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塊論爭

金塊論爭是發生在19世紀初葉英國議會中關於金塊價格與紙幣價格相背離的原因分析以及相應的政策爭論。這是在 “金塊論者” 與 “反金塊論者” 兩派之間進行的。

18世紀末期,隨著英法兩國戰爭的進行,英國由於開支增加,入不敷出,遂以增加銀行券來彌補。由於銀行券增發過多,現金準備日益不足,英國政府於是在1797年2月,敕令銀行券停止兌現,同年5月,又頌布 “銀行限制條例” 予以追認之。至此,物價飛漲,匯價日趨低落,紙幣貶值幅度加大,金價則日益上漲,紙幣與黃金價值相背離的問題成為英國人普遍關切的焦點,為謀求該問題的探討與解決,英國議會於1810年特設 “金塊委員會”進行討論。從此就形成了 “金塊論者” 與 “反金塊論者” 兩派,並由此開展了一系列的激烈的討論與爭論。金塊論者認為,紙幣價值脫離黃金價值的原因是紙幣發行過多和銀行停止兌現; 反金塊論者則認為,通貨是按社會需要發行的,即使銀行券不兌現,也並不等於發行過多。以李嘉圖為領袖的金塊論者,主張立即恢復兌現,這對 “金塊委員會” 所提出的報告給以決定性影響,但報告於1811年5月遭下院否決,仍按反金塊論者之主張,繼續停止兌現。1815年發生了經濟危機,漸有利於金塊論者。直至1819年,方通過了 “恢復兌現條例”,使金塊論者與反金塊論者之間的激烈紛爭暫告一段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