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衰退:如何在金融危機中倖存和發展

基本介紹

  • 書名:大衰退:如何在金融危機中倖存和發展
  • 譯者:喻海翔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頁數:229頁
  • 開本:16
  • 品牌:東方音像電子出版社(圖書)
  • 作者:辜朝明
  • 類型:經濟管理
  •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03329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對伯南克和克魯格曼說不!伯南克、克魯格曼的救市藥方是力挽狂瀾還是推波助瀾?也許,《大衰退:如何在金融危機中倖存和發展》的作者——辜朝明:為政府、企業和個人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應對之道!
辜朝明的理論不儀顛覆性地解析了美國大蕭條和日本大衰退的根源,更在全球喧囂的救市聲中提出了可能更加有效的解決之道,而對未來的經濟,他也做出了極富智慧的預見。
我們正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災難好像才剛剛拉開序幕,會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嗎?誰能在這場風暴中獨善其身?
為總量經濟學提供自凱恩斯時代以來就一直缺失的至關重要的基礎;挑戰了現代經濟學的諸多基本概念;第一本為全球經濟危機提供全新分析視角和解決辦法的著作。
1、我們正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在一夜之間徹底顛覆了美國的金融格局,曾經叱吒世界金融舞颱風雲的五大投行轉瞬間不復存在。源於美國的這場金融災難進而趁勢席捲全球,自上世紀初的大蕭條以來的近一個世紀裡,世界經濟還從來未出現過目前這樣的驚恐和混亂。
2、災難好像才剛剛拉開序幕。
這場災難現在看來似乎還僅僅只是剛剛拉開序幕。這場風暴將最終如何演變,將把我們的未來引入怎樣的困境,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任何人能夠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3、會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嗎?
八十年前爆發的那場同樣也是發源於華爾街的金融風暴,它給當時的世界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災難,同時更為希特勒上台,德日軍國化鋪平了道路,並最終將世界拖入世界大戰的深淵。八十年後,現在發生的這場金融風暴是否也會給世界帶來相同的惡果?雖然我們現在尚不敢妄言,但是伴隨著金融風暴的擴大,我們已經既看到了美俄這樣的傳統對手之間對立的急速加劇,也可以看到像英國那樣,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毫不猶豫地與昨天還是盟友的冰島反目成仇,動用反恐法案予以制裁。
4、誰能在這場風暴中獨善其身?
美國總統布希日前非常露骨地要求所有世界其它國家都要與美國“同赴國難”,不可在這場危機中尋求獨善其身。這對於諸如像中國這樣,本來與次貸危機的產生毫無瓜葛的眾多國家來說,與其說是要求,倒不如說更像是一種要挾。中國能走出這場全球金融危機的風暴嗎?美國會讓中國獨善其身嗎?
5、出路在哪裡?
這場風暴將會如何演變?我們的世界將何去何從?而我們自身又該做怎樣的抉擇?在當前的這片混沌之中,很幸運的是,我們終於有了一個可以運作參照的座標,這就是辜朝明先生的這本大作《大衰退:如何在金融風暴中倖存和發展》。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辜朝明 譯者:喻海翔
辜朝明,日本首屈一指的證券公司——野村證券旗下的研究機構野村綜合研究所的首席經濟學家,連續近10年被日本資本和金融市場人士選為最受信賴的經濟學家之一,並為日本歷屆首相就如何應對日本經濟與銀行問題提供諮詢。
進入野村證券之前,他作為經濟學家任職於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獲得過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理事會博士會員的榮譽。他著述良多,同時也是早稻田大學客座教授,2001年被美國商業經濟學會授予艾布拉姆遜獎。他同時還是“商業周刊線上”的專欄作家以及日本內閣防務戰略會議的唯一一位非日本籍委員。

媒體推薦

關於日本20世紀90年代金融災難的探討也許永遠不會結束,但是辜朝明的這本著作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一本。不管贊同與否,任何關於美國當前經濟形勢的分析都必須參考辜朝明的觀點。
——勞倫斯·H·薩默斯 哈佛大學教授 哈佛大學前校長,美國財政部前部長
辜朝明再次出擊。以美國大蕭條與日本過去15年的經濟不景氣為切入點,一個獨特的理論得以誕生,辜朝明為美國以及其他經濟體當前發生的諸多問題提供了一種獨到見解。
——出井伸之 Quantum Leaps公司創始人及執行長 索尼公司前董事長及執行長
辜朝明關於資產負債表衰退的開創性研究,對於解讀日本經濟與金融當局在過去15年間所面臨的困境有著無法衡量的價值。我真誠地希望這本著作所揭示的經驗教訓能夠幫助我們戰勝相同的衰退,包括此次的美國次貸危機。
——三重野康 日本銀行前總裁

