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詞語釋義)

金人(詞語釋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銅鑄的人像。(2).指佛像。(3).指以金箔或彩紙刻剪成的人。(4).指 金國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人
  • 釋義:銅鑄的人像
  • 出自:《孔子家語·觀周》
  • 詩人:唐 盧照鄰
釋義,銅人,由來,傳說,沿革,熔毀,

釋義

(1).銅鑄的人像。
金人
《孔子家語·觀周》:“ 孔子 觀 周 ,遂入 太祖 后稷 之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收天下兵,聚之 鹹陽 ,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張守節 正義引 唐 袁郊《三輔舊事》:“聚天下兵器,鑄銅人十二,各重二十四萬斤。”
盧照鄰 《五悲·悲昔游》:“ 灞池 則金人列岸, 太華 則玉女臨峰。”
羅惇曧 《文學源流》:“若夫金人垂銘,丹書著戒,詞非甚質,恐未足徵。”
(2).指佛像。
《史記·匈奴列傳》:“ 漢 使驃騎將軍 去病 將萬騎出 隴西 ……破得 休屠王 祭天金人。” 張守節 正義:“金人即今佛像。”
楊衡 《游峽山寺》詩:“照耀芙蓉壺,金人居上頭。”
趙翼 《大石佛歌》:“粵稽象教本西來, 休屠 金人著史策。”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視此金人桃梗,以為有無上之靈……則其自誣實甚。”
(3).指以金箔或彩紙刻剪成的人。
蘇軾 《雅安人日次舊韻》之二:“屏間帶日金人活,頭上迎風彩勝翻。” 馮應榴 合註:“《藝文類聚》引《荊楚歲時記》:人日剪彩為人,或縷金薄帖屏風上,或戴之,像人入新年,形容改新。”
(4).指 金國 。
侯延慶 《退齋筆錄·卻掃編上》:“ 建炎 二年戊申, 楊淵 守 吉州 ,是年車駕駐蹕 維揚 , 江 南諸郡日虞 金 人深入。”
黃燮清 《黃天盪懷古》詩:“八千勁旅走熊羆,曾斷金人十萬師。”

銅人

由來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在吞併六國、統一天下之後,鑒於春秋以來,列國紛爭,戰火迭起的歷史教訓,為息滅割據戰火,同時也為防止人民的反抗,曾頒布詔令“收天下兵器,聚之鹹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古人常將銅稱作“金”,“金人”其實便是銅人
中國古代青銅鑄造業很發達,著名的后母戊鼎(曾稱“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重832.84千克,舉世稱奇。然而,與秦“金人”相比,可就小巫見大巫了。據《漢書·五行志》和《史記正義》記,金人長5丈,足6尺余。《三輔舊事》說每個金人重24萬斤,可謂龐然大物了。

傳說

秦始皇為什麼要鑄此銅人十二個呢?傳說,秦始皇二十六年,他向西巡遊,在臨洮看見十二個身穿夷狄服裝的神人。這些神人個個身高5丈,足長6尺。他認為能與神人相見,這是自己功德超“三皇五帝”的緣故。為紀念此事,回宮後他便依照所夢見的神人模樣鑄造金人十二,又命書法高手李斯刻寫“皇帝初兼天下”等文於其背上。
這些銅人鑄成後,被放置在阿房宮門前。可能是因其體態雍容,時人稱為“翁仲”,也可能是因其與阿房宮門前的衛兵一樣,日夜守衛阿房宮,故又稱“金狄”。狄(翟)者,司夜之胥徒也。

沿革

不久,陳勝揭舉了“伐無道,誅暴秦”的大旗,天下回響,秦王朝傾刻覆滅。項羽入鹹陽,火燒阿房宮,大火三月不熄。在那場大火中,金人並未損破,它仍然留在原地,與阿房宮的灰燼為伴。又過幾年,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定都長安。金人遂為劉氏所得,西漢政府將它由鹹陽移至首都長安,排列於“長樂宮”大門前。
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群雄四起,絕望中的王莽夢見金人向他哭訴,他覺得不祥,心甚厭惡,想毀掉它。又念這是前代遺物,毀之臣民不服,於是派工匠鐫滅金人身上的銘文。到了東漢,著名的科學家兼辭賦家張衡在其《兩京賦》中還提到“高門有伉,列坐金狄。”

熔毀

東漢末年,閹宦專權,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私招并州刺史董卓入京“清奸”。董卓入洛陽不久,便為糧草所困。他於是放縱部下四出剽掠,還將這一舉動美之曰“搜牢”。國人怨聲載道,紛紛起兵反抗,他覺得在洛陽無法再呆下去,於是“徙天子都長安”,並盜掘漢靈帝陵墓,將墓中珍寶洗劫一空。在搶完死人財寶後,他又把目光盯在金人身上。漢代錢幣,以銅質為主。他想:把這些碩大的銅人熔鑄成錢,不就解決了糧草嗎?主意一定,便下令將銅人熔毀。據《後漢書·董卓傳》和《魏書·董卓傳》記,董卓“椎破銅人”,將它鑄成小錢。這些小錢,“大五分,肉好無輪郭,不磨爐”。一個銅人重24萬斤,將之改鑄成五分大的小錢,其數將以億計。這些小錢投入市場後,即刻引起市場混亂,物價暴漲,“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百姓恨之入骨。當銅人熔至十個時,殘暴的董卓便被部將殺死了,熔銅人鑄錢之事亦告結束。剩下的兩個銅人,被徙移到清門外,無人理睬,任憑風吹雨淋日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