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斗洋村

金斗洋村位於福建省福安市康厝鄉東南面,穆陽溪傍,離鄉政府所在地10公里,人口248戶1027人。共有金斗洋、池丘、柯樹下、老虎坑、石門限、洋中、走馬壠、油坊8個自然村,是該鄉6個純畲族行政村之一。各自然村呈八卦圖形排列,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民風樸實,有300餘年的習武強身歷史,古有“畲族武術之源”的美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斗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福建省福安市康厝鄉東南面
  • 人口:1027人
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畲家拳發祥地,地圖信息,

經濟發展

由於多年來農村經濟模式的制約,交通不便,農業品種單一,耕地面積少,資源匱乏,畲族特色經濟得不到開發,造成金斗洋村經濟基礎薄弱。目前該村村集體收入空白,2005年人均收入不足2400元,其中人均收入1600元以下的家庭有32戶。村農業主要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茶葉、芙蓉李、水蜜桃、柿子等。農村人口約500餘人外出打工,大多流出到福安、賽岐、寧德等地。

基礎設施

近年來,金斗洋村得到了各級領導部門的支持,在有關部門的幫助及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建了金潭大橋,修通了.5公里的金斗洋公路。目前,該村有集衛生所、村委辦公室為一體的村委樓一座,各自然村通電、通電話、通自來水。

