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坑鄉(福建邵武市金坑鄉)

金坑鄉(福建邵武市金坑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金坑鄉,福建南平邵武市轄鄉,1949年為第五區,1958年屬和平公社,1961年析置金坑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市境西部,距市府32公里。面積133平方公里,人口0.7萬人。通公路。轄金坑、下黃街、湖溪、重下、隘上、山隔、下堡、大常8個村委會。為市香菇、筍乾、土紙主產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坑鄉
  • 外文名稱:Jinkeng Township
  • 行政區類別:鄉
  • 下轄地區:8個村委會
  • 電話區號:0599
  • 地理位置: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
  • 面積:133平方公里
  • 人口:0.7萬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閩H
地理位置,歷史溯源,自然資源,公共設施,

地理位置

金坑鄉位於邵武市西部,緯27°11′至27°19′,經117°07′至117°16′之間。鄰沿山鎮,南靠和平鎮,南與桂林鄉相連,北與光澤縣交界,西與江西省黎川縣接壤。距市區45公里,總土地面積1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486畝,山地面積172684畝。通村公路全面硬化,上福銀高速僅需20分鐘,武邵高速開通後,從金坑到和平古鎮需40分鐘,到市區僅需50分鐘。
金坑鄉

歷史溯源

金坑,歷史悠久,宋朝始設鄉制,稱晝錦鄉,元朝改稱晝錦上鄉,明代為晝錦上鄉四十都,民國時期設金坑堰、金湖鄉。新中國成立初期屬第五區,1958年成為江南人民公社生產大隊,1961年設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鄉,稱金坑鄉至今。現金坑鄉為邵武市19個鄉鎮之一,是全省革命老根據地基點鄉之一,現轄8個行政村,54個自然村,68個村民小組,1999戶,7039人。
金坑保留了較原始的生態環境,空氣清新無污染,紅色遺蹟、古民居群保護較為完好,生態紅色旅遊、古民居旅遊是是金坑的旅遊特色。全鄉現有紅軍標語111多幅,明清古民居111幢,其中文昌閣、儒林郎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多次進住金坑開展工作,建立邵武第一區、鄉蘇維埃政府。朱德、項英、賀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開闢革命活動。
1931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首次由江西黎川進駐金坑,總指揮彭德懷、政委騰代遠率兵開展活動,在金坑建立區、鄉蘇維埃政權,後因國民黨第二次“圍剿”而中斷。
1931年12月,紅軍從江西黎川再度進入金坑,發動民眾,重新組建金坑區、鄉兩級蘇維埃政權。
1932年10月,贛東北獨立團團長李和森與李道輝、徐子榮率一連人又到金坑,再次組建區、鄉蘇維埃政權和游擊隊。
1933年3月,黎川的工農紅軍和游擊隊再度進入金坑,並攻打沿山、古山。擊潰金坑、沿山大刀會徒。
1933年4月,中央蘇區閩贛省成立後,邵武劃入閩贛省管轄。在金坑及隘上、湖溪、山隔、重下等地成立5個鄉蘇維埃政府。區、鄉蘇維埃政府成立後,在金坑的黃土關和橫坑進行土地改革試點。
金坑紅色旅遊特色景點有東方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現金坑上坊街57號)、金坑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現金坑上坊街11號);中央蘇區閩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府邵式平同志故居(現金坑黃土關)以及紅軍橋、紅軍指揮所、彈孔牆、紅軍標語樓等遺蹟;古民居景點有上坊的儒林郎、紅軍橋,下坊的文昌閣、大夫第、九級廳等。

自然資源

金坑鄉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現有耕地面積14486畝,山地面積172684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160788畝,有林地面積128656畝,其中毛竹林面積32132畝,森林履蓋率72。9﹪木材蓄積量36萬立方米,毛竹蓄積量470萬根。地下礦產有鉛鋅礦、硫鐵礦、金礦、常石、青石、輝綠岩等,儲量較大,均有較大的開採價值。金坑氣候濕潤,土質肥沃,水質無污染,盛產紅菇、香菇、河魚、優質米、蔬菜等土特產,並且有一定的知名度。尤其是隘是的紅菇品位及高,馳名中外,遠銷東南亞等地。

公共設施

金坑公共設施較齊全,日供水500噸的鄉自來水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鄉建造了垃圾焚燒爐,各村配備了保潔員,垃圾統一清運焚燒;新建汽車站已投入使用,日有進城班車8趟;鄉村文化設施齊全,鄉建有文化站,村有文化俱樂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