圖書目錄

導讀
致謝
前言
第一章 日本經濟衰退
一、結構問題與銀行問題無法解釋日本經濟的長期衰退
1.日本的經濟復甦並非源於結構改革
2.針對供給方的結構問題
3.遭遇需求不足的日本經濟
4.日本的經濟復甦並非由於銀行問題得到解決
5.日本的經歷與美國20世紀90年代早期遭遇的信貸緊縮完全相反

二、經濟泡沫破滅引發的資產負債表衰退
1.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歷的資產負債表衰退
2.資產價格的暴跌引發企業資產負債表問題
3.日本企業集體轉向負債最小化
4.經濟泡沫的破滅摧毀了1500萬億日元的財富
5.借貸不足導致經濟陷入頹勢
6.日本企業的需求下滑超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0%

三、財政支出支撐日本經濟
1.為什麼經濟泡沫破滅之後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卻沒有減少
2.財政刺激支撐了日本經濟
3.防止危機的人無法成為英雄
4.政府對存款的擔保也有助於化解危機

四、負債最小化與貨幣政策
1.貨幣政策對資產負債表衰退無能為力
2.貨幣政策在缺乏投資需求時將失靈
3.貨幣供應量增長的機理
4.日本政府借貸推動了貨幣供應量的增長
5.財政政策決定了貨幣政策的效果
6.傳統經濟學理論不認同企業負債最小化
7.德國曾面臨同樣的問題
注釋

第二章 資產負債表衰退的特徵
一、走出資產負債表衰退
1.企業停止償債
2.日本企業已經修復它們的資產負債表
3.資產負債表衰退:分析人士和經濟學家的盲點
4.悄無聲息的資產負債表衰退
5.銀行在經濟衰退的大部分時間都有積極的放貸意願
6.企業融資趨勢顯示真正的經濟復甦即將開始
7.正在積累金融資產的日本企業
8.企業部門變成淨投資者尚需時日

二、資產負債表衰退期間的稅收收入
1.過早的財政整頓引發了第二次經濟倒退
2.日本央行和財務省已經意識到資產負債表衰退問題
3.資產負債表衰退期間的稅收收入
4.虧損遞延期限失效導致的稅收收入增長是一個陷阱
5.持續增長依賴於私營部門資金需求的復甦
6.自由現金流的用途同樣重要
7.在2011年實現基本財政盈餘的目標沒有經濟合理性
8.在資產負債表衰退期間,過多的財政刺激不足為慮

三、走出資產負債表衰退後的利率
1.稅收增長減少了預算赤字,並導致長期利率低迷
2.預算赤字的減少抵消了私營部門資金需求的增加,並促進長期利率的穩定
3.債務牴觸綜合徵導致低利率
4.利用消費稅為社會保障提供資金的優點

四、要求執行寬鬆貨幣政策的呼聲顯示了對經濟衰退本質的無知
1.定量寬鬆政策是21世紀最大的金融鬧劇
2.正是因為沒有借貸需求才產生過剩準備金
3.定量寬鬆政策的解除不等於金融緊縮政策
4.緊縮不會影響金融市場
5.整體物價穩定下的局部房地產價格上升
6.小泉的改革對日本有益嗎
7.來自結構改革進程的教訓
注釋

第三章 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產負債表衰退
一、經濟學家們為何忽視資產負債表衰退
1.企業負債最小化:被長期遺忘的可能性
2.作為借貸方現象的流動性陷阱
3.獨立貨幣政策的消亡
4.惡性循環通貨緊縮的原理

二、作為資產負債表衰退的美國大蕭條
1.關於美國大蕭條的最新研究發現
2.銀行危機本身無法解釋儲蓄的減少
3.“信貸緊縮”本身無法解釋銀行放貸的減少
4.對於弗里德曼的批判
5.流動性本身無法阻止銀行危機和企業償債
6.將金本位當做罪魁禍首的觀點同樣也是誤導
7.政府借貸導致了1933年以後美國經濟的復甦
8.不僅是預算赤字,支出與稅收也應該加以考慮
9.過早的財政整頓導致了高失業率的持續
10.財政刺激政策結束了經濟衰退,化解了銀行危機

