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棕櫚獎

金棕櫚獎

金棕櫚獎是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從1957年開始頒發,前身為“金鴨獎”,即“電影節大獎”,從1946年第一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開始設定,因其獎盃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棕櫚獎
  • 外文名:The Golden Palm Award
  • 地位:坎城國際電影節的最高榮譽
  • 所在城市:坎城
  • 前身:金鴨獎
  • 法語:Palme d'Or
獎項簡介,其他獎項,歷屆獎項,歷屆最高獎,兩次獲獎,中國獲獎,獎座,

獎項簡介

金棕櫚獎前身為“金鴨獎”,是坎城電影節的大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因其獎盃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這是由於坎城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著高大挺拔的棕櫚樹。從1946年第一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開始設定。
金棕櫚獎
金棕櫚獎與金獅獎金熊獎並稱為電影節三大最高榮譽象徵。
必須說明,短片單元還有一座金棕櫚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真人短片”。但約定俗成的“金棕櫚大獎”,僅指主競賽單元的那枚棕櫚枝(長片)。金棕櫚難於攻陷的程度毫不亞於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小金人。

其他獎項

評審會大獎/評審團大獎(Grand Prix)
僅次於“金棕櫚”的電影節第二高獎,相當於主競賽單元影片的“第二名”。與1967年設立,在此之前“評審團特別獎”(Special Jury Prize)是電影界的第二高獎。曾用名“評審團特別大獎”、“評審團大獎”。
最佳獎(導演、演員、劇本)
與奧斯卡獎的設定區別在於:
第一、坎城的演員獎,無主角、配角之分;
第二、坎城的編劇獎,無原創、改編劇本之分。
評審會獎/評審團獎(Prix du Jury)
不同於上述獎項,評審會獎(評審會特別獎)屬於非常設獎項,地位類似“xx榜中榜”的傳媒推薦獎,頒獎原因往往是個別評審因偏愛而為其爭取的特殊表彰。
金攝影機獎(Caméra d'Or)
“金攝影機獎”是針對於坎城的所有單元包括“主競賽”、“影評人周”、“導演雙周”和“一種關注”單元展出的長片處女作進行評選的獎項,意味著它其實是坎城的“最佳處女作獎”。
影評人協會獎,又稱“費比西獎”(FIPRESCI Prizes)
“費比西獎”不屬於坎城電影節官方頒出的獎項,而是由“國際影評人協會”(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Presse Cinématographique)主辦。該機構1930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創立,比坎城的歷史還要悠久,擁有世界上50多個國家地區的成員。不僅是坎城,多倫多、威尼斯和華沙國際電影節上也都常設有“費比西獎”,用來獎勵協會眼中最具有進取心的電影作品。

歷屆獎項

歷屆最高獎

歷屆舉辦年份獲獎影片影片導演
1946年
相見恨晚
《最後的機會》
《伊麗斯和上尉的心》
失去的周末
瑪麗婭·康德萊西婭
沒有翅膀的男人
《貧民窟》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大地將變成紅色
《田園交響曲》
偉大的轉折
1947年
空缺
1949年
第三人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地獄門
1955年
1956年
《沉默的世界》
路易·馬勒、雅克·伊夫斯·科斯托
1957年
1958年
雁南飛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諾言》
安塞爾莫·杜阿特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放大
1968年
空缺
1969年
如果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愛心補晴天》
稻草人
阿蘭·布里吉斯
傑瑞·沙茨伯格
1974年
1975年
穆罕默德拉克達哈米(Mohammed Lakhdar-Hamina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木屐樹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鐵人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教會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地下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羅塞塔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鋼琴家
2003年
大象
2004年
華氏911
2005年
孩子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白絲帶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冬眠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第7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
2019年
阿蘭·德隆

兩次獲獎

導演作品/時間
對話》(1972)、《現代啟示錄》(1979)
今村昌平(日本)
楢山節考》(1983)、 《鰻魚》(1997)
埃米爾·庫斯圖里卡(南斯拉夫)
爸爸出差去了》(1985) 、《地下國度》(1995)
征服者佩爾》(1988)、 《善意的背叛》(1992)
達內兄弟(比利時)
美麗羅塞塔》(1999)、 《孩子》(2005)
麥可·哈內克(奧地利)
白絲帶》(2009) 、《》(2012)
肯·洛奇(英國)
風吹麥浪》(2006) 、《我是布萊克》(2016)
註:雙金棕櫚俱樂部成員僅有七位(共八人),詳見雙金棕櫚俱樂部詞條。
歷史上兩次獲得金棕櫚獎的導演寥寥無幾,雙金棕櫚俱樂部甚至比“2000萬美元片酬俱樂部”更難進入。中國影迷比較熟悉的金棕櫚影片有維姆·文德斯的《德克薩斯的巴黎》、昆汀·塔倫蒂諾的《低俗小說》、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羅曼·波蘭斯基的《鋼琴師》等。
附:這裡計算的“雙金棕櫚”成員,不包括“金棕櫚最佳短片獎”。如:《德克薩斯的巴黎》(維姆·門德斯)、《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提爾)、《鋼琴師》(羅曼·波蘭斯基)、《華氏911》(麥可·摩爾)等,均為金棕櫚大獎得主。

中國獲獎

亞洲首部獲得金棕櫚作品是1953年日本導演衣笠貞之助的《地獄門》。
1993年第4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陳凱歌霸王別姬》(與簡·坎皮爾鋼琴課》並列)獲得華語電影唯一一座金棕櫚獎。
2017年第7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邱陽小城二月》獲得中國首座短片金棕櫚獎。
歷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中國得主
1993年(第46屆):陳凱歌霸王別姬

獎座

作為電影盛典無可爭議的標誌,最新的金棕櫚獎座由卡羅琳-舍費爾(Caroline Scheufele)於1998年在時任電影節主席皮埃爾-維奧(Pierre Viot)的邀請下重新設計。
自2014年起,金棕櫚獎座便採用符合倫理道德標準的“公平採礦”認證金原料製作,賦予金棕櫚獎座環保的寓意。
2017年坎城電影節迎來70周年之際,為紀念此盛事,為坎城製作金棕櫚獎座的瑞士珠寶品牌蕭邦創作了一座帶鑽石的奢華版金棕櫚獎座。
2017年全新的金棕櫚獎座其上點綴的鑽石原料來自經責任珠寶委員會(Responsible Jewellery Council,RJC)認證的供應商,如星塵一般鑲嵌在標誌性的棕櫚葉上,映襯著纖巧精緻的葉柄,綻放灼灼光華。這座富有傳奇色彩的電影聖杯煥發全新華彩,將再次成為所有人的心之所向。
金棕櫚的每一英寸都是高級珠寶創作匠心的具現。葉柄末端呈小巧的心形,微風輕拂,輕柔的葉片隨之曳動,仿若倏忽間經久定格。棕櫚葉由118克經“公平採礦”認證的18K黃金打造而成,置於祖母綠形切割的水晶底座之上。此臻美細節令每一個金棕櫚獎座都變得獨一無二,因為大自然母親從未創造過兩塊完全一樣的水晶。五位工匠大師需花費不下40個小時的手工雕琢,方可打造出這座電影節最令人夢寐以求的臻寶傑作——金棕櫚獎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