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豌豆葡萄孢赤斑病

野豌豆葡萄孢赤斑病,葉部病斑赤褐色至鐵赤色,近圓形、卵圓形至不規則形,邊緣清晰。病部產生灰綠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的分生孢子。

症狀,病原特徵,寄主範圍,發生規律,分布與危害,防治方法,

症狀

植株的地上部分均可受害。葉部病斑赤褐色至鐵赤色,近圓形、卵圓形至不規則形,邊緣清晰。隨病害發展,花器上出現水浸狀病斑,花瓣變為褐色並濕腐。莢果上也可以出現圓形至不規則的赤褐色病斑。潮濕情況下,病斑迅速擴大,病組織變黑並腐爛。病部產生灰綠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的分生孢子。

病原特徵

1、灰綠色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菌絲無色透明,內含細顆粒狀體,多分枝,分枝處稍縊縮。菌線成團,並形成菌核。菌核初為白色,逐漸轉帶綠色,後呈黑色,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背面扁平或凹陷,腹面凹陷大小差異很大,內部為白色。菌核萌髮長出菌絲或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長而直,基部較寬,向上漸窄,枯端呈樹叉狀分枝1-2次,小分枝頂端膨大,其上又長出小梗,小梗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聚集為分生孢子簇。分生孢子梗初為淺灰色,後變為黃褐色,有關其大小的報導很不一致,長度相差較大,自280微米至3000微米,直徑5.8-18.8(24)微米。分生孢子無色,單胞,長圓形、橢圓形,7-20微米×6-14微米。
2、蠶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 Sardina)分生孢子梗單生或束生,淡褐色,長度差別也很大,蠶豆病部長出的梗一般為600-1500微米,實際範圍可自300-2000微米,直徑8-20微米,頂端樹狀分枝,小分枝末端膨大,伸出小梗,在小梗上側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小近圓形或倒卵圓形,無色透明,大小12.2-22.8微米×10.5-15.8微米,大量分生孢子聚生成束,孢子束呈灰色。在培養基內產生大量小型分生孢子,球形或卵圓形,無色,大小2.9-4微米。小型分生孢子不能萌發。該菌也在病株殘體和培養基內產生大量菌核,初為白色,後變為黑色,圓形、長圓形至不規則形。

寄主範圍

灰綠色葡萄孢寄主範圍很廣,接種時可侵染春箭舌豌豆、冬箭舌豌豆、廣布野豌豆、大花野豌豆(Vicia grantiflora)、小野豌豆、四粒野豌豆、蠶豆、白三葉、雜三葉、百脈根、苜蓿、紅豆草、黃花草木樨、白羽扇豆、豇豆、菜豆、兵豆等豆科植物。還侵染許多其他科甚至許多孢子植物(苔蘚和蕨類)。蠶豆葡萄孢的寄主範圍狹窄,主要侵染野豌豆屬的蠶豆和春箭舌豌豆。

發生規律

病菌主要借在病株上形成的菌核越冬,並於翌年大量萌發,產生分生孢子引起初次侵染。發病的主要環境條件是空氣保持相當長時間的高濕。氣溫以20-25℃之間最適合病害的發生。

分布與危害

野豌豆赤斑病是世界性病害,歐洲、美洲、日本、前蘇聯均有發生。在義大利曾報導此病使冬箭舌豌豆減產40-50%,莖下部3/4部位的葉片大部落光。其他種野豌豆也可以嚴重受害。我國僅四川報導過由灰綠葡萄孢引起的四粒野豌豆(Vicia tetrasperma)的赤斑病。蠶豆葡萄孢在接種試驗中,僅發現侵染春箭舌豌豆,但在四粒野豌豆和冬箭舌豌豆上未表現症狀。

防治方法

應重視合理的田間管理措施,如草地的及時利用,勿使草層過密或倒伏。寬行播種,以利通風降低田間濕度。增施磷肥,可增強植株抗病性。科研地必要時可在田間噴波爾多液、代森鋅、克菌丹和福美雙等殺菌劑。在大面積草地上用藥,從經濟角度是不可行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