三、經濟衰退的類型不止一種
兩種類型的經濟衰退
注釋

第四章 資產負債表衰退時期的金融、匯率和財政政策
一、非傳統金融寬鬆政策的問題
1.通脹目標制與價格水平目標制
2.產品價格下跌無法解釋企業行為向前瞻性的轉變
3.中央銀行對於風險資產的購買
4.直升機貨幣:比災難更糟糕的效果
5.普通通貨膨脹和惡性通貨膨脹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
6.日本央行的國債購人
7.資產負債表衰退和“無稅國家”

二、資產負債表衰退期間的匯率政策
1.貿易順差國家沒有政策選擇的自由
2.貿易逆差國家的正確選擇

三、必須為我們的後代留下一個健全的經濟體
1.財政政策對於經濟繁榮不可或缺
2.資產負債表衰退期間關於財政乘數的問題
3.銀行問題並非導致日本衰退的原因
4.為我們的後代選擇一個恰當的負擔
5.日本在1996年曾經有過復甦的機會
6.對於財政政策的偏見
注釋

第五章 陰陽經濟周期與總量經濟學的聖杯
一、泡沫、資產負債表衰退以及經濟周期
1.泡沫與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循環
2.“陰陽”經濟周期

二、在“陰”態階段實行“陽”態政策的錯誤
1.第一個任務:判斷經濟處於“陰”態還是“陽”態
2.預算平衡的功與過
3.超越盲目信仰

三、凱恩斯和貨幣主義者們遺漏的東西
凱恩斯革命的負遺產

四、邁向經濟學理論的大一統
1.2003年的兩個重大決定
2.吸取日本的經驗,為下一個經濟泡沫做好準備
3.費雪的債務通貨緊縮和資產負債表衰退
注釋

第六章 全球化的壓力
一、已開發國家需要真正的改革
1.日本當年的崛起也迫使西方國家進行過重要調整
2.日本現在正處於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處境
3.歐美國家對來自日本挑戰的兩種反應
4.在日本,悲觀者遠多於樂觀者
5.悲觀情緒在2007年7月日本參議員選舉中爆發
6.貨幣和財政政策都無法解決全球化帶來的傷害
7.刻不容緩的教育改革
8.真正的結構改革終將到來

二、資本流動自由化和全球失衡
1.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發出貿易失衡警告
2.美國依存增長模式的轉移
3.美國的貿易和財政赤字之間並無關聯
4.美國當局對於美元和資本流入的觀點已經有了重大改變
5.利差交易削弱了中央銀行的作用
6.資本流動加劇了全球失衡
7.經濟和經濟學都進入了一片未知水域
8.金融全球化造成的當前混亂
9.資本市場的開放是一個新生事物
10.假如全球經濟完全一體化,貿易失衡將不再成為問題
11.只要移民流動仍被控制,全球失衡就是個問題
12.政府政策目標與全球化無法同步
13.政府介入外匯市場的實例
14.應該重新考慮資本市場的開放
15.投資者的資質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三、糾正全球失衡必須循序漸進
1.美國對於資本外逃依然脆弱
2.美元外逃曾經發生過
3.日本的回應
4.格林斯潘的觀點從何而來
5.被遺忘的教訓
6.矯正美國貿易失衡問題需要多久
7.美國迅速地打出白旗……然後又迅速地收了回來
注釋

第七章 進行中的經濟泡沫和資產負債表衰退
一、美國的現狀:次貸危機
1.次貸危機所導致的資產負債表衰退的特徵
2.重溫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的崩潰
3.美國陷入泡沫破滅之後的困境當中
4.政府金融機構支撐了美國的房產市場
5.美國正在重走日本當年清理不良貸款的老路
6.次貸危機的解決方式與拉丁美洲債務危機存在相似之處,但是依然有所不同
7.由於美國經濟放緩,此次危機也許要比拉丁美洲債務危機更難應對
8.住房期貨市場預計房價將繼續下跌
9.格林斯潘與伯南克的區別
10.更多的財政措施不可或缺

二、中國泡沫
1.中國台灣與日本之間經濟泡沫的反差
2.中國國營企業改革所產生的影響

三、德國在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下的選擇
歐元區需要一個新條約
四、使世界經濟能夠應對“陰”態和“陽”態階段
注釋

