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金棕櫚俱樂部

雙金棕櫚俱樂部

雙金棕櫚俱樂部是在法國坎城電影節兩次獲得競賽單元最高獎“金棕櫚獎”(即最佳長片獎)的導演敬稱。

在坎城近70屆的歷程中,能得兩次金棕櫚的導演屈指可數。“雙金棕櫚俱樂部”的成員分別是丹麥導演比利·奧古斯特、美國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日本大師今村昌平、南斯拉夫導演埃米爾·庫斯圖里卡、比利時導演達內兄弟和奧地利導演麥可·哈內克,英國導演肯·洛奇。

成員名單
瑞典導演阿爾夫·舍貝里
瑞典導演阿爾夫·舍貝里1946年和1951年憑藉《折磨》和《朱莉小姐》兩次問鼎坎城電影節最高獎,但當時這個獎不叫“金棕櫚獎”,而叫“國際電影節大獎”,而且評獎規則和後來的金棕櫚有很大不同,因此很多人認為舍貝里不能算作雙金棕櫚俱樂部成員。擔任《折磨》一片編劇的正是日後成為世界級電影大師的英格曼·伯格曼。這也是伯格曼創作的第一部電影劇本。1980年,76歲的舍貝里在斯德哥爾摩不幸遭遇車禍去世。
雙金棕櫚俱樂部
美國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美國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以《教父》三部曲成名。科波拉憑藉第一部《教父》在1973年捧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兩年後第二部《教父》為他贏得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編劇本獎3項大獎。1974年和1979年,科波拉分別以《對話》和《現代啟示錄》問鼎“金棕櫚獎”。1992年,他被威尼斯電影節授予“終身成就金獅獎”。
日本導演今村昌平
日本導演今村昌平曾憑影片《楢山節考》(1983年)和《鰻魚》(1997年)兩獲“金棕櫚獎”。今村昌平被稱作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優秀傳人”,其作品還包括《日本昆蟲記》和《赤橋下的暖流》等。
南斯拉夫導演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埃米爾·庫斯圖里卡於1985年和1995年因《爸爸出差時》和《地下》獲得“金棕櫚獎”,並受邀擔任第58屆坎城電影節正式競賽單元評審會主席。在另外兩大歐洲電影節上,庫斯圖里卡也都有所收穫,包括一個柏林電影節“銀熊獎”、一個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和一個“銀獅獎”。
丹麥導演比利·奧古斯特
丹麥導演比利·奧古斯特起初是一名攝影師,之後轉行做了導演。1987年,奧古斯特以影片《征服者佩爾》登上世界影壇,該片為他在次年收穫一座“金棕櫚獎”。1992年,他憑藉《善意的背叛》再次摘得“金棕櫚獎”。奧古斯特還曾獲邀來華擔任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評審。
比利時導演達內兄弟
上世紀70年代,20多歲的比利時兄弟呂克·達內和讓-皮埃爾·達內以紀錄片創作者身份走上電影之路,一部《一諾千金》讓達內兄弟獲得了業界同行和觀眾的認可。1999年和2005年,他們憑藉兩部人文關懷色彩濃厚的影片《羅塞塔》和《孩子》榮獲“金棕櫚獎”。
奧地利導演麥可·哈內克
奧地利導演、編劇麥可·哈內克最初從事的是話劇導演工作, 70-80年代創作開始轉向電影。1997年他自編自導了影片《趣味遊戲》,參加了坎城電影節的展映,引起了廣泛關注。2001年,他導演的影片《鋼琴教師》獲得坎城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2005年,憑藉自編自導的影片《隱藏攝像機》獲得坎城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2009年,憑藉戰爭片《白絲帶》獲得第62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2012年,憑藉影片《》再度摘得第65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該片還獲得第85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英國肯·洛奇
2006年,肯·洛奇憑藉《風吹麥浪》獲得金棕櫚獎。2016年,憑藉《我是布萊克》再次奪得金棕櫚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