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盞菊根

金盞菊根

金盞菊根,中藥名。為菊科植物金盞菊Calendula officinalis L.的根。產於河北、江蘇、福建等地。具有活血散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主治癲癇,疝氣,胃寒疼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金盞菊根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菊目
  • :菊科
  • :金盞花屬
  • :金盞菊
  • 分布區域:產於河北、江蘇、福建等地
  • 採收時間:夏季開花期採挖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鑑別,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微苦,性平。

功效

活血散瘀,行氣止痛。

主治

癲癇,疝氣,胃寒疼痛。

相關配伍

1.治症瘕:(金盞菊)乾根30-60g。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2.治疝氣:(金盞菊)鮮根60-120g。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3.治胃寒痛:(金盞菊)鮮根30-60g。水煎或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鮮品可用至120g。

炮製

採集加工:夏季開花期採挖。割去地上部分,烘乾或置通風處乾燥。亦可鮮用。

形態特徵

金盞菊: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株有短毛。莖直立,有縱棱,上部有分枝。單葉互生;下部葉匙形,全緣;上部葉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倒卵形,長5-9cm,寬1-2cm,先端鈍或尖,基部略帶心臟形,稍抱莖,邊緣全緣或具稀疏的細齒。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直徑2.5-5cm,有梗;總苞具苞片1-2層,苞片線形,先端漸尖,邊緣膜質;舌狀花黃色或橘黃色,雌性,1-2層,孕育,舌片全緣或先端3齒裂;管狀花兩性,不孕育,裂片5,花柱不裂。瘦果較苞片長,向內鉤曲,背部具鱗片狀橫褶縐,兩側具窄翼;無冠毛。花期4-7月。

生長環境

產於河北、江蘇、福建等地。

鑑別

藥材性狀:本品根莖粗短,頂端有多數莖基及葉柄殘痕,質稍硬。根莖簇生多數細根,表面棕褐色,有縱皺紋,質較柔韌。氣微香,味微苦。

相關論述

《內蒙古中草藥》:“行氣活血。主治胃寒痛,疝痛。”
《內蒙古中草藥》:“味淡,性平。”
《福建藥物志》:“微苦,平。”
《全國中草藥彙編》:“活血散瘀,行氣利尿。主治症瘕疝氣,胃寒疼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