附錄 關於瓦爾拉斯與總量經濟學的一些思考
一、新古典經濟學派輕視了貨幣存在的理由
1.作為交易媒介的貨幣
2.所有商品都有兩種價格
3.貨幣存在的理由
4.專業化和貨幣
5.作為交易媒介的條件
6.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和貨幣政策
7.貨幣的使用與信息不完全密不可分
8.不完全信息下的一般均衡與完全信息下的部分均衡

二、貨幣使用的福利含義
1.與易貨交易的對比
2.勞動分工是價格和工資粘性以及剛性的根源
3.在數學公式與生產現場現實之間的選擇
三、結論
注釋
參考文獻

文摘

第一章日本經濟衰退
日本經濟的復甦已經不容置疑,長達15年的經濟衰退即將結束的徵兆已經出現。但是我們必須牢記的是,基本性和周期性的因素都可能影響經濟形勢。目前的日本只是在前一部分——也就是在過去15年間令其焦頭爛額的那些特殊問題——的範疇內出現了明顯的復甦跡象。而一些周期性或者外部因素,諸如匯率波動、全球化壓力——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以及美國經濟的混亂等,依然在產生著負面作用。因此,儘管最近的數據在基本性因素上顯示了樂觀的傾向,但是日本仍然必須時刻留意周期性的波動和外部壓力。
這一章將以明確日本經濟衰退的類型為出發點,然後在第二章中詳細論證日本當前的經濟復甦。全球形勢以及經濟周期的動向將在第六章和第七章中加以闡述。
一、結構問題與銀行問題無法解釋日本經濟的長期衰退
1.日本的經濟復甦並非源於結構改革
關於導致日本長達15年經濟衰退的原因,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有人將其歸咎於結構缺陷或者銀行問題,有人指責錯誤的貨幣政策及其造成的過高利率,還有人認為罪魁禍首是日本獨特的文化,等等。也許可以這樣總結,當眾多外國媒體和公眾人物紛紛指責日本的文化或者結構缺陷時,學術界則力主貨幣政策失敗一說。而與此同時,金融界人士卻把日本經濟不景氣的原因歸結為銀行問題。
結構缺陷論陣營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他認為日本能否擺脫“殭屍企業”(ZoinbieCompanies,指依靠銀行貸款苟延殘喘、避免破產的企業)是問題的關鍵。還有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他的行動口號是:“沒有結構改革就沒有經濟復甦”。儘管結構改革這個詞對於不同的人或許有著不同的意義,但是對於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和他的經濟財政政策擔當大臣竹中平藏(HeizoTakenaka)來說,就只意味著里根-柴契爾式的刺激供給改革。他們推動刺激供給改革的理由是:通常面向需求方的貨幣與財政刺激政策顯然已經無法改變日本的經濟形勢。於1998年辭職的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同樣也是把推動結構改革作為復甦日本經濟的關鍵所在。
在德國,結構問題同樣被視為2000~2005年長達五年的德國經濟大衰退的元兇,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經歷的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在這期間,德國經濟對來自於歐洲中央銀行(ECB)的貨幣刺激政策反應遲鈍,而同期歐元圈內的其他經濟體卻反應積極,這就更加支持了德國需要進行結構改革的主張。
在學術界,克魯格曼(PaulKrtagman,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1998)辯稱通貨緊縮才是日本經濟困境的主要原因,他甚至認為追究日本陷入通貨緊縮的原因已經無關緊要。為了抑制通貨緊縮,克魯格曼力主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以推動通貨膨脹的發生為目標。這種不糾纏於通貨緊縮的根源,而直接實施療法的方式也得到了伯南克(2003)的贊同,他主張政府發行國債以增加貨幣流通量。另外還有斯文森(LarsE.O.Svensson,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2003)和艾格爾遜(GautiEggertsson,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資深經濟學家,2003),他們建議實行價格水平目標制與貨幣貶值相結合的政策。這些專業學者都熱衷於更加積極的貨幣政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過去的30年中,艾森格林(BarryEichengreen,2004)、艾森格林和薩克斯(JeffreySachs,1985)、伯南克(2000)、羅默(ChristinaRomer,1991)以及特敏(PeterTemin,1994)等專家關於美國大蕭條的研究專著全都認為:如果當時美國中央銀行實施更積極的貨幣寬鬆政策,長期經濟蕭條以及流動性陷阱等現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儘管這些觀點都具有一定的價值,但是日本所經歷的這場極其罕見的漫長經濟衰退必然有其獨特之處,因此,找出這場持續了15年之久的經濟衰退的主要驅動者就顯得異常重要。為此,我將首先驅散一些對於日本過去15年經歷的迷思,與此同時,詳細地逐一驗證前述各種觀點的現實可行性。我將從那些與結構問題和銀行問題有關的觀點開始,因為這將為之後對於貨幣政策和文化問題等觀點的探討奠定基礎。
