政府的稅收結構往往依賴於實物產量,而不是盯住產品價格。第三,貨幣對外貶值與財政赤字也存在不良循環關係。開發中國家通常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如果政府的外匯收不抵支的話,則不是不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購買外匯,其外匯需求量與外匯收支差額成正比。貨幣貶值使進口商品的價格上漲,並使財政赤字擴大。這三個循環關係同時存在,互相制約,互為因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