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和鳴

林和鳴1912年出生於廣東省揭陽縣金和鎮金坑鄉油寮村。父親林振亨和母親楊騰良共育有六個兒女,和鳴排行第二。1928年林和鳴以優異成績考取上海東南醫學院,畢業後留校實習。1934年,和鳴調往國立上海醫學院的實習醫院——紅十字會第一醫院任眼科住院醫師。兩年後,林和鳴被選送北平協和醫院進修眼科學,翌年回院晉升為眼科講師,併兼實習醫院——中山醫院總醫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和鳴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省揭陽縣金和鎮金坑鄉油寮村
  • 出生日期:1912年
  • 職業:醫師
  • 畢業院校:上海東南醫學院
生平簡介,人物評價,

生平簡介

1938年林和鳴在《中華醫學雜誌》發表《論上海慢性球後視神經炎》,詳實地分析了慢性球後視神經炎的病因、發展和防治的措施,提出了我國未來發展眼科神經科學的方向。該文被譽為我國早期神經眼科的代表作,對我國神經眼科學領域的探索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林和鳴大學畢業後,滿腔熱忱投身醫務工作。時上海醫學院成立抗日救護隊,後救護隊在江蘇省無錫市周新鎮成立傷兵醫院,林和鳴毅然加入並成為救護隊的主要骨幹,隨隊服務於戰火紛飛的抗日戰場。同年10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在南京中央大學成立“戰時首都醫院”,上海醫學院抗日救護隊成為其組合骨幹,林和鳴負責該院眼科部的工作。後因中央政府轉移武漢,為擴大救護傷患組織,成立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林和鳴被編入第四隊任隊長(屬第三戰區),駐南昌擔任江西南潯線戰場傷患救護醫療。1938年林和鳴調往湖南祁陽整訓,1939年3月回第三戰區,繼續開展傷患救護工作。
當時,因戰爭激烈,軍隊又武器簡陋,損傷慘重。和鳴帶著醫護人員和工友20多人,靠一部載有小型發電機、X光及外科器械的車輛,穿梭於各戰場及野戰醫院,歷滬、京、鄂、湘、贛等戰區,執行醫療救護工作,搶救了大量傷員。抗戰年代,各種情況危急複雜,在救護工作中,和鳴顧不得自己是眼科出身,除處理傷員的眼疾眼傷外,為傷兵動手術割盲腸成為家常便飯。甚至有一次在江西,他為一名難產的婦女施行剖腹產。在戰場上林和鳴左膝關節嚴重受傷,治療2個月初愈後,又馬上開展救護工作。
1943年,軍政部成立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設第二分所於江西弋陽,林和鳴被衛訓所第二分所聘任為外科高級教官和代理外科主任,授予軍醫職銜,負責培訓工作,穿梭於戰區與後方之間執行醫療與教育任務,歷盡艱險。1945年日寇投降,衛生人員訓練所第二分所改編為軍政部南昌陸軍醫院,林和鳴任該院一等軍醫正眼科主任。第二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成立南京總醫院,林和鳴被任命為眼科主任,帶家眷就職。
1949年6月29日,和鳴隨民國政府抵台灣高雄,南京總醫院改名聯勤總部第一總醫院,後改陸海空軍第三總醫院,林和鳴任該院眼科主任。陸海空總醫院初遷台灣。一切初創,和鳴負責重建眼科,歷經艱難,使眼科重具規模。1954年11月開始,著力籌設榮民總醫院,林和鳴為該院眼科籌備人、眼科主任,至1975年醫院眼科提升為眼科部。醫院眼科從開始到茁壯,林和鳴都親主其事。1975年,國立陽明醫學院設立,林和鳴受聘兼任教授和眼科學系主任,自始至終參與該院眼科的籌備,並促其壯大發展。
1950年初,林和鳴被聘任國防醫學院眼科教學工作,以副教授名義兼職;1952年4月調國防醫學院任外科學繫上校主任教官,主管眼科教學及教學醫院臨床診療工作。時國醫署在國防醫學院設立眼科訓練班,林和鳴主持其事,提供學術資料示範模型,帶領有關人員充實材料,編訂教材,精心上課,培訓了4期學員,為眼科醫療普及工作做出了貢獻。在普及教育上,和鳴還編寫《沙眼防治教材》,翻譯當時眼科醫學權威出版物芝加哥大學眼科主任紐威爾著作,以《眼科學精義》出版,作為教科書和參考書使用。
林和鳴在國外眼科醫學界有較大的影響。他注重通過國內外學術交流,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再以自身的學術帶動台灣地區眼科學的發展。除經常參加“中華醫學會”、“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舉辦的活動外,還利用國際眼科學會會員的身份經常出席各種國際眼科學術會議,參加各種國際重大學術活動,有力促進了眼科醫學的國際交流和提升。