“沒有結構改革就沒有經濟復甦”的口號被2006年9月下野的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鼓吹得深人人心。首先我同意日本確實存在諸多結構性問題——畢竟,我本人也曾經為老布希總統於1991年發起的美日結構協定直接提供過一些建議。。但是這些問題並非日本長久陷於經濟衰退的根本原因。我從來就不相信這些問題的早日解決能夠重振日本經濟,就如同我從來都不認為小泉時代結構改革的兩個主要成果——日本高速公路集團和郵政部門的民營化對於目前日本的經濟復甦有過任何貢獻一樣。
我們如何才能確定結構問題並非日本經濟長期衰退的根源所在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了解那些因結構缺陷而深受困擾的經濟體的主要特徵。
從結構問題上為經濟困境尋求解釋的歷史其實並不久遠。20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總統隆納·雷根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最早提出,傳統總量經濟學關於總需求的理論已經無法解決這兩個國家所面臨的經濟難題。當時,英美兩國已經完全淪為結構缺陷問題的溫床,工人罷工頻繁、企業生產力低下,因為本國產品不可靠,美國消費者開始轉而購買日本企業生產的汽車。美聯儲試圖刺激經濟的積極貨幣政策最終卻導致了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與此同時,由於消費者對本國低劣產品的摒棄導致進口擴大,進而使得貿易逆差不斷攀升,從而迫使美元貶值,加大了通貨膨脹的壓力,高通脹反過來又加速了美元貶值。當美聯儲最終希望通過加息來遏制物價上漲時,企業只能開始暫緩投資。正是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美國經濟陷入泥沼。
2.針對供給方的結構問題
當一個經濟體深受結構缺陷的困擾時,頻繁罷工等問題將使企業難以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這樣的一個經濟體自然會產生巨額貿易逆差、高通貨膨脹率以及貨幣貶值,而這些又會進一步導致高利率,最終傷害企業的投資意願。這種無力提供優良產品和服務的缺陷是由微觀層面的問題(譬如結構問題)導致的,而巨觀層面上的貨幣與財政政策無法對其進行矯正。
但是當年的主流經濟學家們都認為美英兩國面對的問題可以通過適當的巨觀調控政策來加以解決。許多人嘲笑里根和柴契爾的刺激供給改革是“巫術經濟”(VoodooEconomics),認為里根的主張毫無可取之處,這些政策只不過是騙人的鬼把戲。當時日本的絕大多數經濟學家也對刺激供給政策持輕蔑態度,將里根的政策譏諷為“賞櫻豪飲經濟”,這一說法出自日本的一個古老傳說:有兄弟倆帶了一桶清酒打算去賣給在櫻花樹下設宴豪飲的人們,結果卻是他們自己把酒全喝光了。他們一個人先賣一杯酒給自己的兄弟,然後再用這筆錢從對方那裡買回一杯酒自己喝,這兄弟倆就這樣一來一往,最後把那桶酒喝了個底朝天。
儘管我本人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作為一名經濟學研究生求學,到之後供職於美聯儲期間,一直都完全浸淫於傳統經濟學領域之中。但是我仍然支持里根的主張,因為我相信傳統的巨觀經濟政策無法解決當時美國的問題,相反,切實提高這個國家提供優良產品與服務的能力才是必不可少的。我現在依然堅信自己當初的判斷是正確的。英國經濟當時面臨的也是同樣的問題,柴契爾首相所推動的也正是相同的刺激供給的改革。
當里根開始執政時,美國正承受著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和罕見的高利率:當時的短期利率為22%,長期利率為14%,30年期固定房貸利率則為17%。罷工是家常便飯,龐大的貿易赤字仍在不斷增長,美元大幅貶值,這個國家的工廠無法生產出優質的產品。
3.遭遇需求不足的日本經濟
日本過去15年的經濟狀況幾乎與美英兩國20世紀80年代的狀況完全相反:長短期利率與房貸利率雙雙跌至歷史最低點;除了2004年9月日本職業棒球選手舉行的罷工以外,在過去10年間幾乎沒有任何其他罷工行動;物價只跌不漲;日本一直以全球最大的貿易順差國誇耀於世,直到最近才被中國和德國取代;除此之外,日元是如此強勁,以至於從2003年至2004年間,日本政府創紀錄地動用了30萬億日元來干預匯市以阻止日元升值。
所有這些數據都顯示了日本經濟供給有餘而需求不足的特徵。日本產品在世界各地都大受歡迎,唯獨在日本本國例外,其根源並非產品品質不佳,而是國內需求的不足。
