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盞菊(中藥)

金盞菊(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金盞菊,中藥名。為菊科植物金盞菊Calendula officinalis L.的全草。全國各地多有栽培。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活血調經的功效。主治中耳炎,月經不調。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金盞菊
  • 別稱:大金盞花、水漲菊、山金菊、金盞花、燈盞花、月月紅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菊目
  • :菊科
  • :金盞花屬
  • :金盞菊
  • 採收時間:春、夏季採收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入肝、大腸二經。

功效

清熱解毒,活血調經。

主治

中耳炎,月經不調。

相關配伍

1.治中耳炎:鮮(金盞菊)葉取汁滴入耳內。(《雲南中草藥》)
2.治月經不調:(金盞菊全草)9g。煎服。(《雲南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g。外用:適量,鮮品取汁滴耳。

炮製

採集加工:春、夏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金盞菊: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株有短毛。莖直立,有縱棱,上部有分枝。單葉互生;下部葉匙形,全緣;上部葉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倒卵形,長5-9cm,寬1-2cm,先端鈍或尖,基部略帶心臟形,稍抱莖,邊緣全緣或具稀疏的細齒。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直徑2.5-5cm,有梗;總苞具苞片1-2層,苞片線形,先端漸尖,邊緣膜質;舌狀花黃色或橘黃色,雌性,1-2層,孕育,舌片全緣或先端3齒裂;管狀花兩性,不孕育,裂片5,花柱不裂。瘦果較苞片長,向內鉤曲,背部具鱗片狀橫褶縐,兩側具窄翼;無冠毛。花期4-7月。

生長環境

全國各地多有栽培。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等地。

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
2.抗菌作用

相關論述

《雲南中草藥》:“清熱解毒,活血調經。”
《雲南中草藥》:“苦,寒。”
《福建中草藥》:“淡、平。根:行氣活血。花:涼血、止血。治胃寒痛:金盞菊鮮根一至二兩。水煎或酒、水煎服。治疝氣:金盞菊鮮根二至四兩。酒、水煎服。治症瘕:金盞菊乾根一至二兩。酒、水煎服。治腸風下血:金盞菊鮮花十朵,酌加冰糖。水煎服。”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用於月經不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