畲家拳發祥地

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山村。根據史志的記載,早在唐朝末年就有薛姓漢族在這裡落戶。到了清朝康熙年間,一支雷姓畲族輾轉遷到這裡,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現在的金斗洋村有六百餘丁,管轄八個自然村,主姓雷,是一個典型的畲族村。
過了穆陽溪,有一條鄉村公路直通金斗洋。遠望村景,竹木掩映,林壑佳美,山野蓊鬱,秀色迷人。村里房屋坐東向西,憑險臨澗,沿山疊建,儼然一個寨堡。不難想像,在農耕時代,這是一個多么難得的避亂安身的世外桃源。
一道古樸的石砌梯路從村中直掛而下,將各家各戶串在一起,這條路成了村裡的“連心路”,全村七十多座房屋和它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梯路邊有三間供銷店,油鹽醬醋、日用小百貨都可以從這裡買到,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金斗洋國小設在村子左邊的最上角。這是福安市十五所重點民族國小之一,現有五個年級、百餘名學生和七位教師。學校始建於1951年,五十年來為畲村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有文化的勞動者。從這裡走出的孩子們中有二十多人後來上了大學中專,這些人學成以後成為國家的人才。
近二十年來,金斗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幾乎是一口氣完成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現在的金斗洋,如《小康歌》所唱:“住房條件好,穿戴求大方;生育講計畫,男女都一樣;家家有電燈,電視基本裝;村村通電話,公路到村莊”。那些多種經營搞得好的人家,生活也就更為富足些。
和閩東的許多山村一樣,金斗洋村的經濟以種植農業為主,兼以多種經營。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種植面積約800畝,單季每畝可有800斤的收成,自給有餘不成問題。過去作為主糧的甘薯現早已“退居二線”,金斗洋人主要用它作飼料養豬,或者加工成薯粉、粉扣等副食品,挑到集市上換錢。茶葉是金斗洋人傳統的經濟作物。全村茶園種植面積約300畝,福安大白茶是主要的經營品種,年產量在300擔左右。食用菌和果樹的栽培也是一個重要的經濟來源。食用菌主要是蘑菇和銀耳;果樹以李子為主,芙蓉李常年產量大約有500擔。
村西北有一座庫容量為24萬立方米的小水庫,水庫始建於1972年,為村子的農田灌溉和生活用水解決了後顧之憂。水庫里放養了20萬條魚苗,只要管理得當,收入定然可觀。
村里還有百餘名富餘勞動力常年在外打工,主要是年輕人,大多乾建築活。這是金斗洋村的一支重要生力軍,每年為村里創造了數十萬元的收。每年春節期間,各路英豪回歸故里,帶回了各地的新鮮見聞和諸多信息,也給這個小山村帶來了最為響亮的笑聲。
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近二十年來許多富有民族特色的習俗風情正悄悄地發生變化。
最明顯的是婦女的服飾,往日那美麗的鳳凰裝已經不是隨處可見,只有年長的畲族婦女依然留戀著自己的傳統裝扮。都市流行的奇裝異服對青年婦女產生了極大的誘惑力,致使少婦少女們常常把美麗的鳳凰裝和傳統畲家銀珍藏在箱子裡,只有在最重要的日子才十分珍惜地拿出來用用。
歷史上盤詩對歌曾經是金斗洋人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隨著文化多元化和生活快節奏的強大衝擊,這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線也悄悄地淡出。但是青年男女一旦找回了唱歌的“感覺”,也會很自然地擺開“陣勢”,來幾段精彩的“雙條落”。
婚禮依然富有畲家特色,雖然簡化了許多,並且增添了不少現代文明的色彩,但是在重要的程式上依然毫不馬虎地沿襲著畲家的傳統。
畲族是一個崇信祖先和多種神靈的民族,畲家廳堂的傳統布置充分表達了這一習俗。最主要的是貼在中堂兩邊的“祖公聯”:“建功前朝帝嚳高辛親敕封,名傳後裔皇子皇孫免差徭”。這是畲家專用的對聯,一方面是為紀念畲族始祖忠勇王的不朽功勳,同時也自豪地向人們展示自己的民族身份。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金斗洋人的廳堂布置基本上與漢家沒有太大的不同,大多數人家中庭左上方的神常上供著以觀音菩薩為首席神明的神榜,這是各路神靈的聚會處,羅列的各位“聖駕”大體上也與漢家相同,只是無論如何都少不了“田公元帥”;右上方的祖宗牌上延續的是“馮翊堂上遠近一脈宗親”的香火,與漢家無異。
一座大門上方寫著“永鎮堂前”四個大字的古廟就建在村口的大路下方,這裡是金斗洋人的精神殿堂。廟裡供奉著金斗洋村人最為崇敬的被尊稱為“雷大三十二公”的祖先。這位祖先還是閩東畲漢民間共同崇祀的英雄,每年閩東各地甚至浙南都有許多畲漢信眾到此朝拜,使一個平常的畲族山村成為一個小“麥加”。
雷大三十二公名叫雷國楚,乳名雷朝寶,生活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於當時畲族遷居金斗洋不久,經常遭受外族的侵擾,保衛家園、安居樂業成為村民最大的願望。從小練就一身好拳腳的雷朝寶在保衛家鄉的戰鬥中表現出色,受到鄉親們的擁戴。不久,一個叫鐵珠的少林武僧因參加反清復明鬥爭被朝廷追捕,後來流落金斗洋,得到畲民的救助,鐵珠和尚也就在這裡開館授徒,傳授南少林武功。在眾多的徒弟中雷朝寶是最優秀的一個。他將祖傳盤瓠拳術和南少林功夫熔為一爐,創造了一套集長拳短打和棍術於一體、具技擊和健身功用、風格獨特的“金斗洋畲家拳”。
金斗洋畲家拳步穩勢烈,發力短猛,善用手法,防守門戶嚴謹具有“形威、力猛、馬實、手狠”的特點,概括起來就是“疾、硬、力”“三字訣”。金斗洋人練武崇尚武德,“練拳習武亦修德,一練筋骨,二練技,三打不平,四養性”是他們的祖訓。金斗洋村還專門訂立了《習武健身武德》:
習武健身莫心急,循序漸進守規矩。
尊師訓練即妙方,練到真功莫驕傲。
真藝不傳非君子,少林戒約切記清。
若得真技要謹慎,可教高德有志人。
既知經絡傷人命,不可隨意施術行。
制服於人不傷命,何須動手不留情。
為國捐軀可應徵,扶弱除強藝可施。
若凡要使真功夫,穴位拳法要精通。
一知半解反挨打,半途而廢非門生。
勸君練武莫怕苦,小樹日久必成材。
若欠武德眾人厭,良師拒收歹徒弟。
此為少林真絕技,切莫輕易向外傳。
金斗洋拳術充分展示了畲族人民剛健尚琥的性格特點,在畲族地區廣泛流傳,成了中國畲族拳術的一個代表,金斗立也因拳師輩出而享譽八方。
今天,金斗洋人仍然練拳不輟。為了更好地培養畲拳接班人,金斗洋還開設了琥館,組織青少年琥術愛好者進行正規訓練,使畲拳這一民族傳統文化的奇葩永不凋謝。

地圖信息

地址:寧德市福安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