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錢幣

金朝錢幣

金是中國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權。女真人原來臣屬於遼,常常受到契丹貴族的欺凌。後來女真人首領阿骨打於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起兵反遼,稱帝建國,國號大金,都上京,即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白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朝錢幣
  • 歷史:金滅遼
  • 小平:24毫米左右
  • 折二:28毫米左右
簡介,金朝,金朝錢幣的演變,

簡介

金先與遼兵對抗,遂又採取與宋結盟的策略,一舉滅遼。金滅遼不久,看出北宋的外強中乾,對宋大舉進攻,很快包圍北宋都城汴京,生擒徽欽二帝,滅掉了北宋。
金朝錢幣
金是女真族建立的國家,建國前受遼國統治多年,所以金的錢幣制度多受遼國鑄錢的影響。遼錢一般實行五等錢制,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金朝的錢幣是不是效仿遼朝,也實行五等錢制呢?從至今已發現的金朝錢幣來看,這種可能性很大。泰和通寶錢分五等已是事實。而如今,貞祐通寶五等錢筆者都已見過,唯有貞祐元寶只見小平和折三錢。另外原來不見譜載的金朝折十大錢業已發現多種,如折十通寶有:明昌通寶,天會通寶,阜昌通寶,貞元通寶,開興通寶,金國通寶等。折十的重寶錢有:收國重寶,天輔重寶,天眷重寶,皇統重寶,承安重寶,元光重寶,正大重寶等。可以說金朝實行的不是三等錢制,而是五等錢制。至於金朝五等錢的大小分級,按筆者手頭實物和所見的資料,個人以為其大小分級可為:小平:24毫米左右;折二:28毫米左右;折三:32毫米左右;折五:37毫米左右;折十:42毫米左右。本人所藏的一枚貞祐通寶--直徑43毫米,應為折十,一枚貞祐元寶直徑33毫米,應為折三。
金的錢幣鑄行,並未完全搬用遼朝舊規,還吸納了宋錢幣的優點。如:遼錢沒有篆書,沒有對子錢,也沒有重寶(或許是沒發現),可是金朝的錢幣則多是元寶、通寶、重寶“三寶同鑄”,既有篆書錢,也有重寶錢。關於重寶錢,本文筆者遼金泉已有論述。
金錢錢文,多用真書,篆書兩種字型,形成了“對子錢”。錢的鑄造質量,精美程度顯著高於遼朝,甚至超過宋錢,如備受泉家鐘愛的阜昌錢,泰和錢等實屬美輪美奐之品。關於對子錢。已發現的金朝對錢,就筆者所及,有鑄造早於貞祐的天眷,皇統,阜昌,泰和,崇慶至寧;在貞祐之後的--興定,元光,還有金朝的最後一個錢“天興”。貞祐元寶篆書小平承北京藏家郭先生惠讓,照片見上,這使金對錢家族又添一成員。圖中的折二十阜昌元寶,直徑近60毫米,購於阜新一貨泉老者。此兩錢所有錢譜無載,十分罕見。圖中兩枚天興錢先後得自吉林。
金朝錢幣的另一個特點是效仿宋和遼----“立新年號,即鑄新錢”。縱觀有金一朝,歷九帝,共建二十一個年號(劉豫的阜昌未計),至今這二十一種年號錢,或多或少都有發現。李衛先生的《遼金錢幣》是至今收錄遼金錢幣種類最多的,該書中金朝部分收錄了金朝錢幣帶照片,拓片的有19種(包括阜昌和金國),論述了金朝的所有年號的鑄幣,是一部論證嚴謹,史實確切,見解精當的好書。本文作者也是在該書中受益匪淺。
有關遼金錢幣的更多新發現和研究,請查閱本人遼金泉的部落格及中國文物網站藏家(遼)金泉的博物館。

金朝

金海陵王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三月遷都燕京,改燕京為中都(今北京)。金宣宗貞祐二年(公元1214年)七月遷南京,即汴梁(今河南開封),金哀宗天興三年(公元1234年)被蒙古軍聯合宋軍所滅,歷9帝,120年。

