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液洞

金液洞

位於福建省德化縣蓋德鄉三福村。昔為該縣道教的活動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液洞
  • 地理位置:福建省德化縣蓋德鄉三福村
  • 氣候類型: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
景點信息,歷史沿革,

景點信息

2008年金液洞2008年金液洞
戴雲山脈西南端的金液洞,海拔1184米,位於峻秀的金鐘山上,風景如畫,登高遠眺,心曠神怡,詩情暗涌。初聽“金液洞”以為是個洞穴的名稱,到了“金液洞”猛然覺悟此“洞”非彼洞,而是道教活動的場所。“金液”取義即“仙佩金丹、人煉玉液”之縮寫,是德化道教的發祥地之一。六百多年來,徐、吳二真人匡正鎮邪,懸壺濟世的故事,在德化、永春、安溪等縣廣泛流傳,徐、吳真人成為許多人朝拜的聖像。
位於福建省德化縣蓋德鄉三福村。昔為該縣道教的活動場所。雪山金液洞在德化縣蓋德鄉三福村純陽山(金鐘山)。稱“雪山金液洞”是因為此地屬雪山支脈,且雪山名頭響亮。金液洞肇建於元至正丙午年(1366年12月2日),竣工於至正戊中年(1368年,即明洪武元年3月),明萬曆和清道光年間均有修葺。現建築坐西北朝東南,為閩南古大厝式,下上兩“落”,左右廂房,大廳即正殿。
“金液洞”是觀非洞
初聽“金液洞”以為是個洞穴的名稱,到了“金液洞”猛然覺悟此“洞”非彼洞,而是道教活動的場所。“金液洞”中人說,早在元朝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道人吳濟川與徐友山便結庵於此修煉。吳、徐二人羽化後,其徒弟均塑像膜拜。當地至今還流傳著吳濟川上龍虎山學仙法、水淹火攻驅瘟神、吹龍角利劍插石、救民眾鎮平群妖等傳說。
吳公真仙吳公真仙

2012年金液洞2012年金液洞

歷史沿革

元代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仙人吳濟川(公元1310—1366年)、徐友山(公元1343—1373年)結庵於此修煉一年。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十月,濟川蛻化,徐友山即募緣塑吳之像,並於是年12月2日,興建洞宇,歷時一年四個月,於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3月,即明洪武元年)建成。友山蛻化後,鄉人亦塑像崇奉。
正殿供奉徐吳二仙。二仙在德化、永春等閩南山區以及海內外廣有信眾。徐仙是德化蓋德鳳山人、吳仙是德化蓋德有濟人,皆在金液洞修煉成真。兩人為師徒(一說為道友,此說當為後起),吳(1309--1366)年長,徐(1343--1373)後起之秀,信眾多合稱“徐吳真仙”。大殿正中供奉兩尊徐仙,其左右分列吳仙各兩尊。左右偏殿供奉鄉人信奉的其他神仙。
金液洞正殿-徐吳真仙金液洞正殿-徐吳真仙
金液洞歷代都有修葺。明萬曆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公元1594—1595年)進行規模較大的重修。據地方譜志記載,最盛時期,有寺田1頃,僧徒20員,附近還有護界亭、慈航室。元代知縣陳壽,明代知縣楊文正、秦沾、張大綱、俞思沖以長史顏廷榘和清代晉江舉人徐鳴雷,永春舉人衍陽縣令謝鳴珂,德化舉人岷縣縣令郭維翰、舉人吉安守李雲階和貢生甘九疇、賴鐮、戴乘諧、李喬鐘、郭孕楷等人先後至此遊覽並題詞留詠。
金液洞正殿大門金液洞正殿大門
洞宇曾於1958年部分遭毀,1982年以來陸續由鄉民組織維修,今主體建築644平方米,歇山殿式結構。從元、明至清,先後有十多位知縣到此處遊覽題詩留詠,後殿尚保存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知縣和鹽鼎題刻的楹聯殘版和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年廩生連士荃的墨跡,寺內有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石刻碑記。金液洞洞正殿殿前有一尊古香古色的石雕容器,這個石雕容器名為符水盂,明朝洪武五年(壬子年即公元1372年)制,高1.5米。符水盂上下2層略呈六角形的壺盂,上門雕刻蓮花瓣。中間由一個圓球承接,像蓮花托,把上下兩朵“蓮花”連成一體,造型別致。相傳,符水盂用於承接甘露,堪稱“金液洞”鎮洞之寶。
金液洞-文物保護單位碑記金液洞-文物保護單位碑記
金液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