在企業層面上,日本企業近來日益猛增的利潤頗受矚目。然而其中絕大多數利潤都來自對外貿易,只有為數不多的企業利潤來自於國內市場。因為企業雖然大力開拓國內市場,但卻無法改變內銷疲軟的局面,所以越來越多的日本企業開始重新向海外市場配置資源,而這又進一步促進了外銷,擴大了貿易順差。總而言之,過去15年日本所處的困境與25年前美國所面臨的狀況恰好相反。因為供給有餘而需求不足,所以結構問題雖然存在,但是這絕非長期經濟衰退的罪魁禍首。表1-1提供了日本經濟現狀與25年前美國經濟狀況的比較。
4.日本的經濟復甦並非由於銀行問題得到解決
有觀點認為銀行系統應該為日本的經濟衰退承擔首要責任。按照這種觀點,銀行系統的問題以及由此造成的信貸緊縮遏制了資金流人經濟活動之中。然而,如果說銀行成了日本經濟成長的瓶頸,換言之,如果銀行不再願意放貸,那么我們就理應觀察到信貸緊縮導致的幾個典型現象。
對於急需資金的企業,替代銀行貸款的最佳途徑就是在企業債券市場發行債券。儘管這個方案僅對上市公司有效,但是在日本依然有超過3800家企業在無法從銀行申請到貸款時,可以轉而到資本市場發行債券或股票來應對資金短缺。
但是在日本經濟衰退期間,這種現象並沒有發生。圖1-1頂端的曲線追蹤記錄了從1990年迄今為止日本企業的未償債券總額的變動情況。自2002年起,未償債券總額開始穩步下降——也就是說,債券償付額已經超過了新增發行額。一般說來,這種現象在利率近乎於零的情況下是難以想像的。即便我們同意銀行或許出於某些原因拒絕向企業發放貸款,但這些企業有權決定自己是否發行債券。如果企業急需資金,我們理應觀察到企業未償債券額的急速攀升。然而事實卻是,這樣的債券額反而在急速回落。
不同於那些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泡沫經濟(也被稱為平成泡沫)破滅之後的日本同行,在日本的眾多外資銀行並不存在嚴重的不良貸款問題,而這也為上述這種常見觀點提供了更多顛覆性的反證。如果是因為日本銀行本身的不良資產和呆壞賬影響了它們對於日本企業正常借貸需求的供給能力,那么對於在日外資銀行來說,這正好應該是搶占市場份額的絕佳時機。傳統上,對於外國金融機構來說,開拓日本市場一向都是一個艱巨的挑戰,因為在日本,銀行方面的任何抉擇往往都要受到企業與人際關係的重要影響。假如日資銀行不再願意放貸,那么我們理應觀察到外資銀行對日本企業放貸的顯著增長,以及外資銀行分支機構在日本本土的迅速擴張,但事實並非如此。
1997年之前,外資銀行需要獲得日本金融大臣的許可才能夠在日本開設新的支行。1997年,隨著被稱為“大爆炸”的金融改革,這一規則煙消雲散。因此理論上,在日本,外資銀行可以在它們認為合適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開設新的支行。然而這一變革卻並沒有導致外資銀行支行數量在日本的顯著增加。儘管少數外資銀行擴大了在消費貸款市場的份額,如圖1-1中間的曲線所顯示的那樣,但是過去十幾年中,在日外資銀行放貸額的增長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甚至有幾個時期呈現出急速下降的趨勢。這就說明日本銀行放貸能力的低下並不足以成為阻礙日本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為同期的外資銀行也同樣無法擴大它們的放貸規模。
第三種將日本經濟衰退歸咎於銀行問題的觀點認為,問題的根源出在銀行利率上。許多中小型企業和非上市公司因為缺乏利用資本市場的渠道,不得不依靠銀行貸款來滿足資金需求。假如銀行是由於不良資產與呆壞賬的原因而難以向這些企業發放貸款,那么市場的力量理應導致貸款利率的提升。其中的原理是:如果借貸方遠多於放貸方,那么借貸方就會甘願支付更高的利率來爭奪數量有限的貸款。
然而這種現象並沒有在現實中出現。正如圖1—1下端的曲線所表明的,在過去15年中,銀行利率一直在持續降低,並最終跌至歷史最低點。在此期間,包括一些中小企業在內的許多企業主管都直接向我諮詢:當利率處於如此低位時,是否可以放心借貸。他們難以相信銀行會願意以如此低的利率放貸,擔心背後另有玄機。假如銀行問題確實成了日本經濟發展的瓶頸,那么利率理應攀升,外資銀行在日本國內信貸市場的份額也將會擴大,並且企業債券市場應該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現實卻與這些截然相反。
5.日本的經歷與美國20世紀90年代早期遭遇的信貸緊縮完全相反
之所以指出以上三種現象,是因為這三種現象在美國20世紀90年代早期經歷的那場嚴重的信貸緊縮中都表現得非常明顯。那次緊縮的肇因源於對槓桿收購(LeveragedBLtyout,LBO)和商業不動產市場的整治,加上1989年美國眾多儲蓄借貸(S&L)機構的崩潰(這場經濟災難最終花費了納稅人1600億美元來收拾殘局)。當時的情況是,對於槓桿收購和房地產市場的整治已經讓美國銀行界焦頭爛額,而對於先前儲蓄借貸機構危機的錯誤調控使得形勢更是雪上加霜。為此,美國政府銀行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資金狀況進行了緊急調查,並得出結論認為許多銀行存在著嚴重的資金不足,因此最終導致了1991~1993年間全美範圍內的信貸緊縮。

