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與改革

金融危機與改革

基本介紹

  • 書名:金融危機與改革
  • 類型:經濟管理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8646630
  • 作者:張育軍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頁數:336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金融危機與改革》編輯推薦:
2007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被視為20世紀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這場波及全球的危機是如何發生的?面對危機衝擊美國政府是如何應對的?對於中國而言,可以從中吸取哪些經驗教訓?
圍繞這些核心問題,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2013年在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習期間,梳理大量文獻資料,廣泛調研親歷危機的監管部門與金融機構,與各界專家學者深入交流討論,對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形成原因、演進歷程、政府應對、爭議問題、借鑑啟示等方面做出了深刻研究。

作者簡介

張育軍,現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助理。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1985),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經濟學碩士(1988),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1998),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2005)。
1988年起先後就職於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國務院證券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深圳證券監督管理辦公室。2000年10月任深圳證券交易所總經理,2008年2月任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
主要著作有《美國證券立法與管理》(1993)、《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制度分析》(1998)、《國家競爭中的資本市場戰略》(2003)、《轉軌時期中國證券市場改革與發展》(2004)、《轉軌時期資本市場前沿問題思考》(2005)、《投資者保護法律制度研究》(2006)、《資本市場法制與制度建設》(2006)、《投資者保護法研究》(2007)、《中國資本市場和上交所發展的思考與探索》(2012)等。

圖書目錄

前 言 // VII
第一章 世界金融體系的發展與演變 // 001
兩大金融體系的特徵 // 003
兩大金融體系的歷史演變 // 007
美國直接融資體系確立的標誌 // 009

第二章 2007 年次貸危機的演進與成因 // 025
次貸危機的演進階段 // 027
次貸危機的成因 // 034

第三章 次貸危機的政府應對與政策矯正 // 063
危機應對的理論概述 // 065
美國與歐洲主要國家應對次貸危機的政策措施 // 067
金融改革政策帶來的變化 // 082
次貸危機對美國政治社會領域的後續影響 // 084
次貸危機對世界金融體系的影響 // 099

第四章 金融危機應對中的困惑與反思 // 107
政府立場:救還是不救? // 109
救助成本承擔:納稅人還是投資人? // 111
財政政策:平衡財政還是赤字財政? // 117
貨幣政策:獨立性還是靈活性? // 119
福利政策:效率還是公平? // 122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脫鉤還是結合? // 123
會計政策:堅持傳統還是“盯市”? // 125
金融體系:直接還是間接? // 127
監管與創新:如何避免市場失靈? // 130
政府與市場:干預還是不干預? // 132
衍生品:要還是不要? // 135
金融機構經營模式:分業還是混業? // 136

第五章 次貸危機與大蕭條的比較分析 // 143
兩次危機發生前主要經濟與金融特徵比較 // 146
兩次危機的影響比較 // 155
兩次危機的成因比較 // 164
兩次危機的應對措施比較 // 171

第六章 美國政府應對次貸危機的經驗和教訓 // 183
美國政府應對次貸危機的成功經驗 // 185
美國政府應對次貸危機的不足與教訓 // 201
第七章 次貸危機中美國股市的走勢與監管部門的應對舉措 // 207
次貸危機對股市的衝擊 // 209
次貸危機後美國穩定股市的措施 // 212
美國股市的復甦情況 // 214

第八章 次貸危機爆發後中國採取的應對措施與經驗總結 // 219
中國政府採取的系列措施與顯著成效 // 221
危機應對政策的負面效應 // 225
中國應對本輪金融危機的經驗啟示 // 231

第九章 危機預警與應對,中國準備好了嗎? // 237
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巨觀審慎政策框架? // 240
是否建立了危機監測與預警機制? // 243
是否建立了流動性救助機制? // 245
是否建立了政府接管和併購重組機制? // 247
是否建立了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體系? // 249
是否建立了金融消費者保護制度? // 254
是否建立了衍生品監管框架? // 257
是否建立了破產重整機制? // 259
是否建立了貨幣市場基金監管體系? // 262
是否形成了跨市場、跨行業的“超級監管者”? // 265

終 章 次貸危機的啟示與借鑑 // 271
次貸危機對政府當局及監管部門的啟示與借鑑 // 274
次貸危機對市場及企業的啟示與借鑑 // 277
次貸危機對家庭及個人的啟示與借鑑 // 280

