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鎮

金台鎮

金台鎮位於南充以北,距城區14公里, 從市區驅車20分鐘可到達。海拔高度319米。地理位置據縣誌載:金台,舊名韓家場,明代建場,明末兵毀。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在金台山重建,更名為金台場。清宣統二年(1910)以場設鎮,民國29年改鎮為鄉。1993年撤鄉建鎮。金台一壩地下水豐富,鑿井丈許,則有湧泉。堪稱井鄉。

2019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覆撤銷大林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金台鎮管轄,金台鎮人民政府駐金光街19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台鎮
  • 外文名稱:Jintai Town
  • 別名:金台場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
  • 下轄地區:金台、大林
  • 政府駐地:金光街19號
  • 電話區號:0817
  • 郵政區碼:637551
  • 地理位置:東經106.11°,北緯30.93°
  • 面積:23.23平方千米 
  • 人口:16608人(2017年) 
  • 方言:西南官話(南充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金台山、群山隱古墓
  • 機場:南充高坪機場
  • 火車站:南充站、 南充北站
  • 車牌代碼:川R
內容介紹,相關古墓,參天古樹,寺廟林立,順慶起義遺址,北區山鄉英模,歷史景觀,

內容介紹

海拔460餘米的金台山巍然挺立於金台鎮場口。金台山,原為九龍山,屬南充龍泉山脈,其山峰巒疊嶂而連綿不斷,有九座山頭,主峰危峰兀立延伸於雲台山,山脊隨山勢走向延伸於數千米之外而近似龍身。人們從山前直上數百級崎嶇石梯,才能到達山頂,山上林壑優美,蔚然深秀,峭壁危峰,站在山的頂峰可眺望三十里遠的清泉寺寺峰及廟宇。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相關古墓

金台山延伸與之相連龍尾峰(雲台山)山腳處有古墓穴共兩座,由岩壁內鑿造而成。崖墓形制差異不大,均有墓門、墓道、墓室,墓室內有棺台,墓壁有龕。頂為平頂及穹窿頂等。墓室一般長3米,寬2.4米,頂高1.8米左右。墓室相連。這處崖墓群,因年長月久,現已嚴重破損,墓內已無隨葬品及屍骨遺骸。

參天古樹

清朝末年間,從金台場場頭至場尾一里路的距離,林木蔥蘢,綠樹成蔭,鄉民尤以場上有老黃葛樹八棵的談資而驕。在解放前場上樹木慘遭砍伐,而後竟存兩棵黃葛樹未遭砍伐。筆者少年時曾問及祖父這兩棵樹的樹齡,祖父告知,在他年幼時這些黃葛樹都已長成十圍之木,樹高數十米,枝繁葉茂,樹的根莖很深,其中一棵樹的根莖已盤根躥繞到幾十米外的會館田了。(筆者祖父出生於1918年)至今竟存活的兩棵黃葛樹其具體樹齡也無從考證。

寺廟林立

成為順慶北路山區一處香火旺盛的古廟宇群集之地,共有八座寺廟全分布在金台境內(萬壽宮、禹王宮、蒙承宮、金寺院、龍神院、董家院、肖家廟、張爺廟)。金台八座廟宇數萬壽宮和禹王宮最為宏偉,殿宇森嚴,氣象萬千,禹王宮前四根9米高的整根青石雕刻的盤龍柱,雄武威風。兩座宮殿占地22456平方米。
萬壽宮及禹王宮建於順治十三年(1656年),寺廟建築以木石結構相結合,以木結構為主,青石柱壁為輔。
兩座宮殿前後共18個院落,各個院落都有殿、堂、房、舍、廊等。其外形樸實,寺廟的柱於、斗拱、門窗、牆壁等均為土紅色。
廟內鐫鑄木雕,形象豐滿,面容勁猛,姿態各異的羅漢演武像栩栩如生,石刻筆法跳躍,點畫峻厚,骨力遒勁,筆鋒犀利,以隸為主,而又富於變化,有的急如猛浪狂奔,有的緩似流水潺潺。
1930年,兩座宮殿改為金台學堂,其它寺廟均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起毀損,僧人還俗。在“文化大革命”中寺廟內浮雕、羅漢演武像、碑記、楹聯、詩屏、匾額、椋木、四柱等遭到更為嚴重的破壞,沒有一尊具備完整的形象,廟宇拆毀過半。“文革”後禹王宮演武場改為戲遛壩子,羅漢演武台改為川戲台,其它寺廟後來成為生產隊保管室,以及村集體用房,而後又陸續拆除改建。萬壽宮於1986年拆除後原址新建金台國小主教學樓,1997年為擴建校園,禹王宮即在1997年完全拆除,至此金台所有寺廟徹底消失。

順慶起義遺址

據縣誌載,在“順瀘起義"時,劉伯承親臨指揮,在順慶激戰一天后,終因寡不敵眾,"順瀘起義"失敗,義軍隨即撤離順慶城區。1926年12月15日,起義軍敗退至順慶北路山區金台場。總指揮部設立在金台場下場口一稻田處召開作戰會議,後人即把此田擬名為“會館田”,至今會館田四周還殘存有指揮部防禦工事青石板牆。(會館田現處金台鎮國小旁)義軍當時即居住在萬壽宮,禹王宮休整。前方觀察哨所及制高點設立在張爺廟內,此處地勢可觀察金台整個地域。