金朝錢幣的演變

金朝早期使用舊有的宋、遼錢幣,直到金、宋間第二次議和後,戰爭暫告結束,才發行自己的貨幣。金鑄行銅錢始於金海陵王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鑄行正隆通寶小平錢,真書旋讀,其中有一種俗稱“五筆”正隆元寶錢較少見,錢徑2.5厘米,重6.7克。
金世宗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鑄行大定通寶錢,有小平、折二兩種幣值,小平錢除光背外,另有背“申”、“酉”字紀年,版別較多;折二大定通寶錢較少見,錢徑2.8厘米,重9克。
金章宗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始鑄泰和通寶真書錢,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共四等幣值,均罕見。此間還鑄行泰和重寶折三、折十篆書錢,折三錢直徑3.1厘米,重8.4克,折十錢直徑4.5厘米,重16.1克。
金衛紹王崇慶元年(公元1212年)鑄行崇慶通寶、崇慶元寶錢,通寶錢有小平、折二兩種幣值,錢文真書。元寶錢僅見折五一種,篆書,錢徑3.5厘米,重11克。衛紹王至寧元年(公元1213年)鑄至寧元寶錢,實物僅見折五錢,一種幣值,真書,錢徑3.4厘米,重11克。
金宣宗貞祐年間(公元1213~1217年)鑄行貞祐通寶、貞祐元寶錢。通寶錢有小平、折二、折三共三種幣值,其中折三錢)有鐵錢,極罕見,錢徑3.5厘米,重11.4克。元寶錢僅見小平錢一種,錢徑2.45厘米,重3.55克。
在金朝滅掉北宋以後,曾扶植一個大齊國,建都大名府,後遷汴梁,皇帝是劉豫年號阜昌(公元1131~1137年)。在此期間鑄行阜昌元寶小平錢,直徑2.7厘米,重4.5克;阜昌通寶折二錢,直徑2.85厘米,重7.3克;阜昌重寶折三錢,直徑3.3厘米,重9.2克。均為真、篆書對錢。大齊國在金朝羽翼下雖僅存七年,但所鑄錢幣卻清秀娟美,比一般北宋錢精整。
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十二月,鑄造承安寶貨銀錠,自一兩至十兩,分為五等。每兩折錢二貫(二千文)。這是中國官鑄銀錠之始。金朝滅亡之後,承安寶貨銀錠難得一見,後世的人不知道承安寶貨為何物,於是有古董商人臆造出承安寶貨方孔錢。1980年代,中國黑龍江地區出土了面額為一兩半的承安寶貨銀錠數枚,與《金史·食貨志》的記載相符,承安寶貨方孔錢至此才被確定為偽造品。
金朝的紙幣
金朝使用的貨幣,除了銅錢和銀錠外,紙鈔也大量的使用。海陵王貞元二年(1154年),開始發行“交鈔”,初有一貫、二貫、三貫、五貫、十貫五等,謂之大鈔;後來又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五等,謂之小鈔。
宗貞祐二年(1214年),又發行二十貫、五十貫、一百貫、二百貫、五百貫、一千貫幾種大鈔。交鈔的使用一開始也有“界”的規定,七年為一界。但是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之後,交鈔流通改為無期限,並且規定可以由地方政府印造。因此,交鈔數量大增,流通區域漸漸擴張,但也導致了交鈔也嚴重貶值,通貨膨脹日益嚴重。
由於交鈔日益貶值,宣宗貞祐三年(1215年),發行新紙幣貞祐寶券,取代舊的交鈔,但兩年後同樣大幅貶值。興定元年(1217年),又發行貞祐通寶紙幣,一貫當貞祐寶券一千貫,藉以取代舊幣,但貞祐通寶也難逃貶值命運,元光二年(1223年),又發行興定寶泉紙幣,一貫當貞祐通寶四百貫,也是不久貶值。金哀宗於天興二年(1233年)在蔡州發行天興寶會紙幣,以銀為單位,有一錢、二錢、三錢、五錢四等,但沒等發行金朝就滅亡了。
金代紙幣的發行由於沒有準備金和充足的貴重金屬保障,且發行浮濫,因此紙幣屢屢貶值,朝廷不得不發行新鈔取代舊鈔,但新鈔貶值更快,因此造成惡性循環。
宋臣吳潛曾上奏:金人之斃,雖由於韃(蒙元),亦以楮輕物貴,……百緡之楮(百貫紙幣),只可以易一(碗)面,而國斃矣!元臣(金降臣)耶律楚材說金亡:(濫幣)以至萬貫唯易一餅,民力困竭,國用匱乏,當為借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