後 記 // 283
附 錄 關於美國次貸危機的重要文獻及著作簡介 // 303
參考文獻 // 313

文摘

這輪始於美國並波及全球的危機,自2007年2月爆發以來如今已經有7年時間了,即便從危機最盛的2008年起算也已過去了6個年頭。無論是政府當局與監管部門,還是各類企業與市場機構,甚至無數被無辜牽涉其中的普通家庭與個人,都在這輪危機中共同經歷了艱苦的磨鍊。一些企業經受住了生死考驗,另外一些企業則在危機中折戟沉沙。近年來,我接觸了大量親歷危機的監管者、企業家與金融家,也與不少普通的美國家庭進行了交流,深深地感受到次貸危機的巨大影響與慘痛教訓。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嘗試對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形成原因、演進歷程、政府應對、爭議問題等方面進行了探討。許多對於危機的不同角度的經驗提煉與教訓總結,實際上已經在各個章節分別做了闡述。特別是從我個人的職業角度出發,對於美國政府與金融監管當局在這場危機中的應對與處置進行了較為細緻的考察,分析了其中的利弊得失。但如果再把視野拓寬一些,那么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家庭、個人,無疑都有許多值得認真學習的啟示。
本章不打算再做面面俱到的回顧。在全書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我試圖圍繞經驗教訓這個主題,再稍微拓展一些,以非常直接也非常主觀的方式,提出一些我個人認為本次危機中至關重要的經驗啟示。其中有些觀點已經在書中不同章節做了闡述,有些觀點屬於長期跟蹤研究的體悟,一併歸攏到這裡,作為本書的結論。
次貸危機對政府當局及監管部門的啟示與借鑑
1. 不要制定過激的住房政策,不要試圖推動全民買房,不要讓買不起房的人盲目借貸,不要推動銀行降低借貸標準,對最低收入者應當採取補貼、提供廉租房等措施。
2. 不要過度負債,負債50%(GDP占比)是警戒線。過度負債是大國興廢的轉折點。負債是鴉片,它會降低經濟成長率,減少經濟潛力,推動經濟走向衰退。關注負債的效率,多用於生產,少用於消費。
3. 制定穩健的利率政策。不要製造通貨膨脹,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利率至少應當為正,不要強迫普通人投機,不要強迫普通人消費。
4. 制定適當的稅收政策,不要過度徵稅。稅收對政府具有剛性,往往能增不能減。要保持適度稅負,注重企業活力。適當增加消費稅和富人稅,減少過度消費,也不應通過稅收政策鼓勵人民過度舉債和投資。
5. 相信市場,不走極端。政府要相信市場,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但是要警惕市場失靈,及時預警,減少市場投機,實施巨觀謹慎政策。不要奢望市場能解決一切風險問題。
6. 制定謹慎的社會福利政策。社會政策要有足夠底線,但是標準不能過高,堅持救貧不救懶,濟急不濟貧。否則,政府負擔過重,將會降低社會經濟的活力。對選民不要過度承諾,社會政策要考慮長期可持續性,考慮國家的承受能力。
7. 監管政策要寬嚴適當。市場經濟必有監管需求,但不能過於信任監管能力,監管政策寬嚴皆誤。監管過嚴可能降低市場效率,增加市場成本,形成官僚主義;監管過松會帶來市場投機,增加市場風險。適當監管在於保持市場活力與彈性,重在強化檢查執法,及時控制風險。
8. 市場風險要及時預警,防止過度投資。監管者要加強市場教育及投資者教育,建立市場風險預警機制,建立系統性風險監測機制,嚴防市場造假、誤導及操縱行為,相信市場但不縱容市場的錯誤作為,堅決打擊各種違法違規活動。
9. 監管者要提升市場透明度,注重投資者保護。監管者是投資者的守護神,保護投資者是證券監管的首要目標。要堅決站在投資者的立場上,努力提高市場透明度,嚴格執行各種信息披露報告制度,維護投資者各項合法權益,支持投資者展開訴訟活動。
10. 政府與監管者不應被綁架。在金融危機形成過程中,利益集團的聲音無處不在。尤其是大型金融機構,包括與政府關係密切的或政府出資的金融機構把持話語權。政府與監管者要有能力和機制與各種利益集團保持距離,不能被市場機構綁架,從而削弱監管能力,甚至被利益集團左右而修改法規。
11. 政府與監管者行為不能短期化。由於選舉周期,政府與監管者因選票原因取悅選民,一般承諾過多,不敢觸及利益集團。監管行為往往注重選票效果,趨於短期化,重大改革及長遠改革說多做少,這種傾向應當時刻警惕。
12. 監管應與市場發展創新同步。監管者因經費因素、激勵機制與人力資源缺乏,往往難以跟上市場的創新步伐,久而久之,就會遠遠落後於市場發展,甚至根本看不懂市場創新,不了解市場最新動向,逐步失去對市場創新的風險控制。因此,保持與市場發展同步,改革監管體制,不斷提高監管能力十分重要。
13. 學會觀察金融風險的系統性與關聯性。任何金融危機都不是單一因素就可以完整解釋的,它必然涉及巨觀政策。市場監管、行業風控、參與者投資行為等一系列因素,也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而是多個因素結合起來長期積累形成的。政府與監管者一定要注意研究風險的系統性與各個因素的關聯性。一個企業的破產與倒閉有偶然性,一個國家發生危機必有系統性與關聯性。
14. 經濟周期與金融危機不可避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是周期性的,每過5年左右是個小周期,每隔10年左右是箇中周期,每隔幾十年是個大周期。從西方經濟發展史中不難看出,經濟周期必然伴隨著不同程度與範圍的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的形成及範圍有所不同,但金融危機難以避免。不要幻想能消滅危機,也不要懼怕危機,最重要的是做好應對金融危機的準備。
15. 掌握管理市場預期的藝術。在市場普遍預期向上時,加強風險揭示;在市場悲觀恐懼時,要及時釋放積極信號。鼓勵市場爭論與分歧,有意識地維持市場參與各方預期上的不一致。注意糾正一邊倒的預期傾向,這是市場失去平衡穩定的基礎因素。
16. 儘早切斷金融危機的傳染機制。不要只重視個別金融機構的單一風險,金融機構的風險是高度關聯性的,而且傳染極快。要避免系統性恐懼和市場信心的喪失,就必須儘早行動,救助流動性,切斷危機信息在金融機構中的傳染。儘早動手避免系統性的金融恐懼,尤其要避免大型金融機構的直接倒閉或破產清算。
17. 金融市場的深度與廣度決定市場彈性。金融市場越發達,危機中處理各種問題就越靈活,市場流動性恢復也越迅速。要大力發展各類股票及債券等基礎資產市場,鼓勵金融創新活動,完善金融生態鏈,大力發展股權投資與風險投資,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擴展市場規模,提高市場流動性,使金融市場更富彈性與活力。