北區山鄉英模

據南充縣誌“抗戰英名目錄”記載,在抗日及抗美援朝等戰爭中,金台湧現的六位烈士,在戰爭中他們勇猛頑強,多次勇挫敵軍,他們分別是羅天武、趙鳳文、蒙伯林、董仁寶、彭高遠、馮昌良、六名烈士都壯烈犧牲於抗戰。
古老的金台鎮,南充的北大門,這一方英雄的鄉土,人文薈萃的地方,是不能被世人遺忘的。
金台鎮下轄村:
董家院村
肖家廟村
萬佛橋村
包包田村
金寺院村
打石廠村
土埡村
蒙承宮村
金台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5018

7871

7147
家庭戶戶數
4223
家庭戶總人口(總)
14975
家庭戶男
7838
家庭戶女
7137
0-14歲(總)
3771
0-14歲男
2052
0-14歲女
1719
15-64歲(總)
9909
15-64歲男
5190
15-64歲女
4719
65歲及以上(總)
1338
65歲及以上男
629
65歲及以上女
709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4384
總人口16608人(2017)。

歷史景觀

穿斗青瓦里金台不只是個傳說

□蒙永宏 本報記者 陳四四
汽車駛出南充城區一路向北,過瀠溪鎮,大約10分鐘後就到了順慶區金台鎮。這個古鎮有著400多年的歷史,至今還流傳著許多傳奇。
挖出一個黃金鑄造的硯台
在鎮上的一個茶館裡,聽幾位八旬老人講,金台鎮原名韓家場,建於明代,場址在今天場鎮以東1公里的董家院村。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曾經帶兵轉戰於此,韓家場也因此在明末的戰火中被毀。
到清初“湖廣填四川”時,大量移民遷入,需要重建韓家場。地方官考慮到原來的韓家場建於高崗之上,取水不便,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選中距韓家場1公里的平壩處重建。這裡地下水豐富,鑿井丈許,則有泉涌。其中有處泉水呈黑色,常年噴涌,遇大旱也不枯竭。就是在這股黑色泉水之下,重建時挖出一個黃金鑄造的硯台,於是將韓家場更名為金台場。清宣統二年(1910年)以場設鎮,所以有了“金台鎮”。
金台有沒有金硯台如今已無從考證,但當地曾經產黃金卻是事實。在村民的帶領下,記者在位於場鎮附近的羅盤山、搖金山,看到了許多人工挖掘的洞子,村民叫做“金洞子”。這些洞大多深不見底,洞內有洞,四通八達。
18個院落的家廟氣勢宏大
在金台場鎮口,海拔460餘米的金台山巍然挺立。據當地老人介紹,金台山的九座山頭上原來都分別建有廟宇、道觀,鎮內有萬壽宮、禹王宮等八座家廟。
其中最讓老人們懷念的是修建於順治十三年(1656年)的萬壽宮和禹王宮。兩座廟宇占地2萬多平方米,房屋院落毗鄰,形成一處龐大的古建築群。木結構的建築,青石柱壁,土紅色的斗拱門窗,看起來森嚴雄偉。“前後共18個院落,各個院落都有殿、堂、房、舍、廊等。”老人們說。
“當時廟宇內有很多木雕,”金台國小退休教師李國林說,以山水樹木、戲劇故事為主要內容,三國故事最多。也許是當地人喜歡三國大將,像萬壽宮內供奉著三國時蜀國大將關羽,張爺廟內則供奉著張飛。
金台境內的數十座寺廟均於上世紀50年代初毀損。1997年,禹王宮拆除。李國林告訴記者,拆除時人們在梁木上發現一塊匾額,上面詳細記述了萬壽宮和禹王宮的修建始末。根據匾額上鐫刻的“饒、黃、余、賴”、“贛州會所”等內容來看,萬壽宮和禹王宮應為當時“饒、黃、余、賴”四大姓氏修建的家廟,而這四大姓氏很可能就是“湖廣填四川”時從江西等地遷徙至金台的。
穿斗青瓦房連成古街
場鎮上,至今還保留著一條寬不足5米、長達千餘米的古街。
古街兩邊多是明清時期的青瓦房,為穿斗結構。梁木鉚釘相連,柱柃相互貫通,屋脊連成一體,房屋交錯,庭院深深。牆壁多為木板拼接而成,偶用黃泥、竹篾敷就。
在鱗次櫛比的明清民居中間,夾雜著學校、政府、銀行等高樓大廈,以及磚混結構的小洋樓。尚存的一些老屋,也被主人改換門庭,安裝上了捲簾門或玻璃。街面也改用混凝土澆築而成。街上非常冷清,一些老人還固守在老街上,做著小生意。
“古場鎮原來很繁華。”李國林說,遇到趕場天,搬罾、大林等鄉鎮的農民都會來趕集,街上人頭攢動,車水馬龍。古街上20多家茶館家家座無虛席,說書的、打金錢板的、耍小魔術的、賣唱的,熱鬧非凡。
“新街修起後,做生意的、買東西的都跑到新街上去了,老街就逐漸變得‘門前冷落鞍馬稀’了。”看著落日,李國林淡淡地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