序言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現任主席、聲譽卓著的理論經濟學家本·伯南克在1995年曾經寫道:“在總量經濟學領域,對於美國‘大蕭條’的解析屬於這門學科中的‘聖杯’”,但是,“我們尚未找到任何途徑染指這座聖杯。”他進一步指出:“美國‘大蕭條’不僅使總量經濟學作為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得以問世,同時……20世紀30年代的諸多經驗教訓,一直以來都在持續不斷地影響著總量經濟學家們的信條、政策建議,以及研究方向。”事實上,自從1936年凱恩斯的《通論》開創總量經濟學的新時代以來,湧現出了眾多試圖解釋大蕭條來龍去脈的不同見解,凱恩斯將這些努力稱之為“令人著魔的智慧挑戰”。直到今天,這依然是一項令人著魔的智慧挑戰,因為迄今為止,尚未出現任何一種理論能夠解釋在1929年10月的股市崩盤之後,惡劣的經濟形勢為何持續了那樣漫長的時間。
胸懷往昔,我相信,日本過去15年所經歷的——借用亞當·波森(Ad-am Posen,華盛頓智囊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的說法一——“大衰退”其實已經為我們提供了線索,幫助我們去理解70多年前的“大蕭條”何以在美國發生。儘管歷史從來不會簡單地重複,但是我堅信,在這兩次長期的經濟蕭條之間有著顯著的共同點——那就是,在這兩次經濟蕭條中,造成傳統巨觀政策失靈、經濟衰退期延長的因素是相同的。與此同時,雖然規模要小許多,但同樣的負面因素在2000年IT泡沫破滅之後的美國和德國經濟中仍然發揮作用,並在2007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中再次捲土重來。
為了強調發生在兩個不同國家、前後相隔70餘年的兩次漫長經濟蕭條的共同之處,本書將以分析日本的經濟形勢作為開篇。之所以如此,不僅僅是因為過去15年間,筆者本人親身經歷了整個經濟大衰退的過程,而且在此期間積極參與了各項經濟對策的討論,同時也是因為相對於美國的大蕭條,發生在日本的這次經濟衰退為我們提供了更加詳細、全面的數據可供研究。更重要的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依然強勁的日本經濟為何在進入90年代之後便急轉直下,對這一原因的探究,本身就是一項“令人著魔的智慧挑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