名人推薦

金融危機伴隨人類的商品生產周而復始,每一次都以不一樣的面貌講述著本質相同的故事。張育軍先生站在一個實踐者和監管者的視角,對美國政府應對金融危機利弊得失做出總結反思,是有說服力和有現實意義的。
——吳曉靈 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銀行前副行長

2007年的金融危機源於美國,其影響卻殃及全球。張育軍先生試圖探討這場危機對於中國的借鑑意義所在。這是當今經濟領域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其原因不僅在於中國經濟體量龐大,而且因為許多危機早期預警信號在中國初現端倪,如槓桿率高企、影子銀行膨脹、房地產泡沫等。他的結論意義重大,我希望這些研究能得到更高層面的關注。
——尼爾·弗格森 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張育軍先生將自身實踐經驗與理論功底相結合,對美國次貸危機及其影響做出了一流分析。他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完成了其中的大部分研究,期間所展現出的對金融行業的深刻見解,得到了我們許多專家學者的認同。他的研究成果讓人印象深刻,值得認真研習。
——安東尼·賽奇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艾什民主治理與創新中心主任

本書的作者以一個市場組織者和監管者的閱歷和視野,收集、梳理了大量的市場數據和資料,對此次金融危機的成因、過程、應對和影響做了全面、深入而獨到的分析,並對金融危機的機制、防範和應以及其對中國金融體系建設的啟示都提出了非常系統、深刻和難得的見解。對於任何一位有惑於金融危機的人,本書中滿含著透徹和翔實的答案。
——王江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