人物評價

林和鳴一生宅心仁厚,德術兼備,其醫學造詣博大精深。他醫術高明,經驗豐富,善於攻克眼病難題,懸壺濟世,美名傳揚。
台灣駐金門士兵普遍訴說入夜對微光警示燈看不見。和鳴經實地考證,詳細檢查研究,斷診為維他命甲的缺乏所致,需要營養治療,除服魚肝丸外,建議當局改善副食,多吃魚類及動物肝臟,廣植紅葡萄、菠菜等以供佐餐,此症遂後不治而愈。同一時期,軍中士兵又常發現視力不良。經和鳴研究分析,發現引發士兵患視力不良的病因是多吃糖和白米飯引起,致使缺乏維他命乙,提出改吃糙米飯和多吃蔬菜便可杜絕的防治方案。在此期間,和鳴還針對部隊官兵沙眼患者高達40%以上的實際,潛心研究沙眼防治措施,制訂《沙眼防治計畫》,依法施治,使部隊中沙眼疾患得以控制,幾近絕跡。
在榮民醫院服務期間,和鳴不辭勞苦,自帶醫療器械,奔波於各地為復退軍人作巡迴診療,特別是深入偏遠地方為復退軍人施行手術,使患者重見光明。
林和鳴人品受信任,醫術受尊崇,常為高級長官、政界名流診療服務,並成為蔣家三代的眼科家庭醫師。台灣《民生報》於1991年1月1日專題以:“士林官邸三代‘御醫’——豪情仁術揚美名”,報導林和鳴醫師的高尚情操和對醫學的突出貢獻。
林和鳴的學術造詣博大精深,在各類權威報刊、雜誌上發表的治療眼疾論文50多篇,擇優收集於《林和鳴眼科論文集》;晚年撰寫的《對新型腸內病毒及腺濾過性毒十一型引發濾毒出血性結膜炎之研究》和《對維他命丙缺乏與白內障之關係》更堪稱發明創見之作。
林和鳴心繫桑梓,情懷故里,雖身居台灣,卻眷戀著祖鄉金坑的一土一木,愛國愛鄉之情深深地扎在心中。和鳴夫婦育二子一女,皆受高等教育,且有一技之長。長子嘉理,畢業於高雄醫學院,為榮民總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次子嘉智,畢業於美國伊利諾大學獲電腦碩士,為美國電報電話公司電腦工程師;女兒嘉倫,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獲統計學碩士和營養學碩士,現為美國電腦資訊中心主任;女婿王安博士為美國中壢南亞工專學校校長,於1988年舉家回鄉探親。
晚年的和鳴,對家鄉思念倍加,常常對子女及身邊的人講述兒時在家鄉的人和事,敦促後輩們多擠時間回鄉走走,多為家鄉做點好事實事。他認為:說自己熱愛故里,倒不如為家鄉盡點微薄之力。1992年9月,和鳴帶著“尋根報本”的情結,來到了渴別40多年的故鄉,百感交集,為表孝思,捐資4萬元修繕碧祖公祠;1993年7月,他再度回鄉,捐資6萬元修築油寮村道和水利設施。
金坑祖鄉是和鳴心靈永遠的歸宿。為讓這條“根”能深深的紮根生他養他的故土,他動員子女出資在家鄉征地建基業,紀念先輩,並以此為載體,激發兒女的鄉梓情懷,讓子孫後代知道根在大陸,家在金坑。1996年4月,和鳴帶著感恩的心,又一次榮歸故里,在他所眷戀的這片熱土上,斥資征地2.25畝,起建一座園林式的別墅,親自命名為“通園”,並在園內建“亨良紀念堂”(亨良即其父振亨、母楊騰良之名諱合稱),著名國學大師孔德成為其題匾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